d理的秩序初成,已经算是难能可贵。
襄阳久处地边,久来不通中枢,但随着离地不盈千里的河洛之间崛起一个强势行台,对于乡境秩序自然有着极大影响。
这一次行台将襄阳战卒纳入征战序列,在许多乡境豪强看来,大概行台是存念通过战争来消耗他们的部曲力量,因此应对难免消极。若非桓宣个人威望的号召,都未必能够在九月中完成集结军令。
“大将军享于社稷重用,更久负南北时誉,殊功载身,才器宏大,今次征用我部讨伐关中群贼,可知必有笃定胜算在握,乃是关照提举之善意。诸位也都是各得乡勇推崇的雄士,当此大用之际,正该要勇于进事,小则彰显身名,大则壮益社稷,实在不该作懈怠懒志之想啊以此弓刀才力尽用,求以裂土分邑、公侯殊荣”
面对众将的消极,桓宣也只能做如此激励。
“勇冠三军之烈,不如草得句读之能,使君所言诚是嘉望,但究竟能有几分实在,我等也实在不敢妄想。”
襄阳将士对行台颇存离心,不作亲近,还在于一点那就是行台赏格实在太吝啬。往年凡有军动或是时位交割,他们凭着各自部曲势力也都能得以分润。
可是今次行台创建之后,真正得到赏格升迁的却是不多,桓宣虽然升任梁州刺史,但也并未得授开府,麾下众将都袭旧治,这让他们有些无法接受,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他们未必人人都奢望能取州郡大位,就算得于一二加官也仅仅只是虚礼罢了,可行台就连这样的虚礼都如此吝啬,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此前行台也频频征召乡境显才,但多取经义人士充职行台。对于他们这群真正守护乡境安宁的将领们,则可以称得上是怠慢冷落得很。
诸将都是如此心态,桓宣也是无奈。他受到行台重用,势位多有提升之后,真正对乡境的掌控反而削弱下来,以往这些豪强并统于他的麾下还能求一协同,可是现在在这些将领们看来,他大概是一种售卖势力乡资以求自身显达的一个形象了,反而让他声望多有下跌。
所以桓宣目下处境也是尴尬,乡众们怨他不能为乡徒争取以求共进,行台大概也要对他不能布政严明而不满。
归根到底,还是这些乡豪们自视甚高又眼量浅薄,以为天下大势仍是旧态,四方乱斗、他们仍然可以据地为尊做霸。却没有意识到沈大将军执掌重权,怎么可能容许旧态久存
他们若想供事行台、受到重用,那也简单得很,学习徐州那些军头们放弃对自家私曲的掌控,轻身步入行台,述功求进。但若还想一手把持地方,一手邀取名爵,那种好事是不会再有了。
今次桓宣挑选军中几个最顽固者跟随,就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如今行台势力之大,让他们不要再潜居乡野妄作自大之想。眼下行台于汉沔之间尚是以羁縻为主,可是一旦耐心消磨殆尽却仍收效甚微,最后遭殃的必然还是他们
当然桓宣也可以顺着这些人,甚至于凭恃这些乡徒们对行台的怨望而割地自守。
但这在桓宣看来也是一个愚蠢的选择,如今他已经盛年不再,志力渐衰,若真与行台交恶,虽然有可能一时为主,但这些乡徒们也并非铁板一块,若真发展到兵戎相见、大军压境,眼见不敌之后,最大几率就是这些乡徒们转手把他卖了以求取行台谅解。
一旦发生那种情况,桓宣半生功名毁于一旦且不说,想要善保襄阳一地生民福祉也成了做梦。所以他是深知,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最平稳的手段,完成行台对襄阳的彻底掌控。
襄阳地势太重要了,行台绝不可能容许地方长久离心自持。而且境域周遭四通八达,乡势又四分五裂,也绝对不是能够长久闭门自守的所在。
从这一点而言,乡众们对桓宣的埋怨也并非冤枉,事实上他正是倾向于站在行台这一片,瓦解襄阳地边乡豪势力,将之完全纳入行台管控。如此一来或要牺牲一部分乡豪势力,但对此境生民是好事,对他自身而言同样也是全于始终的好事。
第1168章1163 大将军炮
洛阳新城虽然已经是择地重建,但旧城城址也并没有完全的弃置荒废下来,而是依照原本城基框架清理修缮,作为王师在河洛的大本营驻地。洛阳当地守卒若无外派戍守的遣用,还有外边奉命调入的军队,俱都在此修整操练。
洛阳旧城经过魏晋两代的经营,规模也是非常大,如今用作营筑,便成为一座可容纳几十万军队的庞大营盘。从建成开始,这座军城还没有满驻满防过。
原本的旧城,其中一半辟作军士营宿地并日常操练的校场。另外一半则作为仓储械库,还有军属暂居之地。
另外旧城周边还开辟有数个规模宏大的屯垦区,田亩耕桑殖猎所出,俱都用于城中军士日常消耗。河洛所在本就是天中膏腴,经过长达数年的经营创建,单单旧洛城周边的各种物产,足以供养五万大军绰绰有余。
九月过半,各边军士入调达到一个高峰期,河内、豫州等各路将士也都次第抵达洛阳。待到军期临近,单单洛阳旧城一地所集结的各方将士便达六万余众。
各军入洛之后,便各自入驻旧洛城中所划分的营宿,如此大规模的调集,甚至许多近在洛阳定居的生民都少有所觉。军纪井然有序,全然不像其他各方势力凡有行伍出没则必鸡飞狗跳的骚乱。
桓宣一行过了伊阙之后便不再停留,换乘沿途戍所提供的良马,一路直行入洛。
负责接引他们的乃是在大将军府担任从事的桓宣次子桓聪并几名荆襄籍贯的行台尚书曹掾,原本行台还准备有接风洗尘的小宴,但当得知大将军已经移驾旧城军营后,桓宣便也不再浪费时间,直接西行入见。
襄阳将士们对行台不乏疏远,往常行台也未有征令调集他们入洛拱卫,因此少有行走河洛的经历。这一次北上入拜,当眼见到那庞大军城时,一众人都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这座军城将原本的洛阳旧城完全囊括其中,其规模之庞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还要远远超过他们多有自美的襄阳城。尤其在听到桓聪介绍言是军城内已经集聚六万军众之后,这些人更是忍不住的瞪大眼,完全说不出话来。
他们虽然各自也以豪武著称,但是如此强大的动员规模和动员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此前所形成的军略认知,较之他们此前那些军事行动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等级
“此军城共分四垣,四垣之中各自并列六座宿城,每座宿城可容纳将士万众绰绰有余”
人生来便对强大壮势怀有钦慕,桓聪入事大将军府不过年余,但已经深深为能够身列其中而自豪。他一边策马领路,一边向众人介绍这座军城的庞大布局,在看到众人脸上流露出那无法掩饰的震惊后,更是深深感到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