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之中,这已经成了一个确凿事实。
但就算是这样,伏家也很难因此而借势受惠,因为他整个部族所有重要族人几乎都被监押在京兆府狱舍中,在这案件审定之前,是别想再出来招摇过市了。
京兆郡府内虽然就此立案,但也并没有即刻审断,尽管外间风声议论甚多,但这件事在府内事务中却排得非常靠后,眼下最重要还是大将军西巡各项事宜。
这件事也显示出三辅各级官署行政力之强,绝不受扰于时论风议如何,外界哪怕再喧哗,各种即定事务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沈哲子所以西巡,也绝不是静极思动、单纯的游览关中风物,关陇之内各种军政制度因为他的到来,都将要有一个触及到根本的改变。原本一些因陋就简的权宜安排,也因为大将军此刻坐镇关中而得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统一纳入正轨中来。
因是乡野街巷的各种议论,也因为关中各郡县内频频公布的政令改革而渐渐转向。关中这些时流们,也越来越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行台规章制度的严谨性,对于沈大将军出口成宪、言出法从的强大权威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行台旧年为了能够让关中尽快步入正轨,虽然整体上偏于强硬,但在细节方面对这些关中乡宗也都不乏让步妥协。
可是随着行台在关中的统治越来越牢固,特别是随着沈大将军的到来,各种制度细节的充实,以往许多法外模棱两可的余地也都越来越少,而那些势大乡宗们所能享有的特权自然也都一步步被收取回去。
所以很快,这些乡宗也都无暇再去关注氐人伏氏的事务,开始各自忧愁不已。
但就算他们对此有什么抵触,也根本就无计可施,一方面是行台郡县各级官署的政令统摄直接下及乡社,另一方面目下行台最精锐的四军可以说是毕集关中,而且乡野各种闲散武装俱都被整合入各地军府,谁敢在此刻炸毛骚乱,那真是嫌命长找刺激。
因此目下摆在关中这些时流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之后大将军宴请关陇时流乡贤的时候,将诸多愁困倾诉出来,希望大将军能够稍顾乡情,勒令于缓。
第1276章1271 选贤关陇
关中这种群情焦灼的氛围,持续了足足大半个月,终于雍州刺史府才透露出口风,确定了大将军宴请时流乡贤的日期。
于是一时间,郡县郊野气氛又高涨起来,凡是稍存心意者,俱都奔走打探该要如何加入其中,得到直面大将军的机会。
雍州刺史府与京兆郡府关于这件事也进行了多番讨论,该要如何挑选与会人员,他们所考虑的不独独只是这一次的宴请名单。
因为行台和大将军的意思是,类似西巡关中、宴请时流这样的活动,最好是做成一个固定的典礼,以后每年在没有特殊大事发生的情况下,大将军都要定期西巡,类似的典礼自然要做成每年固定的项目。
所以,最好的做法自然是就此整理出一套规令章程,用以选拔每年可以参与盛会的人员。
在这样的思路下,整个关中诸多士庶民众便被粗粗划分成几个群体,各以不同的手段方式挑选其中翘楚代表参加宴会。
而这样一个与会的资格,一旦有了规令加以固定下来,又可以作为一种荣誉的身份,用以犒奖表彰那些在野的贤流。
类似的典礼,其实行台都不陌生,像是早年江东的清议,之后行台每年也都要公车征访各地贤流、问礼论政。
广开言路,看起来仅仅只是一种宽大包容的表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为了加强行台的统治。借助这些地方望势所在,使得行台执政合法性更加深入人心、广及郊野。
早在大将军驾临之前,行台便拟定了一份今次西行需要邀见邀见的名单。
站在行台角度,能够被列入名单上的人选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寻常人,类似京兆杜氏、韦氏、北地傅氏、安定胡氏等等,这些关中郡县内或是在地方上誉望久享、或是累世冠缨的世族门户,俱都赫然在列。
大将军在驾临关中之后,便也以行台名义派遣公车各携符令分赴各郡,邀请这些关中旧户前来长安、共论世务。
虽然行台在施政方面保持着一个压制旧望名门的作风,甚至曾经做出几乎屠尽弘农杨氏这种酷烈事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将这些地方名门赶尽杀绝。
说到底,北伐的最核心使命还是要扫除胡虏,再铸华夏,而不是要搞什么阶级革命。而且必须要承认,这些地方上的名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华夏文明传承到这个阶段的精华汇聚。
行台要做的也并不是将他们完全割除毁灭,而是要甄别吸收、消化于内。由行台发出邀请,请他们来到长安共谋大计,这是当然的礼节。但如果这些门户对此反应冷淡、乃至于视而不见,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行台会告诉他们这个世道中没有谁是无可取代的。
而这些关中世族门户们也都识趣得很,并不敢在这件事上跟行台闹别扭,早早便派遣重要的族人前来长安,等待大将军的宴请接见。
并且有许多人家都将这份邀请当作一个荣耀,多作彰显宣说。毕竟行台虽然行事不乏强硬,但毕竟还是代表着晋祚正朔所在,王师入主关中以来,除了弘农杨氏这种实在不识趣而惨遭屠戮立威的门户之外,还没有发生过什么凌辱虐待乡宗门户的恶迹。
虽然行台各种政令施行,乡社、军府的创建,俱都极大程度打压了他们各自乡势,但跟此前暴虐关中、肆意杀戮的汉赵与羯赵相比,仍然无愧仁义之治的美名。
大将军西巡这么大的阵仗,自然不可能接见区区一些旧族代表了事。
因此除了行台亲自邀请的这些人家之外,还有就是各地郡县察举乡贤、邀请共襄盛举。而这一部分郡县举荐人员,其实说穿了便是地方上那些乏甚旧誉、因乱而兴的武宗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