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之所以他们有种被行台针对打压的错觉,归根到底,还是他们自己眼界太短浅,将他们所有这些乡资看得太珍贵,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自己摆在了行台的对立面,对自身利害得失感受过于敏感。
关中繁华,乡豪落寞,为何会有这种际遇差别,韦谌还没有想清楚。但韦轨一言点醒了韦谌,他们不过区区一介乡豪门户罢了,又没有割地称雄、自成法外之治的雄心壮志,有什么理由和动机一定要站在行台的对立面以命相争
行台所以作风强势、不容挑衅,那是因为有着平定天下、兴复王业的远大目标,这与他们翘立世道、光宗耀祖的目标本不冲突。两者若能得于协调统一,以当下所拥有的才力、资用为基础而尽力王事,难道还怕没有衣锦乡国的时候
祖宗所以负艰而行,兴创家业,是希望后代子弟代有才力涌现,而不是希望他们一个个被养成一味看守物货家财的豚犬之类。他们若连这点志气都无,即便眼下家资不失,久后又能守住几分
韦谌尚在那里想得入神,便听到殿上传来沈大将军清朗的声音,号召乡士都可进言立策,或臧或否,行台也必择贤采纳。
听到沈大将军这么说之后,韦谌一时间心跳宛若擂鼓,两眼死死盯住前方的韦楷。
而韦楷这会儿也是满脸的紧张,可以看到整个上半身都颤栗不已,额头上更是沁出细密的冷汗,足见其人之紧张。毕竟他接下来要说出的话,完全是建立在沈大将军的忍耐力上面,一旦超过了大将军的容忍程度,即刻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生死之际,又有几人能够从容慷慨韦楷虽然心意已决,但此刻也是难掩紧张,只觉得喉咙里干涩无比,担心贸然立起不能奏对得宜,没有达到目标不说反而会因失礼而见笑于人。于是他抓起案上酪浆连连痛饮润喉,并频频深作呼吸,力求激动的心情稍作平复。
待他自觉状态得有好转,然后便准备起身上前,可是他这里刚刚作势欲起,另一侧却已经有人先他而出行入大将军座前。韦楷收势不及,险些跌出坐席,悻悻坐定之后,抬头一看只见先他而出的竟是杜彦。
不过最让韦楷吃惊的还是杜彦接下来的进言:“关中天府,故来为天下之重,汉祖守此,轻刑简令,三章之法,天下因便。王师西征,涤荡贼寇,诚是可喜。但复治以来,民也常困刑令严苛之扰”
杜彦这一番话道出,整个殿堂顿时鸦雀无声,而韦楷心中更是震撼到了极点,一脸难以置信的死死盯住杜彦的背影。
此刻的他,哪怕意志再怎么坚定,反应再怎么迟钝,也隐隐感觉有什么怪异,继而又想起此前韦谌劝他时所言种种,当即便转身向身后韦谌的方向望去,却见韦谌已是满脸汗水,惊悸之状还甚于他。
第1285章1280 古韵难求
殿堂中,杜彦的声音虽然老迈,但却透出一股硬朗,所论者便是关中古今于刑令方面的差异,意思倒也很清晰,就是认为行台目下于关中境域内施政过于苛猛,刑令也有欠宽容。
虽然此前沈大将军便一直在标榜今日集宴关陇时流,与会者都可畅所欲言,为的就是博采乡声民意,用以襄辅行台对关中的治理。
但众人也都知这不过场面话罢了,若真是信以为真、妄言臧否,那绝对是没有脑子的行为。因此在听到杜彦直接放言攻击行台于关中的执政方针,一时间殿堂内一片寂然,人人手心里都冷汗直涌,心情也是复杂至极,对于杜彦这种行为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不过渐渐地,他们便发现堂上的沈大将军并李弘等一众三辅官员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的表情,沈大将军只是一脸认真的作倾听状。而这番言论隐隐攻击的京兆尹李弘,则是低垂着头似乎在翻阅什么,仿佛这件事完全与他无关。
眼见到这一幕,众人情绪才稍稍舒缓几分,沈大将军等人无论是否作态以示宽宏,最起码眼下应该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杜彦借古讽今,侃侃而谈,一部分心情归于平静的时流不免对他心生钦佩。行台政令刚猛,这是三辅乡户特别是一众豪右们深感困扰的问题,但他们就算有什么意见,在这种强权压迫下,也根本不敢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上宣之于口。
杜彦作为京兆杜氏的大家长,本来不必就这个问题发表什么意见。且不说他们杜家还有杜赫这一层关系自然而得的庇护,就算是没有这一层关系,杜氏虽然旧誉仍存,但却乡资早衰,绝不会是京兆郡府首先打压的对象。
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杜彦此举无异于是以乡困为己任,急公好义的行为,无论行台对此是何反应,这一份人情他们都要记在心里。
但也有一部分人,心情却是加倍的紧张起来,特别是此刻身在殿中京兆韦氏的韦楷与韦谌,这会儿更是如坐针毡,心中更是泛起惊涛骇浪。
韦谌所以无比震惊,是因为随着杜彦的出头才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家并为杜陵同乡,彼此乡亲关系不乏重合,韦楷私底下搞什么动作,而且意图还是那样敏感,杜彦作为京兆杜氏留守乡里的大家长,根本就不可能瞒得过他。
两家虽然是同乡,但关系却实在谈不上好。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杜氏先达、韦氏后进,彼此之间势必会有冲撞,特别是在早年关中动荡的那段岁月,谁家能多占一些乡资、荫户,便能多几分存活的机会,乡仇可谓深远。
如今行台兴治关中,杜家的处境要比韦家好了千百倍,而且与行台的关系也非常融洽。韦楷私底下串结乡豪,想要借由今次这个机会发难,杜家哪怕为了避免遭受牵连,最起码也该劝阻与两家俱都有关系的乡亲门户。
可是,韦楷进行的似乎太顺利了
韦谌登时便想到一个可能:这是一个陷阱,一个要将他家打入万劫不复之地的陷阱
韦楷区区一介在野白身,想要将李弘这样一个堂堂的京兆长官拉下马来,唯有借于众势,才能得于一线可能。而事情发展也的确如此,能够参与今次盛会的京兆乡豪本就颇具势力,韦楷轻松串结十几户人家,几乎可以说是已经网罗了京兆治下、长安周边有头有脸的人家。
杜家作为亲近行台的门户,这十几户人家也不乏其亲近世好,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其家所施加的阻力。而且那些人家答应的如此痛快,说不定还有其家发力促成的原因。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韦谌心内便泛起一副画面:若是韦楷真的不管不顾挺身而出,痛斥李弘执法酷烈,引得民怨沸腾。但是那些串结的人家却一反此前约定,反而攻讦韦家别具怀抱、奸谋暗藏
想到这里,韦谌已是大汗淋漓。韦楷这个图谋,是势弱途穷的背水一战,成功的机会可谓渺茫。
但那些串结的乡宗,若借由这个机会将韦氏孤立出来,斥之为乡贼门户,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既能表明亲近行台的立场,韦氏这个乡野庞然大物被铲除后,他们也能得于分享更多的生存空间。如此一举两得,获益肯定要远远高于跟随韦楷一同犯险。
可是杜彦之后的议论,又让韦谌对他的推断产生了怀疑。他实在想不通,明明静观其变便能坐得渔利,杜彦这么做的意义又在哪里
怀揣着满腹疑惑,韦谌又连连打量殿上其余人众的反应,特别是同在殿中的其余杜氏族人、还有韦楷之前串联的那些人家,望向杜彦的眼光中俱都充满惊诧,可见对于杜彦此举也是惊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