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1100(1 / 2)

d恶贼受刑场面站在城头上极目四望,信都郊野已无闲土,生民比肩接踵,人潮遮天蔽日

场面虽然浩大,但王师准备也充分,在刑场四方角落,各有两千王师精骑肃然待命,而信都城中也有东武城再作增兵的五千余人。内内外外,单单为了处死石虎一人,负责维持场面秩序的王师壮卒便达两万余众,至于观刑的河北难民更是无从计数。

早在黎明之前,石虎其人便被铁铸囚车押赴城外刑场,午时一至,刑场内外鼓号齐鸣,随着监刑的辛宾一声令下,总数十人的施刑队伍便亮出刑刀,挥刃切下了第一道。

周遭观刑人潮,顿时爆发出猛烈的声浪,不乏民众胸间积郁怨气一泄而空,发出竭斯底里的吼叫。

随着施刑继续,这些满怀仇恨与快意的吼叫声又是一转,成为了撕心裂肺的嚎哭声,这一天,他们实在等了太久,久到他们几乎已经丧失了生的希望,久到荒冢连绵、血泪泣干

但是,天道昭昭,公允自存,雷霆雨露,次第布施,苍穹之下,无人能免毁我桑梓,乱我邦国,虐我苍生,断我生机者,纵然天道刑迟,自有诸夏英魂烈骨忍辱负重,绝命以争,情达于天,刑施于贼

几个时辰后,凶横半生、暴虐世道的羯国巨贼石虎,便彻底化作了片片血肉。自有王师精骑盛此血肉,遍撒于野,这饱餐诸夏民脂民膏的一代凶人,最终还是死无全尸,血肉筋骨复沃这一片被虐害年久的大地。

羯主石虎极刑受死,并非一个终点,随着汛期到来,河北几十万待战王师便继续扬鞭挥戈,奔行于野,逐杀羯胡游寇,收复寸寸失土

六月下旬,王师大都督谢艾亲自督战,于平棘城围杀羯国太尉张举,斩首五千余

七月上,奋武军追寻贼踪,于信都北面武邑城阻杀一部羯国禁卫,羯国皇后刘氏、监国太子石世一网成擒

七月中,王师大将韩晃奉大都督谢艾命转攻赵郡,伪赵王石遵弃国而逃,遁入太行。

同样七月中,西线弘武军萧元东汇同关中镇武军并诸氐、羌义从,于太原城北阳曲阵杀羯国伪王石生,收复太原,之后勒转兵锋,再下羯胡巢穴上党

虽然大将军已经移驾归洛居中掌势,但河北王师兵行扫荡之势却须臾不停。金瓯未全,贼患仍存,则士不卸甲

第1485章1480 昊天有命

六月中,江东风物最盛。

石头城外大江水道上千帆竞过,城内东西二市毕集南北时珍,城外有小吴兴之称的南郊货栈林立,工坊诸多。

作为江东第一大城,建康城居民人数早已经超过二十万,无论是其繁荣程度还是宏大规模,都令江东人引以为傲。

当然,繁荣并不是凭空得来,言及城池今时此态的实际缔造者,沈大将军无疑是众望所归。而若讲到沈大将军旧年事迹,则建康城中无论贩夫走卒又或达官显贵,俱都可以滔滔不绝,致人生厌犹且不收声,他们是发自肺腑、真正认为能与沈大将军共同生活在这座城池内,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也正因此,沈大将军最近这些年虽然常居江北,少回江东,但是建康城中仍然处处留有沈大将军的痕迹。

乌衣巷内丹阳公主府,台臣俱以能安家近中而沾沾自喜。三吴人众行入建康,无论长居还是短住,沈公坊附近几个坊区乃是首选。咸和风流毕集一楼的秦淮河畔沈园摘星楼,更是时流雅事咸推必谈所在。

除此之外,大凡建康城内街坊之间,若能与沈大将军事迹产生什么牵连,也都会成为城中热地,游人如织。

在四方来客中,建康人态度最友好要首推吴兴人,特别是大将军乡土武康来客,无论行在哪里一旦道出乡籍所在,都会获得民众们友善对待。若能讲起一些大将军乡居趣事,那么建康人所回报的热情,言之追捧都不为过。

当然,也有的外地来人并不会获得建康人的友善对待,甚至会遭遇极为苛刻的待遇,那就是洛阳人士。洛阳来人身在建康,遇冷乃至于遭受途人冷眼审视,都是很寻常的事情。而若一旦有什么行差踏错,小节有失,那更会遭到加倍的责难。

在建康人看来,这些中州人士某种程度上夺走了大将军对他们的关注,大概是民风不够淳良,才常年把大将军困在河洛施政教化。

既然如此,这些人就必须要对得起大将军这一份苦心与劳累,既然来到建康,他们也就有责任帮助大将军教导这些河洛人士恭良品德,不可因为他们的不受教化而让时流轻于大将军的仁德。

当然,建康人若是北行入洛,待遇也是于此相差仿佛,两地民风对待彼此便有些不友好。这种民众自发的对抗与竞争,就连行台都有些束手无策,但是彼此间的交流倒也没有就此停滞下来,反而因为连接双方的开阔驰道而变得越来越频密。

从六月伊始,建康城内气氛就变得有些浮躁起来,市井之间不乏流言,说是大将军北伐再创新功,一竟全功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有关于此的资讯,言者故作高深,听者自然也就难免云里雾里,但偏偏人情趣味俱都汇聚于此,已经成了市井间每日必须要打听的话题。可是由于始终没有确凿的消息传来,民众们这份好奇,便隐隐转为焦躁的情绪。

有的人想要提前一步得悉详情,甚至干脆跨江北上,沿驰道奔驰入洛去打听更多。但就算驰道的修建让两地联系变得通畅便捷起来,但这种远行终究还是难免劳累、耗资,有条件坐言起行的时流还是少数。

多数时流不能过江远行,而又想尽快了解究竟,而作为江东最主要的官声渠道,建康的台城自然便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如今的台城,随着钟雅等执政老臣的凋零,已经越来越缺乏存在感,特别去年光禄勋王述奉行台所命归都之后,便开始将一些台城机构、人事陆续迁往洛阳,到如今,台城也变得越来越冷清,仍然留此供事的台臣已经少之又少。

仍然留在建康的台臣们却并没有因为再次获得世道关注而有什么欣喜,他们多数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透明闲散的养老状态,之所以至今还留在台城任事,要么是确实没有什么相匹配的才力、即便入洛也难有职事安排,要么是生性恬淡、年龄老迈,已经没有了继续勇作奋进的心气。

如此这些留守台臣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难悉大事,他们对于江北军国事务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市井之间更多。城中喧噪至此,这些人自然也难免好奇,而作为行台派驻的王述,自然便成了他们要打听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