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国动员,粮食生产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晋国的影响更大,他们的粮食生产甚至会影响到三分之二。即使这场仗不打,光这八十万军队就能把晋国拖垮。那么问题就来了,晋国的百姓和我们魏国百姓都是一样的,都是汉家苗裔,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说同样的话,虽然各为其主,不得不战,但是朕实在不愿意看到我汉家子孙尸横遍野。”
籍罴冲身边的参谋道:“快去计算一下,如果晋国减少一半的粮食产量,他们的粮食缺口会有多大。”
不一会儿,一个参谋道:“回禀陛下,总参谋长,卑职已经计算出来了,晋国一旦粮食生产减少一半,那么他们的粮食只能坚持半年,预计十月底将是出现大面积缺粮。如果要填补这个缺口,在保证人均每天六两的情况下,每天需要耗费一万八千石粮食,如果支撑到明年的秋收,那么就需要五百万石粮食”
听到这话,籍罴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魏国的准备非常充分,那是在不接济百姓的情况下,如果把五百万石粮食运到江南,如果从水路倒好点,损耗不大。可是如果从陆路运输,要想运输过去,至少需要多准备三百万石粮食,那就是八百万石粮食。
如果没有粮食,恐怕就是饥孚遍野了。
这是魏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同样冉明也绝对不会看到这个情况。冉明清楚,晋国与魏国的战争其实不在军事层面,军事层面魏国很容易战胜晋国,或者说彻底打败晋国。最重要的还是人心争夺方面。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政治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候的门阀势力甚至比大唐时期更强强横,他们既拥有自己的田地、店铺、奴仆、佃户,还有自己的家兵私兵。每一个庞大的门阀家族,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诸候国的国王。
要想让他们放弃手中的权利,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以为这个时候搞什么阶级斗争,谁弄那个谁死。别以为士族子弟不受百姓待见,事实上这些士族子弟都有着非常高的人脉、威望。就像历史上石崇的金谷园二十四友之一的刘琨,早年的刘琨跟着历史上以奢侈闻名天下的石崇混,石崇在金谷涧有一处无比豪华的别墅,成了这些人的聚会场所,他们常在这里饮酒赋诗。刘琨平时就是喝酒嗑药服食寒食散,加玩女人。用现在的话说,刘琨简直就是一个混吃混喝的二世祖。
然而,当国破家亡的时候,刘琨带着一千余人从洛阳离开,辗转来到了晋阳。在那里刘琨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渐渐让晋阳有了生气。作为周围都是胡人的势力,晋阳就像一个孤岛,但是刘琨依靠着自己的威望和才能,抵抗前赵近十年。同样还有祖逖。祖逖出身范阳祖氏。少年时期,祖逖喜好武功,喜欢打报不平。在洛阳失陷之后,他和众南迁百姓一样,向江南逃亡。但是他仅凭晋元帝司马睿给的千人口粮,三千匹价值大约三百多万钱。可是祖逖却依靠这点物资,平定了豫州,就在他想谋谋河北时,结果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威望太大,不受控制就派出人前来夺权。
南北朝时候的士族贵族子弟喜欢空谈、安逸的生活是没有错的,可是一旦他们面临威胁时,他们也会挺身而出,承担着他们的责任。氐秦百万大军南下,铩羽而归就是明证。尽管在这个时空,谢氏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了,可是冉明却不敢保证,历史会给他开一个什么玩笑。
晋国没有谢安,说不定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态牛人,或许可以以一已之力扭转整个局势。
事实上冉明猜测的不错,谢安不可能在晋国出现了,也不可能像历史那样给晋国力挽狂澜,不过晋国还是出现了一个新人才,那就是兰陵萧氏的萧乐子。
早年魏国向晋国宣战之时,萧乐子就向司马聃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向魏国渗透。魏晋两国的边境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自从两国宣战,处于战争状态时,都会有晋国百姓拖家带口向魏国逃亡。
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是真正的百姓,可是却有部分是司马聃的禁卫军将士,混进其中。汝阴郡相城,也就是后世的淮北,这里原本是征南军的驻地。不过此时随着战争的临近,这里却成了流民的聚集地。
围绕着相城,萧县、丰县等十几个城,建立了无数个流民安置地点。冉明明旨下发边境各城,不得拒绝流民过境,对于缺衣少食的流民,必须皆尽全力救济。
从晋国逃难过来的百姓,在官吏们带领下忙着建立营房,修治道路,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虽然很多人仍是衣衫褴褛,但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晋国各地的百姓的麻木大不相同。
常年的灾害,兵荒马乱下,沉重的负担让百姓不堪重负。晋国很多地方不说千里无人烟,百里无人烟也是正常,往日一个个兴旺的城镇废弃。但魏国却不相同,似乎见缝插针,只要适合生存耕种的地方,各样房屋便拔地而起,形成一个个大小屯堡。
兴建屯堡,需要大量木料石料,大量货物。围绕这些屯堡周边,各样商铺作坊也在兴建,忙忙碌碌皆是运粮运货的商人,可以想象,以后这些地方,都将形成繁盛的村镇。
伐木厂,采石场,还有各样厂矿,畜厂也随处可见,到处可见招工的商人士绅。似乎一夜之见,整个魏国都进入大规模建设浪潮。加上大量的人口聚集,来来往往的商贾,一个字:“兴盛”两个字:“人气”
如果平时,想种地的百姓就给他们土地种,想做的工就给他们工作做,反正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条件。但是现在却不同了,相山一下子涌进了数十万百姓,其中老弱居多,这些人做工肯定不行,年纪太大了,学技术都学不了了,勉强可以种地。
在古代生产力非常低,一户百姓要想养活自己需要至少六十亩旱田,魏国的授田法规定丁男授田百亩,丁女六十亩。除去士族和贵族占据的土地,一个县内能拥有百万亩良田,也仅仅安置万余户百姓。作为魏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这里的荒地开垦力度很大,大规模的垦荒已经不可能了。
相城的官吏尽管也非常尽心,可是他们也感觉头大。每天都是成千上万的百姓越境而来,这些饿疯了的百姓,过来就跪在地上求吃的求喝的,钱粮和各种物资开支非常大,郡库和几个常平仓很快就见底了。
面对数十万快要饿疯了的百姓,这些官吏非常有经验,知道如果出了差池,他们就像干柴一样,一点就着。这个时代的百姓可不像明清一样,被收拾成了绵羊,他们可是饿极了就敢玩命的狠人。
这不,相城的粮食快要见底了。太守温辉赶紧去见征南将军石越,请求他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