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可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不仅有新兵教育处、参谋作战处、情报侦察处还有特训处,这其实就是缩小版本的军。和陌刀军、北府军、镇国军一样,都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胡光在魏国诸军中名声不显,可是要说在民间的名声,却非常大。几乎哪里出现强盗和土匪,讨逆军就会抵达在那里,在最短的时间把土匪消灭干净,由于讨逆军不扰民,军纪严明,这让胡光声名远播。
可是胡光却不满意,冉明对讨逆军的定位,是魏国快速反应特种部队,所以讨逆军一直春回奋斗在剿匪一线,军功虽然不小。可是正规军部队都看不上这种战功,其实胡光也不想一直这样小打小闹。
胡光抵抗头等仓后,就让参谋把作战地图铺在桌子上,对其他军官道:“虽然我军接到的命令是抢占滩涂阵地,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登陆临海。但是我们讨逆军自从组建之初,一直都是冲锋在前,从来没有防御作战的经验,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防守,其实还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这一次我们南下作战,计划不变,风格不变,本将的意思是,我们也要继续发扬我们长处,持续不断的进攻。不仅要胜,也要胜得精彩,打得漂亮。”
如今魏国编制极大,拥有常备军一百多万,像胡光校尉级别的将领就足足多达二三百人,至于拥有将军名号的将领也有几十人,大将军也有数人。其中在野战部队里打过胜仗的将领多了去,但是能够打的出彩,在魏军内部受到追捧,受到冉明高度重视,重点培养的将领却是屈指可数,满打满算也不过荆展一个,陈勇、雄健、刘牢之等少数几个算得上是半个。
所以,胡光非常重视这一次的机会,这可是和晋朝军队堂堂正正的作战,作战对象不再是过去不堪一击的土匪,这一战胡光也是想要打出自己的威名来。
众讨逆军各军官也磨拳擦掌,蠢蠢欲动。随着运输船缓缓开动,在有节奏般的颠簸中,胡光也率领着讨逆军全军离开了馆陶,向临海目标行去。
临海虽然从字面意思是临近大海的意思,可是事实上临海城却不在海边,而是在靠近海边近七十里的天台山南部,临海山脚下。在唐以前,临海政治地位不显,但是在唐以后,临海的政治地位就开始上涨,州治府治,相当于现在的厅级行政单位。胡光想要占领临海山,易守难攻的临海城就是其首要面临的问题,关键是冉智曾攻破过临海城,劫掠了大量临海百姓,这让临海在后来得到了加强,不仅士绅大户捐钱增修了马面、女墙等城防设施,同时也增加了床子弩、八牛弩等一些城防武器。
原本,临海城应该是临海郡内一块硬骨头,可是随着孙泰叛军席卷江南七郡,临海完备的城防设施,直接被优势人数力量的孙泰叛军直接用人海淹没了。
看到这里,也许看官会感觉不可思议,事实上在战争人数多的时候是可以完全抵消质量上的劣势。明朝的精锐部队在明末都是被张李叛军用人海淹没的,当然明军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战斗力保持到终点的军队。至于清朝入关,也是在吴三桂投降之后,拥有步骑三万人马的关宁军硬是占据着山海关,阻挡得清军不得入关。至于清军的战斗力一直被吹出来的。雅克萨之役沙俄只有八百多名由流氓、罪犯、落魄贵族、投机份子组成的军队,沙俄军队的燧发枪是一种前装滑膛枪,射速约为每分钟两发,射程三百米,硬是让大清军队利用围城消耗尽了城内的粮食而逼降的,这种军队只能呵呵。
讨逆军最擅长的是进攻,特别是在地利不利的情况下进攻,破城破寨是他们的强项,自从组建以来,就不知道破了多少座城寨。就在胡光率部刚刚出发时,在这个时候,魏国征南大将军石越也在棠邑、历阳、芜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战役。
目前在棠邑进攻的是征南方面军中的兖州军,兖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也是大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在魏国辖八郡五十六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兖州士兵也是能战悍卒的来源地之一,兖州籍的士兵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西晋末年的苟晞,苟晞是西晋末年名将,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东平郡公。精通兵法,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在八王之乱中,先后投靠多王,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其次就是依靠兖州军卒为嫡系部队的郗鉴,利用兖州籍军卒,平定王敦之乱,升任东晋太尉。
魏国的兖州籍士兵其实也是冉闵的嫡系部队主要来源,此时魏国兖州将军还是原来的兖州刺史魏统,不过由于魏统在站队的时候站错了队,一直做了多年的冷板凳。魏统早已随着冉闵渐渐稳定的统治,息了割据地方的心思,一门心思当他的魏国忠臣。即使不当忠臣也没有办法,兖州军经过改制,魏统指挥兖州军按照作战计划打仗没有,如果他敢三心二意,马上就会有人砍了他的脑袋,拿去给冉明邀功。
魏统没有辜负石越的期望,依靠强悍的兖州军士兵,非常顺利的攻克了棠邑这个江北晋军唯一的据点,没有办法,晋军实在是没有心思防守棠邑,几乎是一触既溃,三千晋军守军,不足百人伤亡,余者非死既降。
魏统几乎没有损失一卒,就拿下了棠邑,马上趁夜色发起了渡江战役,在这个时代在没有大型船只的情况下,既然白天渡江都有一定的风险,更何况是晚上。这个出其不意的渡江,让魏统神不知鬼不觉的摸到了句容。
防守句荣的是晋朝镇国军司马晞所部司马恬所部,司马聃在此时异常信任宗室大将,所以镇国军六万五千士兵,分别由前后左右四部组成,其中左统军就是司马恬,在公元三五零年,司马恬的父亲谯烈王司马忌之去世之后,他就继承了王爵,司马恬忠诚正直,富有才干,因此朝廷中的官吏们都惧怕他。司马恬后来历任右卫将军、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尚书。在这个时空,他却在无锡整编期间,被司马聃任命为镇军大将军参军、左统军。
身为左统军的司马恬,麾下拥有一万六千多名将士,装备也非常精良。但是士兵除了拥有万余原镇军残部外,其中过半都是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装备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部队的组织能力,一支部队的组织能力强弱,就直接决定了这支部队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各种战术。尤其是那些那些高难度的战术,就是极度依赖部队的组织能力
司马恬的能力不弱,虽然是新残参半的军队,在司马恬的指挥下也把句容这个建康东部屏障保护得严严实实。
事实上东晋的皇帝非常悲剧,能成为皇帝,不是因为血统,也不是因为能力,恰恰是谁无能,谁好控制,谁就有机会当皇帝。司马聃成为皇帝,那是因为他只是一个不足两岁的娃娃,是最佳傀儡人选。像藩王,如司马晞、司马恬之流,资质都是中上之等。
这也是东晋王朝的悲剧,司马聃其实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格局,历史上中兴名君都是非常困难的,否则怎么可能会为兴衰更替
作为宗室仅次于司马晞的知兵藩王,司马恬也具有名将潜质,他上任左统军以来,既不在王府与众王妃欢好了,甚至连家都不回,吃住都在军营,时常与士兵聊天,和士卒打成一片。这让左统军在晋军之中战斗力和意志都非常高。
几乎每天,司马恬都睡眠很少,平均不足三个时辰,他基本上不到子时不睡,天不亮就起床巡视军营,查看防务。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前往江边巡查防务。然而刚刚出营,就接到了斥候的汇报:“江边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