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人人口的商贾,冉明也没有手软,主犯全部打入四镇工矿中劳作,累死为止,而且家产充公,家眷流放。总算威慑了不少奴隶贩子。
冉明猜测,万一大规模提高商人政治待遇,他们恐怕会做出更多天怒人怨的事情。除了冉明的几个商盟元老,一般商人仍然像以前一样,没有太多的政治地位,不过子弟可以为官的禁令算是解除了。
对于这次学生逼迫冉明驱逐墨家的事情,王简的担忧更甚。冉明为了发明出来什么蒸汽机,可谓是不遗余力,光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就升到了多达三百多万金,足足占了财政开支的八分之一。对于迫切需要墨家力量投入研发的冉明来说,驱逐墨家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事情。
现在这些学生一闹,反而把他们这些大臣逼得进退两难,进则获得学生的好感,可以增加人望,但是却会和冉明正面对立,反而会让冉明下不了台。
况且,王简和谢安二人都是聪明人,也看到了学生请愿危害。一旦朝廷决策与学生理念不附,或是在有心人利用之下,他们这一次偿到了请愿的好处,那么会不会日后每当有什么事情时,他们就会出来请愿,这对朝廷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毕竟有时候民意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为了更加长远的考虑,朝廷会做出一些有违民意的决定,到时万一这些学生再出来请愿的话,那只会让朝廷陷入困局之中。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到了王简,谢安的担忧。在场的官员在听到这些学生的诉求后,一些支持驱逐墨家,继续采取独尊儒术作为国策的的官员脸上则露出了兴奋的笑容,而那些披着儒家外衣,实则法家的官员官员则都是摇头叹息,如此大规模的学生请愿,他们也只能等等认输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王猛也在等待的人群中,他不像李贤那么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和李贤不同,王猛并不是单纯的儒家,他虽然以儒家启蒙,但是却是鬼谷一脉的隐宗弟子。其实魏国属于鬼谷一门的弟子并不指王猛一人,现镇西大将军谢艾同样也是鬼谷一脉的隐宗弟子。按辈份谢艾还是王猛的同门师兄。
现在冉明重用公输、鬼谷和墨者,王猛是非常支持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古代社会经济框架结构的基本条件。王猛很快又想到,如此大规模的学生请愿,他事先竟然没有接到任何的消息,这显然十分的不正常,除非是有人暗中组织,并且阻隔了一些消息的传播。
想到上面这个可能。王猛猛然间抬起头来,先是看了看人群中脸色复杂的王简。不过却很快摇了摇头,王简倒是有实力组织学生请愿,不过他的性格方正,肯定不会也不屑做这种事,而且学生请愿也并不完全是件好事,作为尚书令,所以王简得到的显然没有失去的多,政治家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所以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剩下有实力并且有理由做出这件事的,那就只剩下
第970章百家闯宫死谏
第970章百家闯宫死谏
谢安要说有能力、有威望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谢安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嫌疑人员。不过王猛随即又摇摇头,虽然谢安是皇后谢道韫的亲叔父,而且与冉明关系莫逆,但是谢安也不是纯粹的儒家,谢安不仅善书法,通音乐,更精通儒、玄、佛。
所谓的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谢安不是独尊儒术的人,虽然他不像冉明那样综合各家之长,但是可以说他像道家更多过儒家。
更何况,谢安也不是卫道士。更何况这次学生请愿,无论成功与否,势必把冉明得罪了。对于向来独善其身的谢安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又排除了谢安,王猛又在人群中发现了习凿齿。
习凿齿,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东晋仕林领袖之一,倒是有能力组织这次的学生运动,但是他却和谢安一样也精通玄学、佛学、史学。其作品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当然,习凿齿是新降之人,他绝对不会冒着如此大的政治风险鼓动这件事情,一旦消息泄露,那么就可以预示着习凿齿政治生涯的终结。
王猛不禁抬头看了看皇宫的方向,脸上也露出一种落寞的表情。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看来果然如此啊
事实上,还真让王猛猜测对了。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有斗争。事实上庙堂和江湖一样,斗争都非常激烈。在诸子百家时代,墨家与儒家相互看不上眼,彼此斗争激烈。不仅是儒墨之争,同时还有儒法之争,事实上儒家就是一个极为好斗的不死小强,四面树敌。好不容易碰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是这个斗争并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而且儒家又因为理念之争,进行进行激烈的斗争。
翻开国人的历史,综合下一句,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诗。与异族战,与同僚争,嘴上说着秉儒家宽和仁义之道,一辈子却忙着斗来斗去,斗到中场休息时才有空喘口气,喊几句仁义的口号,裁判一敲锣,又忙着下场肉搏了。
冉明是一个站在历史肩膀上的巨人,所以他看得更远,也看得更清楚。如果要想让一个人跑得快,如何训练效果不如在人后面放一条疯狗,这样就可以驱使着人疯狂前进。所谓帝王之术,御下之道,说穿其实就两个字“均衡”。
明朝崇祯皇帝就是打破了平衡,把东林党最后天敌大太监魏忠贤干掉了,结果没有天敌的东林党就泛滥成灾了。因儒而兴,但是却也因儒而衰弱,就是因为失去了平衡。吏治腐败所穿了就是因为形成了利益联盟,官官相互。可是在景三帝时代,汉朝是诸子百家并举,因为理念的冲突,所以大臣也会相互斗争,什么渎职、贪腐都是打击对手的手段,这样以来,景三帝时期,汉朝则可以保持较好的吏治清明。
在冉明眼中,诸子百家与儒家的关系,就是充当在野反对党的角色,时刻盯着儒家官员,盯他们的过失,错漏,这样就可以较好的保持廉洁的吏治。所以,冉明就一手制造了这个明显是向冉明逼宫的戏码。
虽然有点贼喊捉贼的意思,但是谁又能想到冉明会自编自演这么一出大戏呢不过,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王猛猜测到了学生运动的幕后推手,当然肯定王猛也不是唯一一个。
这次学生运动,影响自然不小。不过冉明没有表示什么态度问题,而是命百官罢朝。学生也没有见到冉明,僵持了整整一天,皇宫内出来了大量内侍,送来的食物和饮水。一千多名学生在邺城请愿,到了晚上,政治口号从原来单纯的驱逐墨家又变成了为道统而战。
虽然最终学生代表失望的离开了皇宫,但是在魏国内部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夜之间为道统而战这个词成了魏国最热门的词语,特别是国子监学生何承天写了一篇章卫道之功莫大焉,让天下儒生为之疯狂。
何承天东海郯人,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这篇仅仅八百余字的章在仕林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印书作坊连夜赶工,结果还不够用,有些等不及的书生纷纷自己动手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