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手有余香千千结 分节阅读 182(1 / 2)

d孩子,侯春与她的关系日渐缓和,但都未曾谈及重新复合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于她和侯春来说,实在是太难。难得双方都不敢轻易开口。

卫婷儿的父母这些年,也算是看明白了。他们家这个骄傲得不得了的公主,骨子跟他们一样的传统。虽然对侯春这个蹩脚女婿还是一如既往的怠慢,但心里却已经慢慢重新开始接纳。除了工作日,周末夫妻俩都把带孙儿的时光交给了这俩纠结矛盾的离婚夫妻。

卫婷儿还是那么的骄傲得像只孔雀,但到了周末,却变成了一只怯生生的小麻雀。一段重新的适应过程之后,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情很快因为彼此的生理需要而再次将就在了一起,偷偷地背着儿子过起了周末夫妻生活。

向燕燕时不时地打趣她,“你这都是自己作”

卫婷儿一脸的羞涩,“作就作呗,反正就是这么回事。你要笑话我,我也没有办法。”向燕燕反而很欣赏她重新回归家庭之后的这种心态,“拿得起,放得下,你比我强”

向燕燕的慈善事业,让卫婷儿和余香都很是刮目相看。原以为她不过是一时兴起,没想到她一直坚持了下来。这几年里,向燕燕一个孤独的女人,带着一套莱卡相机,走遍了高海拔穷困地区,大到镇上,小到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与上百户家庭结成了帮扶关系,默默地帮着上百名穷困孩子,供他们读书。这个大山里的阿妈,早已经失去了当初那个让何大海都忍不住蠢蠢欲动的容颜,常年的强烈紫外线,过早地在她的脸上烙上了点点瘢痕。模样虽然渐老,但却越活越滋润,越活越带着成熟的母性。

她的目光里,总是充满了笑意。仿佛任何困难,都是什么难事,在她看来都带着阳光。

她的那座靠近江边的咖啡厅,挂满了孩子们带着阳光的笑脸,即便是从那些破旧的屋子里走出来的孩子,也都带着浅浅而又羞涩的笑容。每双眼睛里,都藏着一个精彩的世界。久而久之,这座咖啡厅俨然成了公益人士的爱心博物馆。进门处,被她放置了一个公益捐款箱,门墙上贴着公益资金的一览表。她的工作做得很细致,每张表格下面都贴着受助对象的照片,明明白白地写着资金使用情况。

每次余香和卫婷儿来,她身边都聚集着一大群年轻的男女,都带着仰慕的眼神,听她讲述大山里的那些故事。她的语气总是那么的平和,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她的记性很好,她能够把每个孩子和家庭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而她最宝贵,也最骄傲的还是那些孩子给她写的信。她与那些孩子早有约定,每个孩子每个月必须给她写一封信。她一封信都回得很仔细,也很用情。“我从不奢求他们给予我任何回报,我只希望他们能一个接一个的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我帮助了他们,将来再由他们去帮助别人。”

“我现在有211个孩子,大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小的孩子还在读一年级。我不要求他们像我一样,一定要去帮扶某个人,但我要求他们每个月至少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到社区当一回义工也行。”

“你打算这么一直做下去”

向燕燕伸了神疲劳的腰肢,咯咯一笑。“不知道,也许等到我走不动了,或者我觉得我自己该退休了,就该由我的孩子们来做了。”

卫婷儿不由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她却一把拍开道,我没你想的那么高尚,我不过是在给自己找个理由赎罪。说到这里,她几度哽咽,也只有在余香和卫婷儿这些闺蜜面前,她才能毫无顾忌地吐露她内心的柔弱。“我真的过得很累,很累这种累,你和余香是无法体会的一个女人孤独习惯了,很难,很难再回头”

“诶,给我一支烟吧在孩子们面前我是不敢抽烟,怕带坏他们与他们相处,很多事情都要思量再三,不然的话,就会适得其反。”接过卫婷儿递给她的烟,她划燃一根火柴,透过火柴的火焰,她那双猩红的眼眶,滴滴答答地掉着眼泪。

卫婷儿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劝她。她身上背负了太过的东西,她无法替她担负,只能默默地陪着她掉眼泪。窗外的翠鸟扑腾着划过水面,那一层层荡起的涟漪,宛如她们人生的波澜。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旁人都无法替代。卫婷儿始终相信母亲常常说的那些话,人生来就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受苦的。都说男人比女人活得更苦,其实又有几个男人真正懂得女人心中的苦闷。

等到天色暗淡下来,黑夜再次笼罩着夜空,城市里点亮霓虹,站在门口,看着卫婷儿开着车,逐渐地隐入到车流之中。她才落寞地摇了摇头,暗自叹息道,女人,没有家庭又怎么能够称为女人呢

重新回到咖啡厅里,她朝吧台上的带班经理摆了摆手道,“晚上的生意就交给你了,10点半过后就关了吧钱是挣不完的明早按时来上班就行”

她简单地收拾好自己的提包,把孩子们的相册装了一套放在包里,围上纱巾,就着夜色,独自走出咖啡厅,慢慢地走在黑夜的灯光下。她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和生活,只有走在黑夜里,她才能发现她内心藏着的渴望。

越是靠近家,她的步子越发走得缓慢。

她害怕那个孤零零地小楼,尽管楼上楼下都住着人,也都亮着灯,甚至不少时候还传来夫妻吵架和孩子吵闹的声音,但她却觉得那是一座囚禁她欲望的牢笼。空荡荡的屋子,冰凉冰凉的灯光,世界空无一人,唯有她还在苟延残喘。

第三百一十五章 逮着个蛤蟆把尿都要挤出来

何兴旺站在被蒲草疯长的田坎上,嘴里巴巴地嚼着一根茅草。每到雨后的时节,茅草都长出了嫩芽,揪下一根,扒光略微刺手的叶子,嚼着口里,比嚼口香糖还有甜味。口中的茅草嚼上一阵子,他啪的一声吐在水塘子里,溅起一小团的涟漪。他看着那团涟漪,心里有些慌,又连忙嚼了第二根。

嚼茅草这个习惯,是他们家一直传来的。他死去多年的老爸,每回带着耕牛转田坎的时候,都喜欢这么嚼上几根,嘴里带着几分甜味,心里才踏实。而他最兴盛的时候,还是他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那时候,他看着人家吃白米饭,而自己喝玉米粥,闲来无事总喜欢嚼上几根,也算是打打牙祭。

这些年,跟着何大海翻了身,挣到了钱,讨上了村里青年男子心欠欠的大学女毕业生,有了面子和底气,嚼茅草的习惯因为唐悦喜欢嚼口香糖,而逐渐地变得有些生疏。

他心里越嚼,越不是过去那般味道。

他心里愁,一脸的疙瘩。这些年,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想起他还有这个习惯。何大山在村委会上,给他安排了一个苦差事:搞垃圾分类。

垃圾,就是垃圾啊还分啥子类过去都是撮到阳沟里,埋了了事,当成农家肥在使,是种菜养苗的好料。至于像酒瓶子、纸壳子之类无法进行土壤消化的,都有转乡的废品收购人员来进村收购,卖点零花钱。后来,何大海在村里搞起了新村建设,在村里安置了垃圾堆放点,由镇上的垃圾车收集转运到县上的垃圾处理厂。

镇上的废品收购站,也变成了可再生能源回收点,挂上了一块绿色的牌子。但都搞的是定点收购,收购的也大都是镇上的废旧物品。鲜有车辆进村来收。村民们也就习惯了,把各种垃圾都一股脑地扔到垃圾堆放点,由镇上的转运车,一股脑地拉走,既省事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