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支烟。
“我维护的是正义。”张洪祥坐了下来,点上烟,告诉刘昆仑我们不是孤身前行,我们身边有很多愿意为正义伸出援手的人。
“宋法医愿意帮忙,谷教授也愿意,现在就差一个能打敢拼的年轻人了。”张洪祥笑眯眯看着刘昆仑。
“干了。”刘昆仑斩钉截铁。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刘昆仑加入调查组之后,又把楚桐和王月侠拉了进来,凭借张湘渝给的资料,正式展开调查。
罗小巧的尸体是被几个登山者发现于近江以南四十公里外的翠微山下的,那地方属于自然保护区,位置人迹罕至,据说有野兽出没,刘昆仑等人勘察了现场,山路崎岖,极其难走,扛着尸体走这么远需要很强的体力。
抛尸现场肯定是第二现场,罗小巧被被杀害在祭坛上的,那么近江有什么地方适合做祭坛呢,根据谷教授那本书上的记载,祭坛需要的空间较大,酒店房间,民宅和公共空间是不可能的,只有僻静的乡下才有合适的地方。
再去调查那名被害装修工人的接单情况,似乎有了眉目,张洪祥找到死者的老乡打听,老乡说那伙计接了一个工程,项目不大但报酬丰厚,但是具体工程在哪儿不清楚,只知道他采购了一批大理石,而大理石是建造祭坛的必须材质。
张洪祥检查了死者的机动三轮,发现轮胎缝隙间有一种红色的黏土,他咨询了研究地质的朋友,得知这种黏土只有翠微山才有。
与此同时,楚桐和王月侠用谷歌地球勘察了翠微山的地形,发现距离抛尸位置有一片很可疑的平地,在山里有这么一片平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工造成的,谷歌地球的卫星照片是三年前的,那么这块平地现在肯定不一样了。
张洪祥找了一辆昌河面包车,拉着义务调查人员们奔赴翠微山,根据卫星地图的指引找到一条地图上没有的水泥路,高标号的水泥灌注的道路呈现白色,质量等级很高,沿着道路前行,进入大山深处,两边是碧绿的山坡,一条小溪淙淙流过,景色宜人,但是继续往前就大煞风景了。
水泥路的尽头是一片瓦砾堆,道路两侧大堆大堆的水泥块、砖头、瓷砖、金属和木头质地的装潢材料,甚至还有地毯和油画,但都已经污损不堪。
“刚下过雨。”张洪祥说,“看这架势,起码十栋别墅,应该是违建,被强拆的。”
路边的泥土,正是红色的黏土。
一行人下车,踩着烂泥翻起瓦砾来,张洪祥说你们别忙,我打几个电话再动手不迟。
到底是调查记者,查起事儿来雷厉风行,果不其然,这儿是某开发商违规建设的景区别墅,不对外出售,供应的都是省里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一共十栋,建成有一年了,但很多并未装修,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别墅的事情被人捅了上去,省委领导下了严令,全部拆除,一栋不留。
于是,在不久前挖掘机进场,将这个花巨资建成的别墅群拆成了废墟,张洪祥并不关心这个,他只想搞清楚这些别墅的主人是谁。
但这是高度机密,他打了一通电话也没搞清楚,那边刘昆仑已经发现了端倪,现场装修过的别墅一共就三栋,其中一栋七号别墅的瓦砾堆里,有带有血弥撒符号的大理石碎块。
一场拼图游戏开始了,张洪祥从车里拿了撬棍和铁锹,宋欣欣负责寻找,刘昆仑负责挖碎块,两个女生和张洪祥一起拼凑,四个人在雨中忙乎了大半天,终于拼凑出半个祭坛来。
这是一个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打造的地面,中间是一个六芒星,四周环绕着各种不同的符号,符号是凹进去的,形成一道连通的凹槽,做工很细致,每个拐角都被打磨的很圆润。
“南通师傅的手艺确实精细。”张洪祥赞叹道,“家里装修还是得找南方人。”
第四十七章 拼接的废墟
大理石建造的祭坛虽然美轮美奂,但是充斥着邪恶的气息,想到这些凹槽是用来引流血液的,大家都不寒而栗,忽然张洪祥又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拿起一块大理石碎块仔细端详,陷入沉思,大家屏息凝神,等待他的大发现。
“大理石是假的,是人造的。”张洪祥说,“这是染色的花岗岩,不是正宗大理石。”
楚桐说:“这个装潢工人不会是因为以次充好被人杀了吧。”
这个发现让邪恶的杀人案有了一抹黑色幽默色彩,但谁都笑不出来,他们努力想把祭坛拼起来,但是其余的碎块都压在巨大的钢筋水泥下面,没有挖掘机单凭人力是没用的,天阴沉沉的又要下雨,张洪祥拿出单反拍了几张照片,叹口气,说我们走吧。
宋欣欣还是捡了几块带凹槽的人造大理石,大概是想回去检测一下,但大家都知道,时间过去这么久,又下过几场雨,即使有痕迹也早就灭失了。
有了这些祭坛拼图,扑朔迷离的案情似乎有了眉目,但是也仅此而已,再想继续就很难了,张洪祥倒是无所谓,这些素材供他写文章已经足够,这个三十多岁的一线调查记者回去之后就写了一篇雄文,关键字是邪教、祭坛、孕妇、权贵、别墅等字眼,充满着长途汽车站小报的味道,果不其然,文章被总编毙了。
张洪祥的编制在江北市的北泰晚报社,因为业务能力强,被借调到江东新华社工作,后来出了点事,新华社不敢要他了,又不好意思回老家,自己找关系又调到近江信息导报,报社总编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叫到办公室来训了一顿,说你自己看看,这算什么报道,充满着推测和臆想,这化名,这李某某,林某某都是谁,你这是影射,这篇文章太荒诞,不能发。
“总编,我以记者的荣誉担保,这文章里写的都是真的。”张洪祥信誓旦旦道,总编苦笑道:“我当然相信你,但是你没调查完啊,通篇都是推理分析,没有真正的证据,我看你别当调查记者了,你去当侦探吧。”
张洪祥说“我考虑的是先发一期,引起公众舆论,用舆论倒逼有关部门破案,不管怎么样,罗小巧的死,和工人的死是实情,邪恶的仪式也是真实存在的。”
总编说:“祖宗,还引起舆论,你这是要犯错误啊,你放过我,你放过咱们报社吧。”
张洪祥只得作罢,这些年向现实屈服的事情他经历了不少,已经不是那个一腔热血的愣头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