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权”
张正书心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轩奴,你怎么了”
张根富发现张正书突然打了个寒颤,不禁有点奇怪地问道。
“没没什么”
张正书有点慌乱地说道,然后理了理顺思路,才说道:“我先去沐浴了”
心不在焉的张正书,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中。来财早就准备好了热水,就等着张正书了。
把身体泡进浴桶的张正书,觉得自己应当利用穿越者先知先觉的优势,让西夏陷入内乱才是。不然的话,等到女真崛起现在已经开始崛起了,辽国覆灭后,西夏就会显露出狼子野心来。这是张正书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之英雄,彼之敌寇,我之敌寇,彼之英雄”。只有死去的李乾顺才是最好的李乾顺啊
“怎么把这个消息传给梁太后呢”
张正书已经脑补出了李乾顺为了亲掌大权,已经布局几载,处心积虑,就为了除去外戚梁氏。甚至于,不惜赔上几十万兵马,也要打掉梁氏的脊梁。这种阴沉的心计,若非张正书是穿越者,估计没有人敢这么想。
“好计谋啊,一战把忠于梁氏的外戚集团给打掉了。就算不能打掉,也能打击梁太后的威信,剪灭梁太后身边的忠臣之士。然后再和辽国暗通曲款,最后诱导梁太后激怒辽国使者,然后再炮制辽国使者使用毒酒计的假象,然后把矛盾顺利转向辽国妙计,真的太妙了”
想通这一个节点的张正书不禁要抚掌赞叹,换做是他,百分百是想不出这个这个计谋的。
更何况,现在的李乾顺才十五岁若是在几年前布局的,那年岁只会更小。
想到这,张正书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就是人心吗,太可怕了”张正书心中有点不舒服,为了掌控大权,居然设计害死自己的母亲,还顺带把母系的外戚全都斩尽杀绝。这样的帝王,腹黑冷血,却又是极度可怕这样的对手,怪不得能看得出大宋决策失误,不仅联金灭辽灭宋,还攫取了大片土地。
“可怕”
张正书觉得再不能迟疑了,一旦西夏发动了平夏城第二次战役,那一切都晚了。
“希望宋朝在西夏埋有暗探,能亲自接触到梁太后吧”张正书叹了口气,心中感慨道,“彼之英雄,我之敌寇啊还是让西夏陷入内乱,这才是对大宋最有力的”既然想通了全局,张正书就要想着怎么写信给赵煦,让他决断了。
“希望赵煦他能听得进去吧,不过他并非是善于纳谏的君主,唉”
张正书摇了摇头,甚至想,如果赵煦和李乾顺调换一下位置多好,那么大宋绝对能扩土千里,光复燕云十六州的。甚至还能打到辽国上京,把辽国再次逼入草原“可惜没有如果啊”
第两百三十六章:都疯了
张正书在挑灯奋战,这封信他不得不亲自来写,因为这关系到大宋的前程,越少人知道越好。
“噼啪”一声轻响,这是烛花在燃烧的声音。
稍稍被打断了思路的张正书,用鹅毛笔蘸了蘸墨水,继续在宣纸上写着他的推断。
一个惊天大阴谋,慢慢地在他的笔下浮出了水面。
“若是此计能成功,那么可保得大宋四十载无虞”
张正书在信上如是写,因为他知道历史进程,当初若不是西夏牵制了大宋好大一部分的西军,那么汴梁城保卫战,超过五十万人马的大宋,又怎么会输给区区七万人马的金兵历史,自有他的因果。李乾顺上台了,扭转了西夏的国策,从穷兵黩武到韬光隐晦,暗地里却是等待时机,准备给大宋和辽国致命一击。
历史上,李乾顺做到了,成功扩土千里,成为西夏有名的中兴之君。然而,北宋和辽国却轰然倒塌,成就了李乾顺的威名。要想扭转历史,就必须抢在李乾顺前面,让梁太后看清楚自己这个亲生儿子是多么冷血和腹黑,从而让西夏陷入一场持久的内乱之中。
如果知道了李乾顺的计划,就算梁太后“虎毒不食子”,不忍对李乾顺下手,那么外戚梁氏集团也会幽禁李乾顺的。如此一来,继续掌权的还是梁太后这个目光短浅的女人,那么大宋就有机会灭掉西夏了。
“计划是很完美的,就看西夏人会不会内讧了”
张正书把写好的信晾干,再把废掉的草稿放在灯烛下烧掉,才贴身收好,准备明日到皇城司一趟。这封信,一定要呈给赵煦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张正书不是穿越了,他恐怕也看不出大宋大胜西夏的平夏城之战有什么阴谋诡计。但现在再一看,乖乖,用外戚梁氏的实力去消磨大宋的国力,李乾顺好像算准了大宋无力再作深一步的入侵,这计谋大胆得让人看得心惊胆战。接下来,就是巴结辽国求得喘息之机。再伺机候得赵佶上台,李乾顺冷眼看着大宋国力被赵佶慢慢地消耗殆尽。最后,等到金国伐辽的时候,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者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举使得西夏中兴。
布局之深远,眼光之老辣,知道了真相的张正书,都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可惜,张正书不能把未发生的事写在信上,不然赵煦就当他是神棍了。可李乾顺的一生实在太过匪夷所思,一旦亲自掌权,那就是大宋的敲响之日了。相反,如果西夏在内讧中被大宋灭国,大宋就能腾出兵力来对付辽国了。
历史,往往就是一两件关键的事,就绝定了它的走向。
“能不能改变历史,就看这一次了”
张正书也是懊恼啊,如果他能早点看出李乾顺的阴谋,就不会白白浪费几个月时间了。“但愿赶得及”
因为心中有事,张正书翻来覆去都睡不着,最后等到深夜时分,他才迷迷糊糊闭上了眼睛。
窗外明月皎洁,月色如水,倾泻在地面。
一夜无话。
翌日,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在一声声清脆的卖报声中醒来了。
和乐楼李行首、“兰蔻香水行”和“香水”的消息,霎时间传遍了整个汴梁城。
“兰蔻香水行”是张正书的恶趣味,也算是符合宋人的审美。毕竟兰花在这时候的宋人看来,那是高雅清纯的象征,再加上一个“寇”字,豆蔻年华很是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少女的模样。单单是这个名字,就让宋人浮想联翩了。
然而,若是宋人知道这不过是咱们张小官人的恶趣味,会不会想要宰了他
不过怎么说都好,李师师又火了,香水也跟着火了。“兰蔻”香水只一日便家喻户晓,以至于张家刚刚改头换面的“兰蔻香水行”里的香水,已经被抢购一空。这可不是大白菜,而是每一瓶都卖出了二十贯钱的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