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而是真真切切的“老大爷”,甚至禁军中都有五十多岁的老兵,这种禁军除了吃闲饭以外,还有什么用但这个是宋朝的“历史遗留”问题,看看黄河决堤了多少次就知道了。每次黄河泛滥,发大水,宋朝的禁军就要充入一批难民。宋朝还没有什么退役制度,你当了兵之后,就一辈子是兵了。所以也难怪禁军战斗力急剧下降,都是一群老大爷,拿着刀枪也不吓人啊
这个亲事官的鄙夷是体现在脸上的,张正书其实也很同情这样的宋人,真的是不知者无畏,真的以为大宋真的是无懈可击
然而实际上大宋早就千疮百孔了,哪一行哪一业没有渗透进敌国间谍只不过人家觉得这些技术不值得他们暴露而已,真当你们皇城司是什么了,对所有间谍都能监控起来没错,宋朝的弓弩技艺没有外泄,确实做得不错。但仅靠弓弩,就能挡得住人家的铁骑
真的是不知者无畏啊
张正书摇了摇头,慢慢地来到了水泥作坊前。
“你在这里,别进去”
说完,张正书戴起了口罩,这是他的硬性规定,只要是他的作坊,不管是什么作坊,都一定要戴口罩,再热都不能摘下来。不然的话,你再厉害张正书也不会在聘用你了。有了这一招硬性规定,不管是香水作坊,还是铸币作坊,里面的工匠全都戴上了口罩。这是为了防止尘肺病,宋朝这时候的作坊,都是全“裸”上阵,怪不得宋人的工匠寿命不长了。
张正书是穿越过来的,自然知道一个小小的口罩,看起来不显眼,但带来的好处却是不小的。最起码,不会让艰难培养起来的工匠得了什么尘肺病。特别是水泥作坊里,研磨水泥的时候,那是最容易吸进异物的。
“真当自己鼓搞出来的物事是宝了”
那个皇城司亲事官讥笑了一声,也没进去。
“小官人,你来了”
这是张正书挖过来的一个工匠,姓刘,原本是营造匠,但也会制作石灰。
张正书给了他一个月十贯钱的高薪,他就忙不迭地把自己卖了,签下了终身契约。只要不是出卖作坊的秘密,他就能一直在水泥作坊里做事,直到他想退下,还有一大笔退休金。这样好的福利,傻子才不签。
“老刘,水泥凝固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有点迫不及待地问道,水泥是他现在最在意的事情,如果成功了,那么他的工厂农业计划就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刘工匠笑了笑,说道:“我等正说着哩,怎个小官人还没到结果说曹操,曹操到了。”
张正书也不多说,直接来到作坊的天井内,已经砌成了一根水泥柱。放置了一天之后,这水泥柱已经凝固了。张正书有点惊喜地看着这根水泥柱,已经跟后世他看到的水泥差不多了。就是颜色更淡一些,估摸是用了碎瓷器碾成的黏土烧制的,颜色更加白一些。
“小官人,照旧么”刘工匠问道,已经拿起了一个大铁锤,跃跃欲试的模样。
“嗯”
张正书连忙往后退了两步,避免溅射到石屑。
只见这个刘工匠拿起大锤,深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猛地喝了一声,抡起大锤就往水泥柱子上砸去。“砰”的一声巨响,刘工匠只觉得双手虎口处震得发麻,而那一根水泥桩子却只是掉了一点石屑而已。
“这”
刘工匠也是又惊又喜,他哪里不知道这种被命名为“水泥”的石灰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后建房子,哪里需要什么木料了,只需要把砖石用水泥垒起来,又快又便捷,最费时间的就是打地基了。若是算上地基,就算是三层高楼,也不过是一年工期而已
“快,再砸多几下”
张正书急声说道,他太想知道这水泥的强度了,看能不能达到后世水泥的强度。
“砰”、“砰”、“砰”
刘工匠抡起大锤砸了好几下,直到把自己的双臂都震得发麻,才停了下来。
“小官人,成了,成了”
这刘工匠比张正书还兴奋,他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他祖上是烧石灰的,但到了宋朝,木建筑更受欢迎,他的祖传技艺就再难混饭吃了。要不是张正书把他招入作坊,恐怕他的技艺都要带入棺材里。现在不仅能继承祖传技艺,还把烧石灰的技能升级了,这种激动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张正书也松了口气,看来这水泥还算不赖,起码可以达到后世200到300号水泥的强度,用来建造一栋两层高的楼是完全没问题。
“不错,整个作坊所有工匠,都赏两贯钱”
张正书哈哈大笑,心情显然大好,“这水泥立即投产,明日开始,就要建造水泥砖房了”
第两百八十三章:高楼设想
这一个多月来,那仓库早就被拆掉了,已经打下了地基。现在就差水泥灌注,就可以把地基弄起来了。
至于砖块,也不是什么难事。烧砖这种事,中国人早就学会了。这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青砖,甚至有些大户人家造房子的时候还会用上图像砖,上面有含苞欲放的花卉、线条花纹等,内容丰富多彩,制作精致美观。也有金砖,是专门铺设皇宫地板的。当然,青砖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墓葬。
其实宋朝的砖用途挺多的,比如建造佛塔,水井,城墙甚至城墙砖还要刻上监造人的印记,出现了问题还会有人担责。所以说,宋朝不仅有木结构的房子,砖木结构的房子也很普遍。但是现在张正书有了水泥,就不打算用木头了,他要用铁加水泥的组合,把这个超市建造起来。
宋朝是没有钢筋的,但这难不倒张正书。
发现了焦炭可以炼钢,张正书的铸币作坊里都能打造钢筋了。虽然不是什么螺纹钢筋,但弄出一条钢铁棒子来还是做得到的,就是要耗费很长时间罢了。张正书不得不招多了工匠,日以继夜地生产。这钱花的速度,让管家张通触目惊心,差点没休克过去,一个劲地说“败家子”。
然而,张正书却知道,这些投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