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31(1 / 2)

d人,不是他们的伪装不好,而是张正书恰好细心了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很多真相就是隐藏在细节之中的。

“走脱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也很无奈,这要怪谁只能怪宋太宗了,是他禁止皇城司出城活动的。

“你们这些察子啊,也太没用了,人家都到你地盘上了,你都留不住人家”张正书忍不住吐槽道。所谓“察子”,就是百姓对皇城司、安抚司等探子的称呼。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蔑称了。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涨红了脸,但又反驳不得。确实,皇城司在追缉敌国间谍的时候很弱,第一是因为敌国间谍都不笨,相反还很聪明,很多时候都能及时发觉不妥而提前逃脱了。第二是因为汴梁城城防松懈,间谍要渗透进来太容易了,理所当然的也会布置很多撤退的路线。第三个,就是皇城司的掣肘了。如果不是皇城司不能出城,那么很多间谍其实是逃不过皇城司的追缉的。因为皇城司人手那么多,足足有好几千人,足够布下天罗地网了。

“这两人,一定是和刺杀辽国使团有关系的”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就不相信了,反唇相讥道:“皇城司都没定论,小官人你又是如何知晓的”

张正书很理所当然地说道:“直觉”

“什么角儿”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很明显不能理解张正书的话。

“就是第一感觉,这两人肯定和那件案子有关。这么说吧,这一起杀人案件是有预谋的,别跟我说这是意外”张正书冷静地分析道,“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差不多两个月,但是凶手却仍然毫无线索,这是为何足以说明,这个凶手,或者说这一伙凶手是高手,而且现场不留什么痕迹,从击杀到撤退,路线规划得很合理。你知道这一切,要经过多缜密的算计吗”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明显不是提刑官,也理解不了张正书说的这些东西。

“所以,排除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剩下那个答案再不可思议都好,但那就是真相。”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作为看过侦探小说的他来说,这时候装成很有经验的样子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凶手是有预谋的,有强烈的犯案动机,并当他认为整个犯罪过程完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时,他会以一种炫耀的高姿态重返现场,并回味作案过程。因为这样,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再次享有虐杀的快感。当然,凶手回到现场也可能是为了了解破案的进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下次更缜密地作案。”

“所以”这个皇城司亲事官一听,也警觉起来了。

“所以,他们就算不是凶手,也应该是帮凶”

张正书笃定地说道,“可惜,你们这些察子错过了抓住他们的机会。当然了,我会写一封信,仔细推断给官家的。至于采不采纳我不知道,但如果采纳的话,及时封锁边境,凶手应该还在宋朝境内。”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

第两百八十七章:证据不足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算是服气了,哈哈大笑道:“小官人,你说得如此细致,莫非你也是帮凶不成”

张正书对着他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然后不说话了。

大概是看出了张正书的轻蔑之意,这皇城司亲事官也有点着恼了,心道:“不就是一商贾么,神气甚么”

“带路吧,我要去提点刑狱司”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跟这种连专业技能都不精通的皇城司亲事官还真的没啥好说的。

“小官人,你该不会是真的想要去把这事捅破罢”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有点慌了,要知道皇城司虽然权柄不小,可只负责侦察,一般不管具体的案子,从而不能侵害有关司法机关。皇城司所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开封府处理,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当然私狱也肯定是有的。

如果此事捅破给了提点刑狱司,那么就等于捅破了天,捅破了皇城司的一直以来的遮羞布。“难不成这小官人果真是傻子”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有点不敢相信,张正书是真的要捅破这个案子,就不怕皇城司把他当成敌人

提点刑狱司就相当于后世京城的检察院检察长,负责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可以说,提点刑狱司能有效地监督刑狱、诉讼,平反冤案,打击不法官吏,算是给百姓一个申诉的机会。

张正书去提点刑狱司,也是有着一种翻案的心思在里面,确实没怎么考虑皇城司的感受。

穿过青晖桥,张正书和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就来到了提点刑狱司衙门,但是却显得很冷清。

和别的朝代不一样,虽然提点刑狱司好比后世的检察院,但是因为宋朝的法律是很严谨的,不仅有很多官员在盯着案子,连百姓都会关注影响力很广的案子,想要找一个案件来翻案,确实很难。

“你是说,你要见提点刑狱公事”

守着衙门的衙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是哪一家是纨绔子弟,果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好在,宋朝的提点刑狱公事就是一个苦差事,既然百姓有诉讼,他还是要出来的。这个衙役也不敢怠慢,把这个消息带了进去。

过来一会,一个穿着朱红色官服,戴着乌纱帽的正四品官员出现在了衙门里,看着立在堂下的张正书,带着官腔说道:“堂下何人,求见本官所为何事”

张正书自我介绍道:“草民张正书,发现有敌国间谍踪迹”

当即,张正书就把自己的推断说了出来。

只可惜,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就和大宋的很多官员一样,都是在吃闲饭的,根本不想管事。“你如此说,可有证据”这也是宋朝法律的特点,不会无缘无故就抓人,就算要抓人,也得有充分的证据。从这一点来说,宋朝的法律制度已经很接近后世了。

可以说,如果宋朝没有灭亡,它确实是最有可能进化成工业化国家的。从社会结构上来说,甚至宋朝比明末更具有优势。明末时期,朝廷实在太腐败,文人也操蛋了些,只顾自己的利益,一句“不可与民争利”就让海禁为很多官员服务,走私成了常态,很多官员都赚得盆满钵满,可另一边却是朝廷揭不开锅了,甚至连讨伐的军费都抽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