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句,走进了张根富的书房之中。
“吾儿,听闻你那杂货铺要开张了”
张根富前些日子也见识到了李家村用来筑墙的水泥,才发现他儿子鼓搞出来的东西没有一个简单的。更重要的是,超市的开张,和果酒是同一时间上市的。这段时间,果酒作坊不断收购果酒,不论种类统统都要。经过甘油的勾兑后,储备起来的果酒已经非常可观了。张根富之所以关注超市,完全是看重了果酒生意。
“还早着哩”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喝了一口茶,刚刚为了应付张秦氏,他可是花费了不少口水。“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然建得快,但也比木房子盖得要慢得多,虽然提前打好了地基,但建起来起码要等到元日之前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虽然张正书紧赶慢赶,想要早点开张好卖大棚蔬菜。但工期不是说赶就赶的,特别是照明系统不发达的宋朝,夜晚赶工也赶不了多少进度。最乐观的估计,是还有半个月才能盖好两层。同时,还得贴上瓷片、铺上地砖几日前,民营的钧窑总算是把瓷片烧出来了。满打满算,确实还是要一个月多月才能完工。
然而,那时候已经接近春节了。
能不能赶在春节前卖一趟年货,都还两说。要知道,曾家船队可是拉回了好几船南边的土特产,里面不乏南边过春节的应节之物。要是砸在手中,恐怕得卖到明年春节了。
这确实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张正书也没料到这么多工匠,也无法在两月之内盖好一幢两层高的房子。
“那果酒,有了酒名没”
张根富的关注点果然很独到,居然在乎的是果酒的名字。不过还真的把张正书问倒了,张正书也没想起来要给果酒弄个酒名啥的。张正书不是不知道品牌的重要性,只是最近太忙忙着锻炼身体,忙着整cao人ian,居然把这个给忘了。
“还没呢,你有什么好的名字吗”
张正书的起名功底,大概是没救了。谁叫他“不学无术”,还喜欢做文抄公呢事实上,张正书也知道张根富的起名字功力不咋的,看他的品味就知道了,满书房的画,几乎全都是妖艳的繁花,张正书也是无语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张正书对张根富的品味根本不抱希望。
第三百四十章:仙醁果酒
“你觉得,叫仙醁如何”张根富提议道,或者说极为期盼,渴求的眼神看着张正书。
张正书突然觉得有点不忍,虽然张根富是他的便宜老爹,但毕竟是他夺了人家儿子的躯壳,却好像没尽到做儿子的本分。这本来就不算得是什么要紧的事,张正书想也不想地说道:“仙露这个名字不错啊,这酒清澈得确实像仙露一样”
“不是仙露,而是仙醁。”张根富两眼失去了焦距,好像想起了什么一样。“所谓醁,亦即是美酒。仙醁,是个好名字”
当然,不学无术的张正书听得一头雾水,“这特么是个什么字啊”没办法,常用字里根本没有这么一号字,就算到了后世,这个字也变化成了“渌”,也不是常见字。好在,张正书是有系统的人,系统无奈地把这个字弄得大大的,直接出现在张正书的脑子里。
“嗯,仙醁这个名字不错”
张正书这句恭维的话倒也不算违心,只是奇怪张根富为啥能想出一个这么有“内涵”的名字来。
很快,张正书就明白过来了。
原来,张根富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开一间青楼,开一间正店,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大桶张宅园子正店”,不仅是一间青楼,还带着园林式的园子。酿的酒,名字就叫“仙醁”。当然,这个名字也不是张根富能想出来的,而是用钱请一个秀才想出的名字。以张根富的水平,估计把广韵宋朝的官方字典翻烂了,张根富都未必能找得到一个拿得出手的名字来。
然而,事与愿违,张根富虽然有心经营一间酒楼,那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喝酒、狎妓不花钱了。但万事俱备之后,原先那正店东家却说不卖酒楼了。不卖酒楼,就算张根富把酒楼建起来都没用,因为拿不到酿酒权啊而原因,居然是那正店东家说这是他祖上产业,不能在他手上变成青楼,成了大宋的“红灯区”。
末了,那正店最后还是转手了,结果后来的买家比张根富少出了千贯钱,张根富实在想不通,居然还有人嫌钱多的。
后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先前白矾楼的东家,因为涉及到朝政问题,又经营出错,不得不贱卖了白矾楼。张根富也参与过问价,但很快就出局了。白矾楼作为皇家酒楼,是不可能让一个没有朝中靠山的商贾拿下来的。正因为是这样,范大郎才能拿下白矾楼,并且改名为“樊楼”。
于是,张根富开春楼这个梦想开始一直搁浅,一直遗憾到了现在。
听完便宜老爹的追溯往事,张正书是被雷得不轻。没想到他这个便宜老爹,心中居然有这么骚包的梦想,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想要开正店啥的,基本不用想了。因为酿酒权这东西,基本不会交由到没有背景的商贾手中。这是因为宋朝统治者们害怕,商贾为了利益,不断地消耗粮食酿酒。因为宋朝的漕运实在太多弊病,而汴梁城又是倚靠漕粮才能维持运转的,所以高层不敢赌。毕竟有背景的商贾基本是听话的,灾年荒年之时让他们减少酿酒量,没有谁敢不听。不听的后果,太严重了。酿酒少一点,最多就是少卖一点酒,可酒价会涨上去,对于利润也没啥影响。但是,不听话的后果,很可能就要被抛弃了。
张正书想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也叹了口气,心道:“没办法,谁叫现在的酿酒产业就是国企垄断行业呢,私人无法经营也是对的”
“不曾想,临到老了,我居然还能酿酒”
张根富也是感慨,“谁能想得到,果酒也能如此清冽甘甜”
这句话里,也包含了辛酸。谁都知道果酒不在榷酒的范围内,可谁都对酿造果酒没兴趣,因为果酒太酸太涩了。口感不好的酒,在宋朝是卖不出销量的。哪怕张正书把后世的高度酒搬到宋朝来,估计也是销量惨淡,除了某些民风彪悍的地区喜欢烈酒之外,大部分宋人喜欢的还是低度酒,因为口感好。倒是西夏、辽国等苦寒之地,会喜欢高度烈酒。可以西夏和辽国的经济状况,他们的民众又有多少钱来买酒
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大宋,这是所有人的认识。
哪怕辽国自诩为正统中国,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世界的中心,此刻还是在大宋,在汴梁城中。
“果酒储备已经差不多了,超市一旦开战,就摆上货架”
张正书非常有信心,这果酒必定是会大卖的,而且利润恐怕要比香水都恐怖得多。香水的成本,其实不低的。哪怕一小瓶卖出二十贯钱来,成本也在几贯钱。毕竟蒸馏高度酒,这是一个耗费极大的工程。再加上工匠的工钱,哪怕是用了流水线和标准化生产,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但是,果酒的成本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