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62(1 / 2)

d皮而白白地看着机会溜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需要强人政治的时候,大宋偏生玩了一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灭亡也是理所应当了。

赵煦深有同感,说道:“有啥办法哩,祖制如此”

“你是不够离经叛道。”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王文公都说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如果不变革,我们岂不是要学祖宗,在丛林中茹毛饮血祖宗之法,好的自当是要继承,但不合时宜的,于国无益的,就要坚决摒弃。且不说什么,百余年前太祖、太宗时,我大宋的人口有这么多吗国势民情都不一样了,还抱着以前的制度不放,那是傻子”

“道理谁都懂,可有的人就是不放手啊”

赵煦也是无奈,他不相信朝中诸公看不到这一点。但问题是,他们看出来了,却不打算改变。因为这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就成了“保守派”。其实,世间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派,只不过因为利益问题,他们就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护卫者罢了。

“那是因为没有利益去跟他们换,所以他们不愿意。”

张正书一针见血地说道,“一旦有个新利益,比现在旧利益好的时候,而且两者只能选其一,你看他们会不会放手说白了,他们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你怎么说得好似在街市上讨价还价一样”

赵煦就觉得奇怪了,他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实际上,大宋的朝臣里真心为国的也不少,他们只是怕新政另天下动荡,朝局不稳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很多事情,脱离了一个利字,它就运转不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官家,你认为这是政治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不过是利益问题罢了。换做是你,你家里有良田万亩,但朝廷新政却是在剥夺你的利益,你愿意吗”

“不愿意”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怪不得新政总是进行不下去,原来问题在这”

“你又不是第一天才发现问题所在,恐怕先帝的施政得失,你早就了然于胸了吧”张正书毫不留情地揭穿道。

赵煦有点尴尬地说道:“你做人就不能这么直接吗我不要面子啊”

“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给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别的问题就不扯那么多了,现在还是说回土地和农民的问题。农民是国家的根基,恐怕谁都不会否认吧但你认为,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你觉得合适吗中原地区,地少人多,要不是有江南粮食输入,恐怕现在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了,你不会否认吧”

“我当然明白不合适,但这又有什么办法”赵煦无奈地说道,“他们又不愿意售卖土地,你难道还能逼着他们卖不成”

“使用暴力手段是不可取的,那会引起天下动荡的。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倒逼他们出卖土地。”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要是来财在这里,肯定会反应过来,张小官人又要坑人了。

赵煦眼前一亮:“我就知道你有法子”

没办法,张正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太新颖了,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还行之有效单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赵煦倚重张正书了,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说两句话都要扯文论经典的朝中诸公好多了。

“办法不是没有,但收效会很慢。”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当然,我之前提议建立银行,就是为了这个办法探路的。”

“银行”

赵煦一愣,“土地问题,和银行有关”

“土地,说白了就是金钱。有关金钱的事,自然是和银行有关了。不止和银行有关,还和作坊有关。”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如果这个改革成功,大宋延续国祚三百年也不是问题”

赵煦皱眉,说道:“你是说,大宋只有四百年天下”

张正书嘿嘿说道:“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要是按照现在的势头下去,出现一个昏君的话,别说四百年了,再过几十年就完蛋都有可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永恒的王朝,估计你比我清楚。”

赵煦很想说一句“放肆”,可他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因为张正书说的都是真理。

“那延续国祚三百年的法子,是什么”

赵煦是真心想知道,张正书有什么高见。

张正书能有什么高见啊,他不过是一个穿越者,知道历史的进程,知道社会的发展方向罢了。“很简单,大力发展作坊。你还记得我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社会运行规律吧作坊,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如果作坊办得好,形成风潮的话,大宋的土地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大作坊模式

“大办作坊,就能解决土地问题你遮莫是在发疯罢”

没错,赵煦第一反应就是这样。

毕竟是“古人”啊,“古人”的思想,又怎么会看得到工厂的无限可能性就算刚刚张正书举了个栗子,拿禁军退伍士卒来说事,赵煦都一时间没转过来。毕竟蜂窝煤作坊是个“例外”,赵煦还是不相信什么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人工作,他又不是没见过什么是作坊,不就是一个小屋子,里面两三个工匠吗这样的作坊,办得再多又如何

“官家,你还没明白吗,蜂窝煤作坊只是很普通的一个大作坊罢了。若是从技术性来说,它不值一提。”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别的不说,就拿我准备办的棉花纺织厂来说,如果宣传得好,办起一个几万人的大作坊,也是寻常。当然,这几万人,要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挤在同一个地方,大是大了,粮食等生活物资的供应也是个大麻烦。”

“甚么几万人”

赵煦差点没跳起来,这个观点给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甚至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赵煦的三观。其实,这也是因为儒家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哲学对政治的影响,都是小国寡民的心态。

而唯有法家、墨家、杨朱学派这几个,才是真正为大国服务的学派。至于儒家,一开始也是小国寡民的,看孔子的言论就知道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

这都是因为孔子活在春秋时期,有感于周王室的式微,“礼崩乐坏”,于是希图复古,回到“三代而治”的时代去,这是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人崇古的风潮才会这么兴盛。

三代而治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啊,多好

可惜,那只是小国寡民的模式,是理想中的乌托邦,想想就好,谁把它当真了谁就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