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高光之时,却因为朱元璋的小农经济模式,硬生生把中国的社会进程给遏制住了。别说经济了,就连火铳、火炮这些本该大力发展的武器,也因为财政窘迫而无法发展。到后明末之时,原本威震天下的大明火器,甚至还不如女真人的弓箭了。因为这样,清朝满人还大言不惭地说,他们是骑射得天下的,火铳火炮呵呵,都干不过骑射
于是,很自然而然的,中国就给西方列强教训了,谁叫你积贫积弱
一开始,张正书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赵煦还嗤之以鼻,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堂堂华夏文明,别国凭什么不学
但是这些天以来,赵煦思前想后,才发现张正书说的是对的。
如果没有了武力,别说文化入侵,逐渐同化了,就连家国都守不住。好吧,姑且算你能守得住国土,可人家为什么要给你同化文化的东西,传过去了人家能衍生出无数版本的,很负责任的说,辽国里面的某些大儒,比宋朝的大儒都不弱。而且从国力方面来说,凭什么不是辽国同化大宋辽国又凭什么给你大宋同化了
赵煦醒悟了,他方才明白自己真如张正书所言,中了儒家的荼毒太深,认为四书五经在手,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事实却给了他一闷棍,给了大宋很多闷棍。可惜满朝文武没有几个想得明白的。
赵煦的眼睛看向了章惇,说实话,这个宰相他很满意。但章惇也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有点高傲自负,喜欢揣摩皇帝意思,甚至喜欢制造事端来邀功。要不是赵煦暗示,不要去动张正书,恐怕章惇早就寻个由头把张正书这个“不法商贾”抓起来了。
赵煦一看章惇,章惇就明白了:“陛下,臣附议”
没办法啊,你作为宰相,你不捧天子的言论,你捧谁的跟天子对着干,你是不想干了吧不过,章惇比蔡京之流有节操的地方在于,与国无利之事,他会竭力反对。但只要不是涉及原则问题,其实章惇是可以退步的。
赵煦见章惇说话了,当即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宰相确实省心。
“臣附议”尚书左丞蔡卞说道。
“臣附议”中书舍人张商英说道。
“臣附议”尚书右丞黄履说道。
一干章惇提拔起来的大臣,都纷纷赞同了安焘的计策。众人之中,唯独曾布、林希二人格外碍眼。
曾布却还是嘴硬地说道:“臣还请陛下三思”
林希却扯了扯嘴皮子,没有表态。
赵煦只当曾布是空气,这种事本来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既然大部分人达成了共识,那就行了。曾布个人意见重要吗不重要。不过,赵煦还是要安抚他一下的:“曾卿老成稳重,乃社稷之福也”
换而言之就是,你老了,没冲劲了,朕不太喜欢。你要是聪明的话,老老实实跟着朕的节奏走,不然的话,丢你一旁留你一个人玩。
面对赵煦这种潜台词,曾布是早有预料,却也不能改弦更张,他的脸皮没林希那么厚,可以当面出尔反尔。所以,曾布选择反对到底,倒也显得光明磊落。但很可惜,政见不合之下,曾布注定是要淡出中枢了。别说身居要位了,都要提防自己会不会再次被贬出京。
第三百八十七章:禁军弊病
这一项议题过后,赵煦明显就放松了下来。
“看来那小子真的有点料啊,难不成他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才”
赵煦心中的思虑一闪而过,然后又觉得不太可能。按照皇城司的报告,张正书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一个不学无术的二世祖,怎么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赵煦只是感慨一番而已,并没有当真了。
不过,赵煦倒是记得很清楚,张正书说的强军之策。
首要之事,就是禁军之中必须剔除老弱病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要不是张正书提出了一个试点的办法,赵煦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好。“诸卿,不知道尔等怎么看待我大宋禁军”赵煦开始了他的表演,因为他没和任何人透露过这件事,所以在场的重臣都不知道赵煦要干啥。
这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尚书右丞黄履却站了出来,端着朝笏道:“陛下,臣谨言,禁军弊病由来已久,不能战,仅能守。然我大宋北方无险可固守,一旦禁军被突破,则开封危矣,汴京危矣”
赵煦知道,朝中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知道大宋的处境其实很危险。
幸亏辽国现在不思进取,耶律洪基也是沉迷围猎,根本不想挥军南下实际上,契丹人的退步也很大,因为有了幽云十六州的种粮补给,辽国一下子进入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社会状况。粮食足够了,每年还有宋朝送来的岁币,契丹贵族的生活惬意得不行,谁还会想着打仗
然而,赵煦却害怕一件事。耶律洪基现在已经老了,说不定哪天就驾崩。要是新的皇帝也是一样昏庸那还好,可万一是个中兴之主,励精图治几年,契丹人又恢复了以往的掠劫性子,那宋朝就难受了。
只是张正书要是知道赵煦这样的想法,估计要笑掉大牙。要知道,历史上赵煦还没活过耶律洪基呢,他居然在担心耶律洪基死后谁继承皇位的问题要担心就该担心,为什么他现在还没儿子吧
要是没有儿子,就算禁军烂到家了,宋朝的未来也和他没啥关系了,又将是另一个宋仁宗。宋仁宗虽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却没有子翤,白白便宜了他兄弟的儿子赵宗实。不过,赵煦肯定想不到这个,因为他没有透视未来的眼光,更不知道自己短命,甚至还觉得他这么年轻,一定能生出儿子来的。
“黄卿说得不错,我大宋禁军确实已然糜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