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95(1 / 2)

d风评”一直不好的商贾手上的。可若是叫他想出更好的办法,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在后世,这种事向来都是经济问题,要通过银行实施的。哪怕是国家下达的政策,也脱离不了银行,也就是说它本质还是个经济手段。

可宋朝呢,却是以行政手段,强行解决经济问题,完全忽略了经济运行的规律,能成功才有鬼了。

哪怕章惇能力逆天,把青苗法重提,甚至还剔除了不少弊端。然而,青苗法的行政属性还是没有变。忽略了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政策,哪怕它本意再好,再为国为民着想,那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作为穿越者,张正书通过系统知道历史的走势,只要赵煦一挂,赵佶上台,那就是熙宁变法的彻底废除之时。

这不是赵佶昏君的表现,相反,这是天下人的诉求。赵佶只不过是为顺应民意,安抚臣心罢了。

这场要历时十余年之久,一波三折的变法,跌宕起伏,斗争之激烈,一言难尽。最后还由君子之辩、文人间的笔墨官司,演绎成了不得人心的残酷朋党之争。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中国人数千年来也没有找到良性办法,驯服权力这头猛兽,将之关进笼子,趋利而避害。

从古至今,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国家机器一旦开动,依靠行政权力与民间争夺利益,都是一件丝毫不费力气、只赚不赔的轻松愉快的事情,可谓无往而不胜。前提是“专门利己”、“脸厚心黑”,不怕窒息民间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怕阻碍、损害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不怕因“国进民退”而引发文化、经济的动荡与破坏。王安石理想中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念,终归是没有根基、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熙宁变法”偃旗息鼓后,遍地哀鸿,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所有主动或被动参与的人都是输家。在皇上的心目中,不管是宋神宗,还是赵煦,或者是赵佶,都认为:既然连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将子民们口袋里的财富弄来花花有何不可制度使然,只考虑充实国库,不考虑藏富于民,各级官吏聚敛搜刮在所难免。光盯着百姓口袋的变法一定不会获得广泛拥戴,制度有病,王安石等新党好心也会办坏事,哪怕厉害如王安石者也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也无法革除制度的弊端。

大宋每一次折腾,元气就伤了一分,直到沉疴泛起,病入膏肓,最终折戟沉沙,抱残守缺。多年积累的财富被金人掳获一空,望着江北大片沦陷于金人之手的锦绣河山,徒唤奈何。

张正书想到这里,长长叹一声,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难如登天,可他还是义无反顾想要做点什么,不然不就枉了到宋朝一趟吗

“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关键还得看我的。”

短暂失落后,张正书又充满了自信。

“咳咳咳”

赵鼎差点没喷茶,他见过自恋的,却没见过这么自恋的。

“怎么,你不相信”

张正书倒是不出意料之外,也是,连王安石、章惇等人都弄不了的事,张正书说他能做。就好像瘦弱得像个猴子的人说他可以勇冠三军,阵斩千人一样,说出来徒惹人笑话。

赵鼎笑了,但却不说话。他到底比较早熟,知道说出否定的话会很伤人。

“怕是你忘了,我还在筹备银行事宜。朝廷做不到的事,可我的银行能轻易做到。”张正书自信满满地说道,后世有那么多成功的银行在列,他就不相信在宋朝弄不起银行来。只要利息够低,那么肯定有市场的。一旦口碑形成,银行就真的是“聚宝盆”了。这才是真正能惠及千世万代的产业,张正书知道,只要银行成功把控了国家经济命脉,那不管朝代如何变幻,银行都会屹立不倒。

唯一的隐患就是,如果皇帝想要掀桌子,张正书也是无可奈何的。

永远不要高估皇帝的节操,做了皇帝之后,那些孤家寡人哪里还有节操这东西再弱的皇帝,也是腹黑心狠的人物

“银行”

赵鼎也知道这个概念,张正书曾经事无巨细地跟他说过银行的运营细则。仔细一想,赵鼎才惊愕地发现,好像真的可行“小官人,若是银行建成之后,那岂不是青苗法可成事”赵鼎惊讶地发现,银行确实是最优解

“有了银行,为何还要青苗法”

张正书有点冷笑,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他看来,漏洞百出,就连借鉴的意义都没多少。要借鉴,张正书也是借鉴后世成功的经验啊

“额”

赵鼎很久才转得过脑筋来,一拍手道:“不错,若是银行的利息真的那么低,青苗法就一点优势都没了一旦银行深入人心,则青苗法会自行溃散,朝廷也不得不废除它”

“要废除青苗法,起码要把银行遍布整个大宋。但要完成这个目标,没有十年,哪里能成”张正书摇了摇头,他虽然对银行有信心,但也明白有些事欲速则不达。没有把银行遍布大宋每一个县城,张正书都不敢轻言成功。

第四百三十章:是来看戏的

而这,也是张正书和王安石、章惇等政客的区别;或者说,这是张正书和大宋皇帝们的区别。张正书不急,他知道改革不能急,急就出事,缓缓而行,如春风细雨,润化人心即可。可操之过急,那就祸国殃民了。好像熙宁变法,在短短几年内颁布的新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步子太大扯到蛋了,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张正书要是再不会稳扎稳打,那就是傻子了。

“小官人果然大才”赵鼎也不得不承认,张正书的心气要比他大得多。如今的他,早就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习惯,从施政上看问题。现在的赵鼎,则更多是从规律看问题。不管是社会运行规律,还是经济规律,这就是赵鼎在张正书身边学到的东西。

“我只不过和朝中诸公想的不一样罢了,不然你以为朝中诸公想不到这个”

张正书轻笑一声,道出了其中奥秘。

非不能耶实不为也

赵鼎一愣,有点不太明白:“此话怎讲”

“道理浅而易见,我且问你,大宋自立国以来,宰相在位最久是谁”张正书考较赵鼎道,言语中似有深意。

“宋人皆知之事,乃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王旦王文正公是也。范仲淹范文正公曾云:王文正公居宰府仅二十年,未尝见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王文正公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满朝文武对其评价,无不是溢美之词。”赵鼎十分崇拜地说道,做官做到王旦这个样子,也算是最高成就了。张正书却感慨地说道:“我大宋立国百余年,却只有一位宰相在位超过十二年。这样的宰相生涯,短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又怎么能有时间,慢慢等政绩出来呢若是前脚刚刚做完,后脚就被贬谪不是宰相了,岂不是让别人摘了桃子更无奈的是,或许其继位者根本不想沿着这条路走,毕竟走得再好,功劳都是前任的,百姓也只会记得前一任宰相。那怎么办呢推倒重来呗,折腾来折腾去,真正为国着想的,又有哪几个全都是为了身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