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93(1 / 2)

d了口气。要知道,他怎么说也算是曾懋的半个弟子,在宋人看来,弟子怎么能忤逆师父呢既然师父肯退隐江湖,那就再好不过了。

“五爷,你这是要去哪”

新任纲首觉得奇怪,怎么今天曾懋好像迫不及待要离开的模样,一点都没有往日留恋的神态。就算是瞎子,都看得出曾懋已经心不在这里了。

“我要跟着张小官人做事了,以后曾家丝绸的重担,就留你挑起来了。我这大半辈子都和丝绸打交道,和船打交道。今后啊,丝绸怕是摸不着了,但是这船嘛,我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日后说不定你们开的船,也是我造的”

曾懋这话,吓坏了不少人。

新任纲首还想说点什么的时候,曾懋已经走远了。

这边厢,张正书已经开始面试了。不少造船匠听闻有高工资,都跃跃欲试。但是呢,他们都不敢确定张正书这条过江龙到底是什么来头,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但是这些造船匠的弟子们,却没有这个顾虑了。他们做学徒的,不仅赚得少,还要做最多的活,早就心生去意了。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当即吸引了不少年轻的造船匠加盟。

张正书也不含糊,来者不拒,都收到了旗下,当即签了契约。

当然了,张正书也不是傻子,契约里明明白白写着,如果这些造船匠的技能不过关,他是有权辞退的。

不过嘛,宋人都很守信用,鲜少有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情况出现。招募完了造船匠,有志当船员的人数也不少。虽然杭州城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田种,只能在码头、街上混饭吃的人也不少。张正书一道招募令,给了他们一个最为宝贵的机会。

诚然,出海是一件冒险的事,每年都会有船只回不来的情况。

但是,船员挣得多啊,做几年船员,就足够在杭州城里买地盖房了。这样的诱惑,对贫民来说简直是不可抗拒的。

即便是武人,张正书也招募了不少。除了要建立一支保安队以外,建立船上的武装防卫也是很必要的。要知道,此刻宋朝海域上也好,马六甲海峡附近也好,印度洋也罢,上面统统都有着无数海盗。要是船上没有武人,怕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大肆的招募工匠,甚至连杭州府尹都惊动了。

好在,宋朝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招募工匠,再者其他造船作坊,甚至有比张正书这个造船作坊人数更多的。于是,杭州府尹只是派人过来看了一眼,问了几句话,就走了。看到官府都默许了,更多不得志的造船匠,纷纷放下了戒心,加入到了造船作坊之中。

不到两日,人员就满额了,张正书不得不宣布,待得造船作坊日后扩产,肯定会再次招人的,才算是平了民怨。

“小官人,你这样花钱,也太惊人了罢”

负责掌管钱银的史陌看到张正书的花钱速度,差点没跌破眼珠子。就这么两天,已经洒出去差不多一千贯了。要知道,他们带来的都是金银,兑换铜钱,那是亏大发了啊

第六百四十九章:把蛋糕做大

“这才哪到哪啊”

张正书毫不在意地说道,确实,这样的花钱速度太慢了,要知道在后世某些败家子,豪掷千金买豪车、游轮、包海岛玩乐,哪一个不是上亿,甚至几十亿的相比较来说,张正书只是在技术方面砸钱,这真的不算什么。

而且,这还只是前提的投入,根本还没到生产环节。

要是到了生产环节,原料也好,各种费用也好,怎么说也得花上数千贯,才能造成一条航海大船相比较数千贯的大船,这么点工钱,还真的只是个小儿科罢了。人多好办事,但是人多了也难以管理。也是因为请到了曾懋这个老纲首,对管理还有点心得,张正书才敢一下子铺开这么大的摊子。再辅以已经证明过的管理方式,倒也可行。

张正书甚至还打算,在钱塘县这里办一所航海技术学校,专门请有经验的老船工来教授知识。

同时嘛,再教会这个时代的船员使用六分仪,这就是功德无量了。

到时候,一系列的地理大发现,就会是中国人的记录了。比如澳大利亚,比如南北美洲,甚至南极洲都会有中国人的身影

只不过,这条路还很长,需要张正书去推动才行。首先呢,就是要把框架搭起来。基础打得牢固了,才能航行万里。史陌不懂得张正书的宏伟计划,他也不明白什么叫大投资,多回报,只是心疼那些金银,就这么哗啦啦地用了出去,看得他都一阵心疼。

“小官人,俺是说,咱们带来的钱银,怕是不够用了”

史陌不得不提醒了一句,张正书让他带着的钱,确实不太够用了。

“没事,我那还有点。支撑起制造一条船的钱银,还是有的。”张正书估算了一下,这钱财果然是十分重要。如果他不是有这么一个有钱的便宜老爹,要想实现航海梦的话,起码要奋斗十几年

史陌不敢再劝了,要知道现在他儿子史斌可是在技校跟着上课的,能读书识字,已经足够史陌给张正书打一辈子工了。再加上张正书也没算亏待了他,工钱给得很足,史陌也很满意,才好意提醒的。只不过史陌的眼界,怎么能和张正书的眼界相提并论

招募了造船工匠,其实也是极好的木匠。

虽然张正书不太喜欢作坊用木头建造,可水泥什么的暂时没有运过来,只能先造一排木房子顶着了。

等曾家船队再南下时,张正书租用他们的船队运来水泥和施工队,建造起水泥房子也是不错的。甚至,还能在杭州城里也开办一个水泥作坊、钢筋作坊。要知道,水泥和钢筋,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要是能把水泥作坊开遍整个大宋,张正书已经成功一半了。水泥和钢筋,能带动多少就业

看看后世的经济趋势就知道了,消化农民工的大头,都是在建筑行业。再加上水泥工厂、钢铁厂里的工人,直接带动的工作岗位怕是占据了几亿农民工的一半以上。而间接带动就业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经济转型有点困难的缘故,离开了建筑行业,这几亿农民工咋办

张正书看着开始忙碌起来的造船工匠,心中还是感慨。

他也知道,经济快速增长,其实会埋下很大祸患的。一旦市场饱和,人工比产品还贵,那经济危机就出现了。所以,经济发展必须要配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行。然而,可惜的是宋朝并非是强有力的政府,毕竟中国古代的规则是皇权不下乡,想要管到乡里太难了。

不过,经济危机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起码可以倒逼着宋朝进行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至理名言。只要朝中兴办作坊的官员多了,形成了利益集团,怎么可能坐视经济危机不管那么,宋朝顺着经济危机的改革,也就顺理成章了。有时候,改革也是要瞧准大势的。如果大势不成,一味胡乱施为,那和王安石“天真”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了,那是“肉食者”们要考虑的事,张正书现在只想把宋朝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吃蛋糕的本事人人都会,但是做大蛋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这时候,曾懋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