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蔽人的双眼,张正书的布置是正确的。韩狗儿确实没有按照套路来,差点就功亏一篑了。本来赵煦被牵着鼻子走就很不爽了,要是韩狗儿再逼迫他,以赵煦的脾气,说不定这事就砸了。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能做皇帝的,大多比较任性且喜怒无常,最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皇帝想要觉得他能掌控一切,臣子就能进化出让皇帝错觉掌控了一切的技能。蔡京就是起中高手,而且和他同级别的,还有不少人。
事实上,皇帝想要掌控一切,只是他的掌控欲作怪罢了。真正能掌控一切的人,并不存在。毕竟人心难测,每个人的行为都太难以估算。你永远不会想象得出,一个平素温文尔雅之人,失去理智后会是多么丧心病狂。
但是,张正书很明智,达到目的就好,没有必要去刺激赵煦这个叛逆期超长的皇帝。
韩狗儿心有不甘,但想起张正书的承诺,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拜服道:“官家如此审理,草民心服口服”
这一下,周围的文武百官都惊讶了。
要知道,韩狗儿不过是一个半大的小娃娃罢了,能制得住自己的愤恨,停止乘胜追击,这简直不像是一个少年人会做的事情
“此子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看来,蔡京是惹到一个了不得的对手了。”
“哟,这下可没好戏看了”
文武百官的心理活动各异,但某些个直觉精准的贪官蓦地又紧张起来了,他们也不知道为何。
对了,那堆契约
很多贪官越过人群看到那堆放置在地上,需要两个人扛着的契约,不由得吞了吞口水。单单是一份状词,就干掉了蔡京。那一堆证据,又能干掉多少贪官呢所有自身有过劣迹的贪官,都不约而同地紧张了起来。即便是头脑转得没那么快的,这时候也明白了过来,一张张脸上冷汗迭出。
赵煦点了点头,这就对了嘛
但点头过后,赵煦也明白了:“嗐,朕的反应,都被那小子算在其中了吗”心中虽然这么想,赵煦却还是说道:“善”
韩狗儿跪伏在地上,听了这句话后抬起头说道:“官家,草民这里,还有其他证据”
“嗯”赵煦眼皮子也开始跳了跳,突然明白了什么。“哦,这些证据也是指证蔡家的么”
韩狗儿说道:“并不是,是另外一些相公贪赃枉法之事。”
“”
一时间,大庆殿内鸦雀无声。谁都没想到,韩狗儿这个平头百姓,居然敢这么说话,难道他就不怕死吗要知道,这些个贪官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平头百姓,那简直是易如反掌随随便便一招,都能叫韩狗儿明日就暴尸街头
幸好赵煦早有心理准备,缓缓地说道:“既然与你无关,且一并交与大理寺。大理寺卿何在”
掌管大理寺的大理寺卿立马端着朝笏出列:“臣在”
“这些个证据,卿一并纳入大理寺,逐条审理,依法判决。若真有贪赃枉法之事,自请认罪者,从轻处理。若证据确凿却抵死不认,从重处罚”赵煦定了基调,那些个贪官却松了口气。
到底是法不责众啊,那些贪官暗自庆幸,总算是逃过一劫了。自请认罪,这就跟没事情一样,写个检讨就完事了。最多最多,不就是罚俸吗或者是外放为官,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还有官身在,他们就不怕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接下来张正书的招数,他们就该哭了
蔡京冷眼看着一切,他知道自己在赵煦这里是讨不得好了,但是他却把那些落井下石之人全都记在了心中。还有那罪魁祸首“大桶张家哼,须叫你领教老夫的厉害”蔡京心中暗暗发狠。
要知道蔡京为官近三十载,底牌不知道有多少而且他门生故吏遍布大宋,要整治一个商贾子,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蔡京还没傻到这么快就实施报复行动。最起码,也要等风声过后,蔡京才能徐徐图之。权谋之所以为权谋,是因为它上不得台面。要是把官场上的龌龊摆明了,甚至连市井中莽夫泼妇尚且不如什么下绊子、诬陷、设套、以权谋私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些官员不敢做的事
特别是被害的官员,要是没实力报复也就罢了。可对方只是一个商贾子,那蔡京岂能不报复
“朕如此处置,你意下如何”赵煦再一次问韩狗儿。
韩狗儿却憨憨地说道:“官家圣明”
“如此甚好,你的事已了,且退下罢”赵煦挥退了韩狗儿,手中捏着的那张小纸条,却已经被汗水浸湿。不是后怕,而是恼怒
待得韩狗儿等三人退下之后,赵煦缓缓地说道:“蔡御史,你如今,还有什么话要说的”
蔡懋冷不防被赵煦点名了,心中又悔又怕,两眼都有点失去焦点了:“啊”
第七百七十六章:打铁趁热
好在蔡懋立即回过神来了,连忙说道:“回禀陛下,臣只是风闻奏事”
“好一个风闻奏事”赵煦冷冷地说道,“风闻奏事,就能随意胡诌了幸亏朕看到了证据,不然真个叫你蒙骗了朕”
这可是一顶大帽子,乃是欺君的大罪啊吓得蔡懋连忙趴倒在地,连称自己该死。
好在赵煦也不是非要治他的罪,而是要完成对张正书的承诺。毕竟一开始是赵煦要求张正书这么做的,虽然一直被张正书牵着鼻子走,但赵煦还是觉得报纸有存在的必要。最起码,有了报纸之后那些个贪官就等于多了一个忌惮,赵煦也多了一个反制文官的手段,以后赵煦看谁不爽,都可以通过对皇城司的示意,利用报纸来整治他了。
还有谁敢当面指着皇帝鼻子骂
可以,只要你自身道德无缺,赵煦也就认了。
要是你身上都有屎,就不能怪赵煦下手狠了。不用点手段,这些文官真的当赵煦是好欺负的想起高太后、司马光时期,不知道多少文官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愣是对赵煦说教了好几个时辰,赵煦就来气。等他亲政后,也常常被一些文官抓住一点点事情来“劝谏”。
一开始,赵煦还有耐心配合他们的表演,表明自己是个明君,愿意纳谏的。
但是你隔三差五,揪着我不放,是佛都有火吧
赵煦早就想整整那些文官了,但又怕影响不好。毕竟堵了言路的话,那就等于坐实了自己“不纳谏”。不纳谏的皇帝是什么那是昏君啊哪一个皇帝愿意被人称为昏君的怕是没有吧,再怎样的昏君,都想要一块遮羞布的。谁愿意被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