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56(1 / 2)

d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要知道秦朝时,恨不得皇帝能把控一切。从秦朝的军政制度就看出来了,史记有说:秦朝是“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也就是说,秦朝时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显然秦朝的行政管理已经深入到家,为什么呢因为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治国,这是典型的法家制度。

秦朝统一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县以下设乡、亭、里。汉高祖刘邦在秦朝就曾是亭长,亭长是县以下管十里以内村民的小官,主要负责维护治安捕盗贼等。

可是自秦朝以后,这种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为什么

因为宗族势力崛起了,甚至代替了法治。没办法,朝廷只能捏着鼻子把宗族的族长任命为里长、乡长之类的,由他们代为管理地方。这种风俗,甚至一直持续到清末。这就是儒家的影响了,简直是跟法家唱对台戏的。

这样也导致了很多时候朝廷往往看不到真正的民间情况,而任由乡绅富贾对百姓压榨。把百姓逼得无路可走之后,百姓自然就揭竿而起了。

所以就有了“君不是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的说法,没办法,朝廷的政令都不曾真正到过乡里,百姓哪里知道朝廷的政策再加上乡里之中的话语权,大多掌握在乡绅富贾手中,那就等于有大把机会阳奉阴违,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对策了。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熙宁变法。熙宁变法,本质是利国利民的,最后变成害国害民,跟这些基层官吏有绝大的关系。

反正张正书觉得,不真正肃清吏治,他是不会去趟这浑水的。以他的性子,说不定上任第一天就得罪人了。不出一年,就政敌满朝野,这绝对是贬官流放的典型

“当官有什么好的贪点钱都要提心吊胆,做点实事也要被人缚手缚脚的,多不自在我现在这样,给皇帝都不换”

第七百八十九章:军事化培训

张正书这话是真心实意的,他从没觉得做皇帝有什么好的。

如果不是还有便宜爹娘在,张正书早就离得远远的,去鼓搞他的作坊了。以张正书的本事,就算他不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只是一介贫民。张正书也能利用脑子里的系统,成功转化成第一桶金。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长,起码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做到今天这气候。有钱就是好啊,起码张正书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鼓搞,张家居然还能撑得起来,这不能不让张正书感慨的。

只是曾瑾菡听了张正书这话,略微有点气馁,不过她也知道,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赵煦的旨意下来了,张正书想不做官都难

再说了,张正书可能没想到宋朝还有一种“寄禄官”的东西,就是专门因人设岗的。你不干实事都行,反正你也没实权。可朝廷就是要养着你,免得你投了敌国。实权官你可以辞,但是“寄禄官”你怎么辞

看破不说破,曾瑾菡也很想看到张正书做官的模样哩

参观完银行之后,张正书也暂时把赵煦封他做官的这个“威胁”抛诸脑后,再次嘱咐了一番老刘工匠,让他尽快联系木工行那边造桌子椅子柜子。同时,修书一封给郭骞道长,请他择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开张。

弄好了一切之后,张正书又询问了一番那些柜台小娘子怎么解决食宿问题,听到她们可能要多人一起租房子住的时候,张正书还保证了要给她们一些食宿补贴。

就这么一个笼络人心的手段,让这些柜台小娘子都崇拜地看着张正书。

曾瑾菡非常警惕,这个夫君什么都好,就是太好心了,不经意间就会沾花惹草。看看这些小娘子,虽然都只是感激的神色多,可难保多几次之后,她们不会化成一腔爱慕。在她们前面,不就有了一个郑月娥么

曾瑾菡看了看郑月娥,发现她好像也看出了点什么,触碰到了曾瑾菡的目光,连忙游移开去。

“哼,回去要好好提点郎君才是不行,以后这等事,我要接手来做”曾瑾菡下定了决心,不能再让张正书这么“沾花惹草”下去了。

要是张正书知晓原因,肯定会喊冤的。这是他人格魅力导致的,怪他太帅咯

视察完了银行之后,张正书心中也有底了。

现在,就该培训那些“行钱”了。嗯,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贷款专员。

要知道张家的那些“行钱”作恶也算够多了,逼得不少自耕农破产,沦落为佃户。这也是“大桶张家”被人诟病的原因,好在张根富也知道自己敛财太过,所以自耕农破产之后,往往他都会给出最优惠的佃租田地待遇。还把佃户的儿女收纳进张家,做僮仆。

但即便是这样,也改变不了“大桶张家”就是放高利贷的事实。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高利贷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赚这种昧着良心的钱,怪不得张根富一生都难以继香火。虽然张正书不太相信鬼神之事,但是穿越什么太扯了,以至于他都开始相信报应的说法了。不管怎么样都好,创办银行,让张家的“行钱”可以将功赎罪,这也是一件善事。

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能借银行之利打击高利贷。

宋朝亡国,有一定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就是高利贷了。想想看,自耕农虽然生产稳定,但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积蓄肯定是不够用的。积蓄不够用怎么办只能变卖田产,或者举借高利贷了。举借高利贷,及时还钱还好。可一旦还不起,“九出十三归”之下,肯定是要破产的。破产的自耕农,除了拿田地去抵债,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后,那阶级矛盾肯定不小。若是朝廷再不施仁政,那农民起义就少不了了。

缓和阶级矛盾,就需要有人打破高利贷的盈利模式。

银行,是最佳的选择。张正书有信心,只要宣传得当,高利贷不出一个月就都被挤垮了。

当然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高利贷是不会消亡的。别说是在宋朝了,就算是在后世,高利贷还不是一样会存在被高利贷逼得跑路的,跳楼的,每年都会发生。不管怎么说,有银行之后,这样的情况会少很多了。哪怕是那些放高利贷的“钱民”想要和张正书玩阴的,张正书有“黑客”,有皇城司,有赵煦做后盾,他怕过谁

正思虑间,张正书和曾瑾菡就慢慢地回到了景明坊。

京华报社里,早就聚集了一批“行钱”了。

早在一个月前,张根富就不得不停止了放高利贷,把手下的“行钱”全都送到了李家村,接受“军事化培训”。

张正书事先说得很清楚,想要走的可以随时走,但是完成了“军事化培训”后,他们会和银行签下契约。契约上标明了权利和义务,还有不菲的佣金提成。

这些“行钱”大多都是有眼力架的,咬着牙硬撑了下来。

为什么要“军事化培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