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73(1 / 2)

d赵煦才十岁,却已经极有主见了。只可惜高太后以辅佐之名摄政,把赵煦当成了傀儡。再加上朱氏不懂抗争,因为朱氏性格温顺恭敬,对人十分温和,不干预朝政,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生母而自傲。高太后不喜欢朱氏,甚至还经常训斥她。

因为这个缘故,赵煦把高太后恨之入骨。

赵煦早就想把朱太妃变成朱太后了,但是他要封自己的生母为太后就需要废掉向太后,向太后并没有过失,并且他也没权利废父亲的正妻,一意孤行只怕会留下昏君的名号。

而向太后的手段也很厉害,先是下令提高朱氏的地位,为她居住的地方建立宫殿,称“圣端宫”;改乘车为乘舆;可以由宣德东门进出宫廷;百官上笺称“殿下”但无论如何都好,都不肯松口把朱太妃变成朱太后。

朱氏也常常劝赵煦,不要为她着想,她不在乎虚名。

然而,赵煦却把向太后恨上了。如今刘清菁去讨好向太后,正正犯了赵煦的忌讳。

刘清菁虽然手段狠毒,且不择手段,但她这举动真的是昏了头。赵煦是不想管后、宫那些事,但不代表他能容忍得了这个。

这也是为什么赵煦在听了翰林医官的诊断后,顺势就断了和刘清菁的情,任她百般求见,都不曾心软。刘清菁就更慌了,虽然她也有耳目,知道赵煦的隐疾,可慌不择医之下,继续抱紧了向太后的大腿。如此一来,更是让赵煦恼恨了。

“刘贤妃不甚贤淑,不可为后。”

赵煦叹了口气,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话说,为何姓张那小子,能忍得住不纳妾”

也对,赵煦是个典型的男人,是钱、权、色缺一不可的。在他看来,男人嘛,总得要喜欢两样才行。张正书是有钱了,但他居然不好色,赵煦就非常纳闷了。

“明日他来之后,须得问问他才行。”

第八百二十七章:有真有假

此刻的张正书,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赵煦盯上了。

“你是说,夏国已经遣使到辽国了”

张正书在书房之内,秘密见到了“黑客”的头周铭,拿到了这一个绝密情报。

“不错,夏国已经乔装打扮,遣使入辽了。原先也是不知道的,但他们演技太差,被一些沿途商贾察觉到了。”周铭冷笑道,“夏国已经撑不住了,如今秋收在即,宋军却不断在骚扰,甚至抢收粮草。夏国境内人心浮动,小梁太后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来震慑,才勉强压得住。据可靠消息称,夏国的大臣,已经有过半和西军有所接触的”

“夏国,完了。”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钝刀子割肉,这是最痛苦的事。

偏生,宋朝看出了辽夏的虚实,坚定不移地用逐步蚕食,军事为主,招降为辅的策略,成功瓦解了西夏的民心。

可以说,因为宋朝军队的形象不错,也不曾劫掠,连党项人都不想反抗了。

最关键的是宋军的配重抛石机太恐怖了,兴庆府的城墙已经挨了不少石弹,眼瞅着就要崩塌了。这还是西军要为了争取人心,才没有一下子破城的。

“小官人,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继续截杀他们的使者吗”

周铭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也恨那些党项人,简直不拿汉人当人看。

在西夏走私那会,他差点就被党项马匪给杀了。要不是见机送上了大半财物,说不定他都没有命回到开封。

这种血海深仇,周铭是一定要报的。

“截杀一事可一不可再,夏国使者乔装打扮就肯定是有所防范了的。”张正书叹了口气,截杀一道,终归是小道。灭亡一个国家,除了军事打击,政治招降,文化入侵之外,别无他法。截杀使者,并不足以改变大局。先前张正书截杀辽国使者,不过是让大宋看出辽国虚实罢了。此次目的不同,不需要再截杀了。

“那如何帮助朝廷拿下夏国呢”

周铭跃跃欲试的模样,张正书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培养出了一个战争狂人了

“什么都不用做,继续侵蚀夏国的经济。”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假以时日,夏国自败。”

“好”

周铭也知道张正书的“侵蚀经济”是怎么回事,不外乎用经济优势,继续压榨西夏的战争潜力。比如,利用粮食诱惑被西夏掳去的、胁迫的汉人,把他们迁徙回中原。比如,用金银收买他们的高官反正,能用钱做到的事,周铭都在努力,努力地在挖西夏的墙角。

事实上证明,除了西夏的贵族之外,西夏的百姓都活得很苦。

之前西夏百姓之所以全民一心,是因为怕宋朝的报复。毕竟那会的宋朝,可是视西夏为叛徒,作势要把西夏灭国,叛乱的人都杀了。这就给西夏机会了,再加上宋朝的轻敌,自然是西夏屡战屡胜,逐渐稳住了脚跟。

但现在宋朝西军都对他们丝毫无犯,西夏对百姓撒的谎,已经不攻自破了。

西夏人想要再团结一致对外,那是不可能的了。宋朝连党项人也能接受他们的投诚,而宋朝百姓也接纳了他,不会太过敌视。这样就行了,西夏人还抵抗什么呢要知道,去到宋朝就有饭吃,留在西夏就要饿肚子。这样的选择,怕是谁都会做吧

更重要的是,因为私榷的存在,宋朝和西夏的民间关系已经缓和多了。

再加上报纸的兴起,西夏人也仰慕中原文化,自然知道了更多事实。

虽然西夏贵族拼了命想要隐瞒,却怎么都隐瞒不住的。

这不得不说京华报了,因为京华报宣传同根同源论,认为党项人和汉人并无不同,两者同根同源,还列出了“考证”证据,证明了数千年前在逐鹿之战时,党项人就是其中一支,属于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到了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河套一带,但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后来,党项的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被赐姓李,这是西夏李姓为国姓的来历如此种种,有神话,有历史,反正九分真一分假,唬得党项人自己都相信了。

其实,党项人和汉人的联系,已经是割舍不掉的了。

甚至可以说西夏国内纯正的党项人已经没有了,全都是党项和汉人混血的后代,包括西夏的王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