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11(1 / 2)

d运粮至西北,需要长途跋涉,其中损耗颇多。再加上夏国屡屡袭击粮道,我大宋已不堪重负。张卿先前说过水泥堡垒,可保粮道无失,朕想向你讨要那水泥配方”

赵煦盯着张正书的脸,似乎想看出什么来。

张正书一愣,然后笑道:“官家想要就拿去呗,只是此配方乃是国之利器,决不能落入敌手。若落入敌手,怕是我大宋立时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赵煦也是一愣:“你不要点什么赏赐”

“我研究水泥,初衷就是为国效力罢了。”张正书实话实说,“如果官家你肯相信我的话,用水泥建造一条通往西北的水泥路,保证物超所值。”

赵煦却苦笑道:“国库都没钱了,如何修路”

“可以发行国债啊,实在不行,找银行借钱嘛”张正书一脸坏笑地说道。

赵煦却立马警惕起来了:“你是想自己赚钱罢”

“别这么说嘛,我这是为大宋着想啊官家你想想看,如果有这么一条水泥路,运输粮食能减少多少损耗哪怕是军队开拔前线,都快了很多罢而且,这也不是一鎚子买卖的,这条路可以修起水泥栅栏,想要走快点,必须交道路维修费。一车收十文二十文的,要是抓到逃费的,罚个一贯两贯钱,少说二十年就回本了”

张正书拿出了后世高速公路的概念,把赵煦唬得一愣一愣的。

“果真能行”

赵煦也心动了,然而水泥路到底如何,他不太清楚,还是谨慎了起来。

“肯定能行。不信的话,我把御街弄成水泥路,让官家你亲自试一试便知。”

张正书觉得御街的青石板太坑洼了点,没办法,大宋立国百余年,再加上后周那几十年,文武百官上朝都经过御街,马蹄踩踏、车轮碾压什么的,青石板街早就坑坑洼洼了。再加上宋朝不禁百姓在御街摆卖,御街上的青石板已经斑驳不堪了。

赵煦对张正书的提议很心动,但他还是很警醒的:“钱银谁出”

张正书觉得赵煦学坏了,当初的赵煦不是这样的。

“算我送的,行了吧”张正书摇了摇头,真的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初财大气粗的赵煦,因为一场历时两年的战事,已经穷成这样了。而且张正书也不是白做好人的,他可是准备生产单车的。

要推广单车,自然要有比较平坦的路面才行。不然路面坑坑洼洼的,单车就毫无体验感了。毕竟要在宋朝制造出单车,技术上可能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有了精加工的车床,可基础设施,却是一大挑战。当然了,单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也就相当于后世最原始的那种粗笨重的单车吧。即便是这种单车,也是难以仿造的。

张正书很难想象,如果有仿造的话,他们是如何解决单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三套轴等主要零件

而能生产单车,是一个国家初步工业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张正书追求的目标,是一定要推广开去的。

拥有了杜仲胶、新冶炼技术的张正书,没理由不尝试一番。只是这道路情况,实在不堪入目,所以张正书想藉着机会,给大宋来一次基础设施大改造。

不过现在确实不算是好时候,因为大宋的国库,确实没啥余钱了。

这不,听说张正书愿意自掏腰包,赵煦立马堆笑道:“朕就知晓,张卿是为国为民的好臣子”

“哪里哪里”

一番商业互吹之后,赵煦才问道:“这水泥路甚么时候能造好”

“御街长两里,宽三丈,我寻思着,半封闭施工,怎么都要一个月吧”张正书估摸着,这样的一条水泥路,耗资也不算大,最多也就三千贯钱罢了。最贵的还是人工,材料可以说是不值钱。

“那张卿就放手去做罢”赵煦很想看看,所谓的水泥到底有多神奇。

张正书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官家找我来,不会只说这个事情吧”

“那自然不是了”赵煦打了个哈哈,说道:“朕想给你换个官做做,工部侍郎如何”

张正书一听,差点没跳起来:“官家欲推我进火坑么”

第九百一十二章:得寸进尺

见张正书这么大的反应,赵煦也愣住了:“张卿不欲做这工部侍郎”

“官家,你若想害死我,那就直说呗,最多这官我不做了。可你要我做文官,这是叫我死无葬身之地啊”张正书实在无语了,“难道官家忘了文武之争我都被视作武臣了,再做这文官,哪怕是最不受待见的是工部,也是会成为文官眼中钉,肉中刺,与除之而后快的”

“朕保你”

赵煦十分霸气地说道。

然而张正书却不买账,说道:“官家,如果那些个文官鸡蛋里挑骨头,天天都弹劾我,你能保得住我免了,免了,你要是真的想保我,你就少给我点事做,让我好好研究科技就行”

赵煦自然也明白那些文官的尿性,可他怎么放心张正书如此“在野”呢

“不若这样,朕另设一衙门,以你做主官”

因人设岗的事,大宋也不少见了,甚至赵煦给出了优渥的条件:“朝中工匠,任你调用,如何”

张正书觉得,如果赵煦去做生意,那铁定是一个奸商,太会忽悠了。好在张正书头脑清醒,艰难地拒绝了赵煦这个提议:“官家,我觉得不行,利益和风险不成正比啊,我知道你想我为朝廷研发类似水泥的发明,可我要面临那么多的文官攻讦,十分不值得。再说了,我在李家村哦不,李县研发的东西,不一样可以给朝廷用吗万事都好商量的”

“嗯”

赵煦还是想笼络张正书,可面对一个毫无慾望,甚至什么都不缺的人来说,赵煦确实没啥底气了。

“再说了,我研发科技,那是为了赚钱的。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用动力去研发啊”张正书太清楚这个了,就好像后世的学术界,总是在研究理论而轻实际。为啥呢因为理论研发出来是自己的,而且也好出成绩;但是如果转而研发实际应用,花钱多没经费不说,成果还不一定是自己的。就算是成果出来了,谁花钱谁受益,那肯定是拨款的国家受益,谁又会有动力去研究呢

再加上研究实际应用要做的实验更多,猴年马月都不知道会不会有成果出来,说不定一研究就是一辈子了。耗费青春,连个职称都评不上,也难怪“重理论而轻实际”了。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利益的事,谁做啊

就好像大宋实在太抠门了,发明了神臂弩的人,才给了一个团练之职,根本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这样的奖赏下,还有谁肯投入去研究

张正书把话说明白之后,赵煦也明白了过来。

“你是说,要想有类似水泥一样的发明,就必须重赏”

面对赵煦的疑问,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那是必须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而且我坚信,一项伟大的科技,是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甚至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你还别不信啊,就拿火来说,如果没有火,你能想象现在是什么样的吗火,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没错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纪念燧人氏的缘故,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