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15(1 / 2)

d百亩地的养马场,还真的搞不起养马产业化来。

再一个,张正书也是瞧不得这官营资产在缩水。甚至,张正书动了心思盘下来:“要不这样,官家,我也不佔朝廷便宜,我可以和朝廷签署十年租借协议,每年给租凭费用。反正朝廷也是在亏钱,不如给我干一阵子,说不定还能盈利”

其实,随着赵煦严打贪官,养马场已经有起色了。

只不过,因为官营养马场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起色并不大罢了。

赵煦被张正书画的饼蒙蔽了双眼,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下来。

算起来,这官营养马场,还算得上是皇帝的产业。因为官家用马,全都是从这官营养马场里养出来的。只不过这官营养马场是用国库的钱养马,再给皇帝享用罢了。

张正书和赵煦敲定了一年五千贯的租凭费用,一租就是十年。而且不是空口无凭的,赵煦亲自拟了圣旨,交由中书舍人审批,走了一系列流程,已经成了法定的事实。除非张正书破产,不然的话,他没养出一万匹战马,没能一年给五千贯钱给朝廷,那都是欺君。

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不得不说,这一回,张正书玩了一把大的。好在,张正书已经打通了女真人这条线。女真人为了获得茶叶丝绸什么的,卖马算什么更何况,这种不起眼的蒙古马,女真人也是瞧不上的。当然了,弄这种蒙古马糊弄宋人,还能卖钱换茶叶,换粮食,换丝绸,这些女真人干不干那肯定干啊,傻子才不干

这正好,张正书这么一压价,从母马公马到小马,一个不落全要了。

再拾掇拾掇好“飞蛟船”,一船能运个几十匹马回来。实在不行,还能就近在济州岛上养马。反正这会济州岛也是个荒岛,是个天然的养马场。

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把所有手段使出来,养几万匹马跟玩似的。

再说了,这养马也不是不赚钱,张正书又不会只买蒙古马,那些高头大马,看着神骏不凡的,适合做赛马的,张正书一样会买。比如大宛马,比如河曲马之类的,张正书都会要。只要严格分隔饲养就行了,毕竟养这种马不同蒙古马,蒙古马吃草料就行,难道那些大宛马、河曲马、大通马、乌孙马都要像蒙古马一样餵养,只喂草料不成那不把马养废了才怪。

倒是宋朝一些商贾听闻张正书把马场盘下来了,又承诺了一万匹战马的“天文数字”,只笑张正书这一次是真的踢到铁板了。

要知道这会的关中马场,可不像汉朝、唐朝那会了。要不然,关中人口也不会不断外迁的。

为啥,因为宋朝时的关中,因为环境破坏,以及战火波及,已经变成了赤地千里的地方。生态被破坏的关中,岂能养马

张正书却不管不顾,他固执地认为可以,因为别人都不懂种植牧草技术。要知道,这牧草也是能种的,而且要派人专门去管理牧草,冬天前还要收割乾草。可汉人养马,向来是听天吃饭,最多是餵养精饲料,这哪里能够这就是科学养殖和天然放养的区别了,毕竟中原还是农耕区啊

不得不说,其实关中养马场还是挺合理的,因为恰好建在了几条河流汇合之处,哪怕是枯水季也有水流。这就给了张正书改造环境的机会。有水就好办,要是没水,是一片荒漠,那才是真的棘手。

张正书撂挑子一个多月,带着曾瑾菡专门到了一趟关中养马场。利用系统的“全景预演”,科学地建立了一个水利设施。

这水利设施利用地势高低,成功地把河水引入到养马场之中。又挖了不少深井蓄水,可以说,这养马场的必备条件就基本建立了。毕竟这牧草种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移植一些蚯蚓,再把牧草种籽洒下去,不需要半年时间,再贫瘠的土地上都会长出茂盛的牧草了。当然了,前提是得有水才行。没水,这一切都是空谈。

再加上张正书好歹也是有种田术的,养马场靠近河流,挖起河底淤泥来改善土壤,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办法。

实在不行,再养一些鸡鸭,用家禽粪便改造土壤

反正只要肯做,都是有办法改善牧场条件的。只要土壤改良好了,牧草长得旺盛了,养马还是问题吗再加上养的多是蒙古马,不容易生病。而且中原的条件比漠北好多了,蒙古马肯定能养好的。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优选优育的问题,这是需要花大心思隔离公马母马的,只有最强壮的公马,才能做种马。

把官营养马场的小吏都换了一遍,换上自己人之后,张正书才能放心。没办法,官营那些人,都是不堪大用的,正事不做,反倒是钻营玩得溜到飞起。当然,张正书也顾及影响,把他们调到了大名府的养马场去了,距离近点,也脱离了家乡,容易管理些。

第九百二十一章:御街改造好了

这京兆府期间,张正书还忙里抽闲,携曾瑾菡游了一遍长安城。

这时候的长安城,已经不复唐朝时的繁华了。

历史的痕迹还在,只是战火把这座唐朝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给摧毁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一些城墙。至于唐朝的大明宫,也早就毁在了战火之中。现在的长安城,都是后来的建筑。虽然在张正书看来还是古色古香,可到底是在宋朝,已经没有了唐朝恢宏大气建筑的风采。

不过,因为长安城毁于战火,所以坊市界限得以打破,长安城也还是数得着的大城市,繁荣程度不输汴梁城。

只不过由于城郭小了点,容纳的人口不算太多,张正书粗略估算,也就只有三十万人左右。即便是这样,长安城里还是非常拥挤的。

游玩了两天,张正书在曾瑾菡的催促下,才登上四轮马车,踏上了回汴梁城的路程。

再走了五天,才堪堪回到汴梁城。

没办法,这官道太过崎岖,坐四轮马车都觉得颠簸得慌。五天能回到,已经很不错了。

正因为从汉朝起,历朝历代都不重视修路,所以越是到王朝末期,政令就越是难以下达到其他城市。这样的行政效率,再加上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想不灭亡都难。路通才能政通人和,可惜这道理除了秦朝,就没有一个朝代明白。但信奉法家的秦朝,因为种种原因,各种优秀的制度都不曾传承下来,真的是太可惜了。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这都是因为法家太超前了。

有道是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太多那就是疯子。而很不幸,法家都是疯子,从申不害到商鞅,都是一群疯子。也正是这一群疯子,早就了先秦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才能有这么多可以借鑒的事例。只是,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从历史汲取教训。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好的东西,也都抛弃了。比如秦直道,秦驰道,那都是极好极好的,秦直道一直到正史上的清朝都还在使用,可见秦朝的工程有多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