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动了。
被蚊子咬成这样,宇文温担心自己莫非染病才导致脑袋当机做梦,摸了摸额头,现一片冰凉没有热的情况,稍微放了心。
朦胧的阳光透过窗户映在房内地面上,看样子已经是清晨,宇文温索性起来,到院子里转了一圈用冷水洗洗脸,转回房里就着晨曦看起一份总结。
这份总结,是王頍昨日傍晚交到他手上的,总结内容是王頍这段时间调查的结果,全是关于安州宁氏的情况分析。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概而言之,王頍给安州宁氏下的定义是“有野心”,建议宇文温有所保留的支持对方。
王頍何以说宁氏有野心呢
管中窥豹,他是将一些琐碎的细节,连接成线,最后得出结论。
先,安州州治宋寿,不过是一个小城,其规模之小看上去不像是个城池,而是一个大族的坞堡,而且比起中原豪族的坞堡,不过是稀松寻常的规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氏在城外的坞堡,规模大得多,如果没人事先说明,很容易让初来乍到的人误以为宁氏坞堡是宋寿城,而宋寿城是宁氏坞堡。
另一点,是宋寿在册的户籍数只有千余户,看纸面数据十分可怜,甚至连中原一个大村都比不上,但王頍这几日明里暗里观察,光是宋寿周围耕作农田的农民,户数恐怕都远于此。
隐户,是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宁氏作为当地豪族,大规模隐瞒名下户籍也很正常,但隐瞒的户数逾两万,那就不正常了。
这个数字,王頍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很简单,盐。
安州濒海,州治宋寿城东南郊有钦水,钦水南流入海,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海湾,宇文温本不太清楚安州在后世是什么地方,不过钦水给了他提示。
岭表安州,大概就是后世的广西钦州,而钦水入海口处的海湾应该就是钦州湾,所谓靠海吃海,海边有一种重要的特产,就是海盐。
这个时代海盐的制作靠“煮”,就是煮干海水得到剩下的盐,王頍观察到钦州湾有许多灶户,只是粗略观察便可知道灶户为数不少,他漫不经心的向宁氏打听煮盐业的情况,借此估算大概有多少灶户。
有了灶户的大概数量,然后以每户每月的煮盐量,粗略估算出盐产量,然后根据宁氏透露出的口风,反推出海盐在安州本地的大概消耗量。
因为盐是每家每户必须的东西,而每户每年消耗的盐数量很稳定,所以王頍借此推算安州当地大概有多少户。
估算结果是不少于两万户,但州衙在册的户籍,不过千余户,当然宁氏给出的灶户数肯定不是真实数目,估算法误差很大,但至少能估算个大概数量。
可即便如此,也能看出来安州隐瞒的户数很庞大,这说明安州宁氏的实力,可不是如宁猛力所说那般可怜,会被西原蛮袭扰得不堪重负。
而远离大海的内6西原蛮,对盐的需求量很大,宁氏手上有充足的盐,能够以此拉拢许多西原蛮部落,所以一旦有需要,能够拉出一股人数不少的“友军”。
即便是乌合之众,但那也是能杀人的队伍,也是宁氏对付其他西原蛮的有力帮手。
而宁猛力之弟宁宣,之所以能成为合浦太守,是因为宁氏对合浦郡下手,排挤当地世袭刺史、太守,形成事实控制,而越州刺史随后也变成傀儡。
因为当时陈国刚解决了疑似要造反的广州刺史马靖,一时间无力对合浦的变故做出反应,才让宁氏的冒险举动大获成功,新任广州刺史捏着鼻子认了这个既成事实。
宇文温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正是原陈国岭南大都督王猛提前交的底。
宁氏控制了合浦,意味着控制了安、越两州沿海的煮盐业、采珠业,这一点,冼夫人也已提前向宇文温交过底。
合浦珍珠驰名中原,而宁氏靠着向所谓的“西原蛮”贩盐,每年获利不知凡几,而宁氏和高凉冯冼氏一样,拥有庞大的海贸船队。
两家的船队,往来于岭表南部海岸和交州甚至南海诸国之间,为两家带来丰厚的利润,是支撑冯冼氏、宁氏岭表屈一指豪强的经济支柱。
高凉冯冼氏的地盘靠近广州,官府还好管束一些,而远在安州的宁氏,天高皇帝远又富甲一方,如果再通过大规模开垦梯田囤积粮食,又获得大量铁器,恐怕
恐怕是养虎为患。
这是王頍的看法,宇文温深表同意,因为基于本能,任何一个中央朝廷肯定要提防边境豪族,一旦任其做大,会导致一连串边防问题。
北宋初年灵夏李元昊、明末辽东女真甚至西南奢安,就是惨痛的教训。
但他依旧决定要怀柔宁氏,不是因为盲目自信,而是因为权衡利弊之后,觉得只要利大于弊即可,宁氏既然有归顺之意,那何苦逼反对方
更何况安、越稳住了,才能稳住交州,稳住那个叛服不定千年,最后终于脱离中原版图的交州
第二十九章 信心
宋寿城外,宁氏聚居地,西阳王宇文温正在参观宁氏族学,今日他向族学赠送书籍,看着年纪、样貌不一却身着中原衣冠的宁氏子弟,感慨万千。
教书先生虽然说起话来口音很重,但好歹能教授、讲解一些中原常见的启蒙书籍,在这偏远之地,宁氏族学能坚持教授子弟经学知识,已经难能可贵了。
看着那几个饱经沧桑的教书先生,他问一旁的宁猛力:“宁使君,这几位教书的先生,是从何处请来的”
“回大王,这几位先生,也是宁氏族人。”
“喔那他们的学识”
“大王,宁氏祖籍青州,后为避战乱便举族南下”
宁猛力介绍起自己家族的往事来,安州宁氏和泷州陈氏以及高凉冯氏一样,祖上都居住中原,后来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南下。
然而他们南下已经“迟”了,富庶的三吴之地已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当然,做别人的佃农、庄客也不是不行,但没人天生下贱愿意寄人篱下,所以只能继续南下。
三吴以南是丰州,到处都是山,能耕作的土地少得可怜,可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原有的土地早已有主,急切间无法立足,所以只能再往南走,也就是岭表。
岭表烟瘴之地,外人闻之色变,但为了活下去只能在岭表定居,历经无数岁月,有的南下家族消失了,有的生存下来,宁氏便在岭表西南区域的安州一带扎根。
繁衍生息许多代,宁氏的生活习惯慢慢与当地俚僚人趋同,说话口音也渐渐掺杂了当地方言音调,但即便如此宁氏族人都未忘本,所以族学一直在教授子弟经学典籍。
之乎者也,孔曰孟曰,四书五经,一直在这边陲之地的宁氏族学教授着,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当然,宁氏还会到广州聘请寓居番禹的饱学之士,到宋寿的族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