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644(1 / 2)

d噢,那昆仑奴有没有买上几个”

“自然是买了些,想来带回西阳,会引得大家围观。”

“此是自然,待得调教好了,带在身边做亲随,走亲访友或者与友人出游,那是要多惹眼有多惹眼,走在西阳街道上,那得有多少小娘子来围观呐”

宇文温开起玩笑来,气氛渐渐轻松,他身份尊贵但没有摆架子的打算,所以言谈之间没那么多讲究,待得大家将各自手中的椰汁喝得差不多,他转入正题。

“大家跟着官军过了大庾岭,到了始兴、曲江、番禺、徐闻、宋寿、龙编,还有这林邑国的典冲,关于所见所闻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黄州的商贾如何在这广阔的岭表之地做买卖”

宇文温问的问题范围很大,没有具体说明“做买卖”指的是做何种买卖,隐含的意思就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在场的几个年轻人不再拘谨,开始畅所欲言。

做买卖的商贾,一种是低进高卖、靠着倒卖货物盈利的中间商,另一种是开办作坊、制作各类货物出售的制造商,而黄州的商贾,过半是后者。

许多黄州商贾都是以开办作坊起家,发家之后慢慢开始自行组织商队,或者委托镖行护送自己的人和货物到远方,来个自产自销将利润最大化。

而黄州作坊出产的货物之中,以布匹的销量最大,一开始大家以为能通过贩布到岭表出售获利,可实际到了岭表之后,发现这想法太天真了。

岭表的纺织业,可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差,虽然是手工纺织但总体规模很大,又因为是当地出产所以价格不算高,而黄州的水纺布价格再低,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之后,其运费已经抵消了价格优势。

黄州水纺布的“卖点”就是物美价廉,如今没了“价廉”,论起“物美”也没什么优势,因为岭表有很多地方能够纺织出高质量的布匹。

以葛为原料,能纺织出一种细葛布,此布薄如蝉翼,一匹布重量不过数铢,一幅长达十丈的细葛布,可以卷起来放进一根竹筒里,所以得名“入筒细布”。

而以麻为原料,也能纺织出细麻布,一幅长约四丈的细麻布,重量不过数十钱,同样能卷起来放进竹筒里。

岭表的细葛布、细麻布做成衣物穿在身上,吸汗不贴身又透气,是“夏布”中的上品,早在汉时便被列为贡品,被称为“越布”。

当然,这样的好布均是人力精心纺织,价格不便宜,而黄州的布坊已经能用水力织机织出稍逊一筹的细布,但是考虑到运费,运到岭表的黄州细布根本就没有价格优势。

价格差不多,质量却稍差,这样一来黄州的细布根本就竞争不过岭表本地的细葛布、细麻布。

黄州出产的布匹之所以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畅销,其中一个原因是水路便利导致运费低得可以忽略不计,顺流而下的货船,不需要费什么劲就能抵达中下游沿岸任何一个城池,而岭表就不行,。

布匹的销售前景一片黯淡,那么别的呢

黄州的另一畅销“特产”是书籍和纸张,但问题是岭表州郡多为半开化甚至未开化地区,教化未开所以文风不畅,没那么多读书人需要书籍,所以书籍和纸张的销路恐怕也不乐观。

这两样不行,那么羽绒如何黄州因为鸡鸭鹅养殖场众多,所以羽绒也是一项大宗买卖,然而岭表并不需要,因为这里很热。

用羽绒填充的衣物和被褥可以御寒,可岭表一带大部分地区冬天不下雪,既然冷不到哪里去,对于御寒的需求就大大减少。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岭表有能和羽绒相媲美的东西吉贝。

宇文温知道吉贝即是棉花在这个时代的称呼,中原罕见大规模种植,但此时的岭表,吉贝却是常见之物,还分为两个大类。

“大王,草民调查过,岭表交广的吉贝分为两种”

李慧侃侃而谈,他可是下了大工夫去了解吉贝,所以能说出个子丑演卯来:“一种叫做吉贝木,一种叫做吉贝草”

李慧是第一次见到吉贝这种植物,所谓吉贝木便是树状吉贝木棉,其树高大如同寻常树木,而开花结果之后,其花絮宛若丝绵,当地人收集起来去其籽后以之为絮,可用来填充衣物做御寒之用。

另有吉贝草棉花,植株矮小如花草灌木,其花絮去籽可以利用,两种吉贝的用途都一样,其花絮除了用作填充物,还能拿来织布,是为吉贝布。

岭表各地均有吉贝布出产,尤其以崖州的吉贝布最为有名,据说汉时就有用吉贝纺织的“广幅布”闻名中原,而吉贝布的特质和麻布、葛布有些不同,若以质量而言,要更好些。

所以销路一直不错的黄州布,想要在岭表畅销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可以说黄州布在岭表遭遇了“水土不服”,恐怕不能如大家事前所料那样,为商贾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听到这里,宇文温点点头,开口问李慧:“水土不服,这四个字用得好,你们觉得黄州的作坊,除了玻璃和白瓷,该出产何等样的货物,才能在岭表赚大钱”

第五十四章 眼光

如何在岭表赚大钱很简单啊倒买倒卖,在番禹港、龙编港收购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珍珠、香药等奇珍异宝,运回黄州就是几倍的利润。

再不然就是收购石蜜,提纯得到白如霜的白砂糖,或者进一步制作成冰糖,贩卖到关中、河东、河北、河南,那都是暴利。

但宇文温想知道的不是这个答案,而李慧要说的也不是这个答案,他和同伴交换了一下眼神,见着大家给自己打气,便开口说起自己的办法来。

黄州布在岭表遭遇“水土不服”,但黄州商贾想要在岭表赚大钱,突破口却还是和布有关。

黄州的纺织业,得益于水力纺织机的应用,率先做到了大幅降低成本,但这样的优势不可能维持太久,因为水力纺织迟早要普及开来,所以黄州的布坊未雨绸缪早已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印染。

无论是人力还是水力,纺织出来的布都是素色,要想有五颜六色的布就得给布染色,而想要让布上出现五花八门的彩色图案那就要印花,二者合称印染。

黄州历来不以印染闻名,但是在宇文温的大力扶植下,黄州布坊及附属的染坊开始掌握比其他地方更好的印染技术,其关键就是染料和助染剂。

最初的染料和助染剂等配方,都掌握在宇文温手里,而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壮大,渐渐有作坊主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了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