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06(1 / 2)

d化,不关宇文温的事,反正他派人专门去和那老翁学酿酒手艺,购买一部分“神曲”,日后慢慢琢磨即可。

中原的传统农作物是粟、麦,在长江流域才流行种植稻米,用米酿的酒可以称为“米酒”,而用麦酿的酒可称为“麦酒”,若是能有物美价廉的麦酒出现,薄利多销之下,市场前景还是蛮不错的。

宇文温在走访亳州民情时,发现饮酒之风在这一带颇为盛行,虽然平民连饭都未必吃得饱,但那些大户、豪强们,对于酒的需求量不低。

这些人吃惯了粟、麦,喝的也是粟麦酿出来的酒,好像不太接受米酒的风味,所以要想酿酒出售借以获利,就得在麦酒上做文章。

但更关键的是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个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想要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很难,但对于宇文温来说,再难也得想办法用现有技术去解决,而提供廉价、大量的清洁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办法。

常言道“病从口入”,若能保证清洁的饮用水,就能降低人们患病的几率,那么本来在宋时才开始大量出现的熟水铺开水铺,是很好的选择。

西阳城里有熟水铺,为城中百姓提供低廉的清洁熟水开水,避免百姓饮用生水导致患病。

这是一项双赢的便民举措,经过官府大力宣传,西阳百姓开始乐于饮用熟水,以降低生病的几率,但依旧有人不乐意,对方觉得即便熟水铺售水的价格再便宜,也绝不会花“冤枉钱”。

这些人,多是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要么囊中羞涩想省钱,要么认为烧水喝或者去熟水铺买水喝是怕死的表现,就喜欢逞英雄,偏偏要喝生水。

喝什么水,是个人的自由,官府管不过来,但事关公共卫生,又都是些壮劳动力,官府总不能袖手旁观,除了加强宣传,宇文温觉得有一个办法或许能解决或者缓解。

那就是借助低度酒精饮料,葡萄酒价格不低,如果有“啤酒”麦酒,那就不一样。

“啤酒”可以当水喝,因为酒里含有酒精,再加上“啤酒花”一类的添加物质,有一定杀菌、防腐作用,相对一般的熟水来说不容易腐败,可以作为较为卫生的大众饮用水来源。

古代欧洲城市出现的啤酒馆,可以看做平民百姓较为可靠的清洁饮用水来源,宇文温正是想到这点,才打起了麦酒的主意。

如果能廉价、大批量酿制类似于啤酒的麦酒,些许酒精味会引得那些“雄性激素过剩”的男人来喝,只要价格不比熟水高太多,就能确保酒肆深受男子汉们的欢迎。

无论是“酒壮英雄胆”还是“酒壮怂人胆”的说法,都说明酒自古就是衬托英雄气概的必备品,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些争强好胜的男子,要想在同伴面前或者某些场景下显示自己“给力”,斗酒量可比斗水量有逼格。

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在酒肆对坐,喝着啤酒,就着几碟小菜,相互间聊天、划拳猜码,也是很好的消遣,只要价格便宜即可。

宇文温觉得那个时代既然有“喝啤酒撸串”的平民消遣,这个时代也应该能有。

所以,廉价出售熟水的熟水铺,还有廉价出售“啤酒”麦酒的酒肆,就是城市居民可靠的饮用水来源,因为有利可图,必然能维持下去。

至于由此引发的酗酒斗殴、将军肚等问题,比起公共卫生问题来说都不算什么。

卖廉价啤酒的酒肆能不能出现,就看能不能高效、大批量、低成本酿造啤酒,宇文温从偶遇的卖酒翁那里买神曲、酿酒工艺,只是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这几年,他派人到处寻访、求购酿酒工艺,陆陆续续有了收获,黄州西阳的酿酒人一直都在尝试新的酿酒工艺,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但要化为真正的“喜讯”,不知还要过多久。

两杯酒下肚,宇文温结束感慨,命人将酒坛封好、搬走,他身为全军主帅,绝不能饮酒误事,熟悉的味道,品尝一二即可。

鼓声响起,一刻之后,诸将依次入内,口中有些许酒气的宇文温,怕大家误会,提前声明:“寡人方才试酒,要为壮士们践行,故而说话有些酒气,不碍事。”

话音刚落,他接着说道:“奸相已死曹州之敌群狼无首,人心惶惶,如今正是破敌良机,诸位可随寡人一道,一战破之扫平黄河以南”

第二百零七章 细作

下午,左城北,左山附近,许多士兵将所得薪柴带出树林,装上停在树林边的一辆辆马车上,装满一辆,做好登记,马车边缓缓向驶去,要把薪柴运回左城旁的大营。

待得每个队要砍的薪柴够了,才能回营,不然回去就得挨罚。

左城是曹州州治,因为位于左山之南而得名,讨伐逆贼的朝廷大军驻扎左城旁,每日烧水做饭都要消耗大量薪柴,眼见着就要秋去冬来,需要的薪柴越来越多,士兵们砍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近。

先前,是五六日砍一次,如今,是两三日砍一次,左山一带树林密布,外围树木已经被砍了许多,士兵们如今得向北走上一段路程砍柴。

从军营到左山一带,走路单程得走五六里,砍了柴放到马车上,马车就拉着柴禾回营,士兵们还得自己走回去。

来回十余里路,还加上要砍柴,一早出营,临近太阳下山才能回营,中间只能啃干粮充饥,士兵们往往回来时累得不行。

所以砍柴是苦差事,各部兵马分别派人轮流砍柴,但即便不砍柴,留在军营里也不得休息。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他们跟随大军出征,和那些随军青壮差不多,纯粹就是干杂务的,不要说砍柴,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反正都不得闲休息,做什么不是做

打仗,虽然是玩命的事情,但驻扎某处没有仗打时,不代表能休息,除了战兵外,一般士兵都会忙杂务而不是操练。

所谓杂务,除了砍柴担水,遛马、饮马,还要替人做事,帮上官们打渔、打野味,不光为军中将领做事,还要在将领的指挥下,为当地大户做事。

士兵们变成帮佣,去“雇主”那里做农活,如果哪个士兵会些手艺活,还会被上官安排去帮人修补东西、做木工、做手艺活,驮马也不能闲着,也得去“打短工”,给当地“雇主”拉东西。

挣来的钱,上官拿大头,剩下一点点归小兵。

胆子大、稍微有些能力的兵油子,选择自己“单干”,召集十几二十个同袍,换了身衣物,蒙上脸,拉帮结伙去打劫,打劫周边村落,或者打劫过路商旅。

或者收了当地某大户的钱,换了身衣物去给对方当打手,对付仇家,或者是壮声势,反正就是收钱办事。

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士兵,当然比一般人家的护院要狠,即便是徒手搏斗,也能打得对方抱头鼠窜,所以深受各地雇主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