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40(1 / 2)

d是寻常坑洼土路,四轮马车走在上面很容易坏,所以即便载重量大,用起来却耗资不菲,不如两轮马车。

所以,只有山南地区才能见到四轮马车,如今徐盖见多了,终于知道为何山南的四轮马车会如此耐用:因为车上多处使用铁制结构。

不光车轴是铁的,还有什么“轴承”、“板簧减震”也是精铁所制,这样一来,耐用是耐用了,可是耗铁量增加,可想而知这么多马车上的铁制结构,其铁料若用来打造农具,将会是一个很可观的数量。

山南黄州的铁有那么多

对于徐盖的疑问,办理交接的军吏做出简单明了解释:黄州对岸武昌地界,有大冶监,那里有一座巨大的铁矿山,每月都能出产大量铁料,所以在山南地界,铁制工具、农具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

因为有大量的铁料供应官民所需,所以黄州乃至汉沔地区的铁很便宜,新式炊具铁锅也开始普及,当然,这也是坚固耐用的水力纺机、织机出现的原因,如今还有更加神奇的针织机。

有了这些水力机械,布匹的价格愈发低廉,而将士们的戎服,质量也越来越好。

徐盖检查军需物资时,就体会到军吏所说的意思,如今送来的军需里有成衣,也就是已经裁剪、缝制好的戎服,这让他颇为惊讶。

一般来说,将士要更换的戎服大都是由随军裁缝在军营里用布匹来裁剪、缝制,而现在,这些布在黄州纺织好了以后,就直接被西阳城里的裁缝按照几个统一的尺寸缝制为成衣。

运到前线军营之后,将士们根据自身尺寸,领合适尺寸的戎服,当然,这必然出现些许不合身的情况,那么随军裁缝简单改一下就行了,如此可节省大量人工。

另外就是戎服的样式,徐盖见过邺城朝廷的戎服,其实两边戎服样式相同,但此时运来的戎服,却多了一些部分:在领后多了一个兜帽。

士兵穿上戎服,再把兜帽往头上一戴就有了帽子,有防风、保暖的效果。

而戎服的手肘、臀部、膝盖部位都额外缝制了一块厚布,使得衣裤更加耐磨,因为这几处就是衣裤最容易破的位置。

戎服有了,但御寒却得靠填充了羽绒的裲裆,这种羽绒衣物徐盖见过,里面填充着鸡绒或者鹅绒,虽然有一股淡淡的骚味,但御寒效果不错。

而御寒衣物之中,最让徐盖惊叹的物品,是配发给将士们的袜子,这些袜子不是常见的布袜,而是奇特的针织袜。

徐盖前几日查收军需时就见识过针织袜,后来还穿过,这种袜子穿起来很贴脚,舒适又吸汗,他原以为价格不菲,结果知道价格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据说在西阳城里,这样的针织袜批发价五文钱一对

徐盖不由得想说:这袜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更让徐盖大开眼界的是针织品不止袜子,还有针织手套、头套,将士们每人两对针织手套和针织头套,寒冬里手脚再也不会那么容易起冻疮,脸也不会被寒风吹得裂口子。

甚至还有御寒的“护肤脂”,据说是用猪油精制而成,擦在脸上、手上能防冻、防开裂,徐盖见着行军居然给将士们人手一小盒“护肤脂”,脑子里不由得冒出一个念头:

这得杀多少猪才能熬出那么多油

新颖的军需物资还有“帆布制品”,所谓“帆布”,指的是船帆的布,也就是很厚的麻布,而用这种帆布制作的用品,要比一般布制品耐磨。

譬如“帆布腰带”,这种厚布所制的腰带耐磨、耐用,虽然比不上皮带好看,但胜在数量充足。

而帆布制品还有一个,那就是“帆布鞋”,看着这种明显比一般布鞋耐磨的帆布鞋,徐盖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从头到脚,普通士兵身上来这一套行头,折成铜钱不下三贯,徐盖觉得西阳王如此财大气粗,为了让将士们吃好穿好可谓下了血本。

加上赏罚分明、充足的伙食、绝不拖延的犒赏,怪不得麾下大军战斗力如此强悍。

正感慨间,又有一队马车抵达,徐盖接过押队军吏交来的清单,看了看随后一愣:“这是邮车”

那军吏答道:“是的,车上装的都是书信,是将士们的家书。”

徐盖闻言又有疑问了:“呃将士们家乡各异,那么他们家人的书信是如何收集起来,然后由你们送来曹州呢你们如何知道,这么多信件之中,哪些是要送到小黄,哪些是要送到左城或者离狐”

“徐参军,这就是军邮那边的事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家书抵万金

军营一隅,一字排开的数道茅棚内,士兵们在个个书案前排起长队,坐在柜台边的士兵,与对面的军吏说着话,军吏时不时问一下,然后提笔在信纸上写字。

笔是鹅毛笔,蘸墨水后可以写上几个字,然后又要蘸墨水才能继续写;纸是信笺,上面印着格子,横十格竖二十格,单面二百格,背面亦是如此。

这里是收发处,专门发放信件以及代写书信,因为绝大部分士兵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收发处的工作人员军吏为主还兼职念信。

代写书信是在一处茅棚办理,发放信件是在一处茅棚办理,而念信又是在一处茅棚进行,收发处的这几道茅棚,是军营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每日都有许多士兵到收发处排队,询问是否有自己的信件,许多人失望离去,而有的人得了家书,激动的转到一旁,请军吏念信。

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写来的信,虽然很可能是数月前寄出,但对于出征在外的士兵来说,一封家书抵万金,念信的茅棚处,人声鼎沸,时不时有喜怒哀乐上演。

获悉家中情况的士兵们,有人得知亲人去世,拿着信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随后被同伴搀着离开;有人离家前媳妇大了肚子,如今得知生了儿子,激动得手舞足蹈,一个劲傻笑。

有人得知家中兄弟不孝顺父母,亦或是家人被左邻右舍欺侮,气得咬牙切齿;有人得知父母、妻子收到了自己“汇”回家的犒赏,数量丝毫不差,乐得喜上眉梢。

许多人哭完、笑完之后,稳了稳心神,立刻去排队,让军吏代写回信,将自己想和家人说的话变成文字,写在信笺上。

将信笺装入信封,再写上地址和收信人,统一由“邮车”运回山南黄州,再送到各自家乡,送到各自亲人手上。

代写书信、念信都是免费的寄信和代写书信都是每月的第一封信免费,念信则是完全免费,所以即便绝大多数士兵是文盲,他们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依旧可以倾注在一张张信笺之上。

军营的收发处,成了士兵们和家乡亲人沟通的唯一地方,每日都有喜怒哀乐在上演,小职方厍狄钰兼管收发处,每日里目睹士兵们的各种表情,不由得有历尽人间冷暖的感觉。

厍狄钰原为虎林军文书,教将士们识字写字,顺便代写信并念信,数年下来,教出了上千个“学生”,而因为代写书信,收入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