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想到这里,孙敬诚有些激动,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但他知道这事急不得。
海船往返于东西之间,耗时要将近一年,还得看风信,即便是单程出航,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如今是冬天,他们即便明年年初就能启程回国,也得先经过波斯国,在那里,要等到秋天风信起,才能扬帆出海往东方而去。
如果一路顺风,船队要到后年夏天才能抵达中原,再经陆路前往长安,怕是要夏末秋初才到。
若真是如此,这一来一回,就是四年,他们出使的时候是大周明德五年,回到中原时就是明德九年。
想着想着,孙敬诚的思绪飞到了万里之外的中原:四年光阴,也不知道家中情况如何了。
又不知,中原如今是何等模样,是天下依旧太平,还是
没一会,孙敬诚的思绪被窗外传来的喧嚣声打断,那喧嚣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吵,他起身来到窗边,轻轻推开窗户,却见街道上火光大作。
有许多人汇聚成队伍,拿着火把在街道上行走,边走边高声喊着什么,似乎是口号,亦或是叫骂。
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点燃的火把越来越多,队伍宛若一条火龙,浩浩荡荡向前游动。
孙敬诚顺着这队伍前进的方向看去,却见夜色下的君士坦丁堡城内有多处亮起火光,而高大的皇宫建筑群,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忽明忽暗。
见着此情此景,孙敬诚眉头紧锁,罗马国内最近的时局,似乎有些不对劲。
据说,罗马国的官军秋天时在北疆打了个大胜仗,将一直袭扰边境的蛮夷打得尸横遍野,然后就在官军即将班师时,忽然发生哗变。
哗变的军队向着国都而来,如今也不知道官军已将乱军镇压,还是双方在对峙、僵持。
具体情况如何,周国使节当然不得而知,也不好打听,就只能在下榻的“驿馆”正常作息,孙敬诚是个细心的人,他发现接待他们的那些罗马“驿馆”人员,最近似乎心情很不错的样子。
以此看来,想必官军即将平定叛乱,所以京城百姓才会喜形于色。
孙敬诚是这么想的,但今晚城里的异状,让他觉得时局的发展好像不是先前自己想的那样。
再次看向夜色下的皇宫,不安的情绪在孙敬诚心中蔓延。
第二百一十七章 陨落
午后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而柔和,“驿馆”花园边上,孙敬诚正在看书,书的作者,是当今罗马皇帝莫里斯一世音译,书的内容经过粗略翻译,所以孙敬诚勉强看得懂。
他看了几日,发现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兵书,莫里斯一世在书里重点论述了罗马官军的编制、武器装备、训练、队形编成、作战方式,以及和边境各蛮夷交战的经验及教训。
还强调了骑兵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教导将领应该如何用好骑兵,然后各类军队应该如何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与此同时,如何在“庙算”阶段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且实施,也是这本书的重点阐述内容。
罗马国的官制、军制、指挥及作战方式,孙敬诚是不懂的,加上翻译的内容有些词不达意、前言不对后语,多有晦涩难懂之处,所以这本兵书让他看得十分吃力,只能看个大概。
但通过这本兵书,他发现当今的罗马皇帝很擅长军略。
莫里斯一世,即位已经二十年,这二十年间,频繁对外用兵,一改先前国家被周边蛮夷不断入寇的被动局面,罗马国的官军接连在和蛮夷的交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将各蛮夷打得丢盔弃甲。
与此同时,莫里斯一世扶持落难的波斯王子,不仅将女儿嫁给对方,还派兵帮助女婿复国,成功让罗马和波斯这对冤家握手言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东面的巨大威胁暂时消失,罗马国官军就可以腾出手来,继续对威胁边境的周边蛮夷进行讨伐。
莫里斯一世在位这二十年,将国家东、西、北三面日益恶化的边患问题解决,这一切都是靠着赫赫武功实现的,所以孙敬诚认为,将莫里斯一世称为雄主也不过分。
但这样的雄主,却被一支哗变的叛军攻入皇宫,本人及其家人悉数遇害。
据说“皇太子”侥幸逃脱,如今下落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一代雄主陨落,孙敬诚对此唏嘘不已。
这一切,就在几天前发生,接下来几日,君士坦丁堡城内乱成一团,周国使团作为外来宾客,在“驿馆”里倒是过得自在,没什么人来打扰。
但不代表接下来的日子好过,弑君者取而代之成了新君,面对他们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新君会持何种态度不得而知。
不过孙敬诚对此并不担心,他们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和罗马国内各方势力没有任何纠葛,新君没必要为难他们,更别说周国和罗马国无冤无仇的,两国交战都不斩来使,新君杀他们有何意义
只是如此一来,和罗马国的海贸怕是做不成了。
孙敬诚放下书,起身在花园里走动,想着当前局势,觉得有些无奈。
莫里斯一世遇害,家人丧亡殆尽,且不说那逃脱的“皇太子”是否能召集勤王大军报仇,莫里斯的女婿、波斯国的王中王库萨和音译,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女婿为岳父报仇,天经地义,有这种大义名分在手,波斯国必然要趁势而动。
届时两国交战,罗马国和东方的海路联系必然被波斯国掐断,因为撒拉逊大沙漠东南端的大海港“东方之门”,是属于波斯国管辖,罗马国的阿非利加政区,就靠着这条海路与东方联系。
这么一来,使团此次出使罗马国,算是功亏一篑,至于他们何时能够返回中原,已经无法预测。
看着手中这本兵书,孙敬诚决定将原本和译本都收好,日后带回中原,好好研究一番,以便朝廷从中了解罗马国的军制,也算不虚此行。
不一会,有名“驿馆”的男仆端来食物,请他享用,孙敬诚和对方关系不错,于是交谈起来,问对方对于当前局势有何看法。
他想知道,在寻常罗马百姓眼中,莫里斯一世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对是错。
。。。。
“孙,他说皇帝太过分了,连发放给平民的救济金也要克扣,这没有道理。”
“孙,他说这么多年国家老是打仗,打到都没钱了,而皇帝却依旧要打,为此不断加税,大家都受够了。”
“孙,他说皇帝就该被推翻,城里的人们都这么盼着,盼着新皇帝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花园里,孙敬诚借助通事,和一名“驿馆”仆人“交谈”起来,虽然仆人只是区区贱民,但他从对方口中,知道了一些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事情。
罗马皇帝莫里斯一世,确实擅长打仗,也立下赫赫武功,但因为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太大,以至于穷兵黩武,让国内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
莫里斯一世在位到现在,将近二十年,各种不满情绪积累起来,已经到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地步。
所以,正如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引得天下大乱那样,罗马国的一支北部边军哗变,导致众多反对势力集体发难。
区区一支哗变的叛军,就这么大摇大摆向着国都逼近,沿途驻军居然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