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50(1 / 2)

d运迎来了突破性发展,大宗货物从岭南前往中原,不再为逆水行舟导致成本太高而头痛,大量火轮船终日忙碌,运输无数货物北上。

以前,商队自南向北运货走的是陆路借助栈道过浈阳峡,从番禹到曲江怎么都得半个多月,若靠火轮船运货,最多四、五日,可以缩减大量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所以有了可靠的上水航运后,浈阳峡栈道的地位一落千丈,前景变得暗淡,当年那种商队头尾相接、夜里整条栈道火把通明的壮观景象渐渐消失。

栈道变得冷清,但官府每年为了维护栈道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却不少,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条栈道应该废弃,节省开支。

种种建议,使得浈阳峡栈道濒临“死亡”,但最后还是顽强的活下来,原因倒也简单:

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火轮船的船票,所以,官府决定维持一条可靠的交通线,让囊中羞涩的百姓还有小商小贩们能够往来南北。

哪怕是他们全程都靠双脚走完,也得有这么一条路,所以浈阳峡栈道废存与否,不能光算“经济账”。

譬如朝廷如今大力推广的邮政,明显很难盈利,却依旧有条不紊的推行,原因就是天子认为“通邮”和“通路”,是朝廷义不容辞的责任。

朝廷不能光收租庸调,还得为百姓办实事。

这个说法,到底是天子说的还是旁人穿凿附会,以林成裕的卑微身份当然无从得知,但他知道,自己能和远在河东的亲友通信,是明确无误的事实。

他在岭南的生活情况,家乡亲友知道得很清楚,而家乡的现状,林成裕也能有所了解。

邮政和交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家开始知道岭南广州虽然气候炎热,却不是来了就必然会死的烟瘴之地。

所以,这几年愿意到岭南广州闯荡的人越来越多,而已经落寞的浈阳峡栈道,依旧有行人往来。

林成裕觉得,依旧“活”得好好的浈阳峡栈道,表明了朝廷开发岭南的决心,所以,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番禹,确实有置办房产的必要。

番禹城的常住人口快速增加,所以房价一直在涨,不趁此良机来个低买高卖,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第三百三十八章 到了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中,戴着耳塞加耳罩的林成裕从睡梦中醒来,从枕头下摸出怀表,就着舷窗外透入的点点光照看了一会,发现是早晨六点四十。

外面天色露白,看来太阳即将东升,林成裕扯下耳罩和耳塞,倒在铺位上回神。

没了耳罩、耳塞,机器的轰鸣声徒然增大,林成裕用被褥把头一蒙,发现没什么效果,叹了口气,再次起来。

他难得做了个好梦,到了最要紧的时候竟然惊醒,如今美梦是回不去了,只能起来洗漱。

同房间对面铺位上,一名同事戴着耳罩睡得正酣,看来正在做梦,很快洗漱完毕的林成裕坐在窗边小台旁,看着外面若昏暗的江景。

天地昏暗之际,江边有点点火光,看上去像是渔火,但林成裕知道那是航标灯。

船只夜航实际上很危险,因为夜幕阻挡了船员的视线,若无火光标示,夜航船只很容易撞上暗礁、浅滩甚至江岸。

所以为了确保浈江航运的效率,轮船招商局和沿江各地官府合作,在要紧处设航标灯,确保夜航的船只能够平安航行。

林成裕正看得入神,耳边传来“嘭嘭嘭”的敲门声,随后有声音从外面传来:“曲江快到了,曲江快到了”

原来是船员来通知到岸消息,林成裕随后问:“还有多久到”

“不到半个时辰,不到一个小时请及早收拾行李”

林成裕回了一声“知道”,逐一摇醒同事,大家乘坐火轮船出行有经验,所以都戴着耳塞、耳罩入睡,这种时候光靠喊可不一定有效果。

因为提前梳洗完毕的缘故,林成裕不需要争厕所,他穿戴完毕,转出客舱,来到走廊上,扶着栏杆,感受微寒江风拂面,继续看着江景。

现在是春天,本来江上风就大且冷,加上太阳还没出来,江风带着寒意实属寻常,不过风再大,对于林成裕来说都没有海风猛烈。

前方,浈江一侧,群山之间,隐隐约约现出一片灯火阑珊,一眼看去,仿佛是天上群星落在凡间,林成裕看了许久,发现那原来就是曲江城。

确切来说,是曲江城边码头,因为水陆转运繁忙,所以港区有时候会彻夜点起火把,方便人们装卸货物。

韶州,即原先的东衡州,州治曲江位于武水、浈水汇合处,是岭南东部地区的北大门,往返中原和岭南的商旅,无论走的是水陆还是陆路,都必然经过曲江。

从广州来的货物到了曲江,沿着浈水往东北方向走,便可直达大庾岭下,翻过大庾岭,就进入洪州总官府地界。

若从曲江沿着武水往西北方向走,可以翻越蔚岭,进入潭州总管府地界。

正是因为地处要冲,曲江这些年商业发展得很快,又有许多外地百姓翻越大山南下,在曲江定居,或者继续沿着浈水南下,前往广州番禹。

由于曲江是货物的水、陆集散地,所以朝廷在曲江设关卡收商税,是广州总管府最重要的一道关隘,也是朝廷在岭南商税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为曲江地区水、陆关隘聚集,又是韶州州治,所以民间提起曲江,就直接以“韶关”代称。

林成裕知道如今曲江城里常驻居民超过了两万户,称得上“上州”,这可是以前谁也没有想到的。

原本一座小小州城,如今变成繁荣商埠,城池面积越来越大,城内熙熙攘攘,身处其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中原城池,丝毫没有所谓“岭南烟瘴之地、人丁稀少”的情景。

客船距离码头越来越近,鸣响汽笛,向乘客通报:曲江到了。

。。。。。。

西海以西,伏俟城,当阳光从东面群山中漏出,将城廓染成金黄色时,困守城中的周军,赢来最后的时刻,无数吐谷浑士兵从四面八方涌来,步骑混杂,发动凶猛进攻。

伏俟城为吐谷浑王城,但这城其实就是土围子,城墙与其说是用来防御敌人,还不如说是作为牲畜的围栏,所以坚固程度不比中原大城,历经风吹雨打,早已多处崩坏。

持续数日的攻防战,让四面城墙的破口处尸体狼藉,临时用树枝扎起来的木栅,根本就派不上太多用场,箭矢将近射完的周军,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兵,只能选择肉搏。

周军主将张定和,身披血迹斑斑的铠甲,手握强弓,站在城头指挥部下和扑上来的敌军交战,他和将士们已经多日未能好好休息,此时面对敌军发动猛烈攻势,唯有浴血奋战。

一支羽箭飞来,命中张定和脑门,所幸他头戴只露双眼的铁盔,这一箭未能刺破铁盔,皮毛都没伤到,张定和随后弯弓搭箭,将那个放冷箭的敌兵射倒。

顾不得找遮蔽物,继续弯弓搭箭和敌军对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