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度可不是小作坊造纸能比的。
大规模生产,讲的是低成本、高良品率,而之前,黄州的造纸工场,其产品基本上都是以竹纸为主,因为竹子“蒸煮”制浆相对容易,竹子的生长速度也快、量大。
但随着用纸需求的暴涨,光靠种竹子已经赶不上旺盛的市场需求,于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老问题重新浮现:能不能大规模用木头造纸
虽说滥砍滥伐不对,但郁郁葱葱的大别山脉,以及江南的绵延大山,那么多的树木若可以适当砍伐,以其为原材料造纸,可以让造纸业的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如何高效、低成本蒸煮木材制浆,一直是个大难题。
正如用高压锅煮骨头汤能将骨头煮得发软那样,各造纸场的技术人员不是没想过用高压锅来蒸煮木材,但这样的尝试做了很多次,全都以失败告终。
但每一次失败,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数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随着时光流逝,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一个能耐高压高温相对而言的高压锅。
也就是需要一个高效、耐用的蒸煮釜反应釜,让木材被蒸煮为木浆。
其他的工艺都已攻破,就是这个蒸煮釜成了最后的拦路石。
要么蒸煮出来的木浆不合适,要么蒸煮釜不稳定容易爆炸,反正就是无法研制出耐用的蒸煮釜。
现在,这块拦路石就要搬开了。
梁道长解决了蒸煮釜上几个关键装置的设计问题,不仅实验成功,还为了确认这几个装置的绝对有效性,不惜以牺牲一个反应釜为代价进行验证。
听到这里,李三九不由得看了看那头发花白的梁道长,心中暗道“实验狂人”果然无法以常理度之:五庄观的一个常见试验用反应釜可是造价不下五万贯啊
但为了造纸,这样的实验代价必须承受。
李三九明白纸张的重要性,且不说用于印刷、书写、绘画,如今纸张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其中之一就是作为“厕纸”替代厕筹,还有作为“餐巾纸”,替代布帛。
这两点看起来没什么,但市场需求极其惊人,李三九对此深有体会。
千百年来,人们“更衣”之后清洁,都要靠细木片、木棒等厕筹,没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当然有钱人家可以用布帛,但这种行为真的很奢侈浪费。
当然,用纸也行。
在以前,纸张价格不低,虽然用纸来“清洁”,比用布帛“清洁”便宜,但依旧代价不菲,无论贵贱,基本上都用厕筹来“清洁”。
然而当纸张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又便宜又好用的“厕纸”出现后,用过厕纸的人,若有得选,不会选回厕筹。
所以,当各地造纸场能够大规模生产便宜好用的厕纸后,至少家境殷实的人家,已经全面抛弃了厕筹,在厕所备着的清洁用具是“厕纸”。
低档一些的厕纸是以茅草、芦苇等草为原料所制草纸,出场销售时就已经切成一张张,方便使用。
高档一些的厕纸是以竹、树皮为原料所制纸张,出场销售时是一卷一卷,别称“卷纸”。
李三九知道,仅就长安城一处而言,每月销售的厕纸就是一个惊人数字,与此同时,替代布帛作为擦手之物的“餐巾纸”,销售量同样惊人。
钟鸣鼎食人家用膳完毕,靠薄薄几张“餐巾纸”就能将满手油腻擦去,再方便不过,而餐巾纸和厕纸一样,扔到水里会溶烂,不会堵塞沟渠。
所以,若大规模木材造纸真能成功实现技术突破,确实是个好消息。
纸张越来越便宜,意味着书籍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寒门学子会越来越多。
想着想着,李三九和其他人一样满是期待的看着前方那庞大的蒸煮釜,不知过了多久,蒸煮釜上的阀门开始喷水汽,随后人们忙碌起来。
完整的生产线开始运转,李三九在安全区域旁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只见蒸煮釜“开盖”,一股异味迎面扑来。
李三九捏着鼻子继续旁观,只见几种冒着热气、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水槽中奔流,在许多坛坛罐罐之间拐来拐去。
过了许久,在一处水槽里,大股白色粘稠的液体出现了。
现场一片欢声雷动,白发苍苍的梁道长还有中年、年轻的技术员们欢呼雀跃,一脸茫然的李三九纠结片刻,决定还是不要不懂装懂,不然报告不好写。
低声问一旁的技术员:“这是”
“观察”那技术员笑眯眯的,眼睛都要眯成一条缝:“这是漂白过后的木浆,可以造纸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擦手纸
春暖花开,阴山山脉北麓,大草原南沿,武川城外,此起彼伏的帐篷遮盖大地,旌旗如林,兵马如潮,周国皇帝巡边至此,于武川故宅祭拜先人。
随行文武百官,也有在武川故宅祭拜先人者,那就是唐国公李渊。
将近九十年前,魏国北部边境六镇:怀荒、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的戍卒叛乱,动摇了王朝根基,史称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直接导致元魏衰落,而武川镇的豪强、镇民、将卒,形成了一个军事团体,李渊的祖父李虎,当年就是这个军事团体中的成员。
武川的武人集团入关中后,和关陇当地豪强联合,建立西魏,即后来的周国。
西魏年间,武川关陇集团的几个头面人物得封柱国,是为八柱国,唐国公李虎便是八柱国之一,所以作为第三代唐国公的李渊,伴驾来到武川后,自然要带着儿子们到故宅祭拜先人。
李渊如今有四子,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三郎李玄霸道,四郎李元吉,如今都在武川,他们看着眼前这不起眼的小院落,一个个欲言又止。
他们觉得曾祖当年住过的地方有些破旧,远不及自家府邸那么气派,最关键的是,时间隔了那么久,会不会找错地方了
大家折腾了许久拜错地方,传出去那可是很丢脸的。
李建成已经二十来岁,有见识,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解,但沉得住气,十岁出头的李世民很聪明,虽然有疑问,但见着兄长不吭声,他也不吭声。
岁数更小一些的李玄霸和李元吉,东张西望了片刻,见着父亲也在打量四周,便低声问:“阿耶,这地方真的没错莫”
“嗯,没错的。”
李渊点点头,面上镇定,但心里也有些犯嘀咕,然而拜都拜了,不是也得是。
他年幼丧父,母亲没去过武川故宅,几位长辈也是如此,所以李渊本人对于武川故宅的位置不甚明了,眼下这地方,是有司根据资料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