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00(1 / 2)

d建筑在这个时代的“山寨版”,也可以说是“西洋风”,或者“西阳风”。

宇文温在西阳的日子里,进行过许多尝试,其中之一就包括建筑学的发展,推广由砖、石加水泥修砌的砖石建筑,尽可能减少对木材的过度依赖。

这样的摸索持续了二十多年,如今开花结果,不仅黄州及周边地区有了许多砖石结构建筑,现在长安城里也开始多起来。

尤其是三省官署,在宇文温的坚持下,三省官署传统的木质建筑,渐渐被砖石结构建筑取代,而新起的建筑都是三层,极大增加了办公场所面积。

承重横梁全都是砖石拱券,楼板坚固,不会出现楼上的人走来走去踩得楼板“咯吱咯吱”响的情况,更不会因为楼上的人一跺脚,楼板就往下掉灰尘。

当然,考虑到三省及六部长官大多是“中老年人”,上下楼有些不便,“高官办公室”都是平房。

因为有了黄州积累的二十多年砖石建筑经验,加上改良的水泥,以及蒸汽起重机等新式机械,所以修建起来的官署坚固耐用。

这些官署建筑兼顾了采光、通风,冬天保暖效果也还行,楼板坚固,在里面办公的官吏,不用担心哪天房子会垮塌,冬天有“暖气”,夏天“空调”就算了,成本太高。

宇文温在教室里转了几圈,又转到“圣坛”前,抬头看着上方投射下来的光柱,忽然问:“如何,有无兴趣为朕设计砖石修砌的宫殿”

此刻,他身边就只有杨济一人,所以提问对象不言而喻。

这种火坑杨济可不敢跳,虽然他在黄州时,亲身经历了砖石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却觉得这种建筑结构有局限,听得天子发问,赶紧回答:

“微臣才疏学浅,设计个教室到还凑合,设计宫殿,确实力有未逮。”

“嚯嚯,宫殿能有多复杂怎么就设计不了了”

“这宫殿非同一般,微臣斗胆,这皇宫里的建筑,还是莫要改制为好。”

“你也是这么认为”

“是,还请陛下三思。”

“三思”

对于杨济的劝谏,宇文温不置可否,他认为时代在进步,建筑学也得跟上。

他不认为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砖石结构宫殿有什么不好,但皇宫宫殿群真要按他的意思来弄,届时朝野内外必然侧目。

皇宫,是一个王朝的脸面,中原皇宫“正常”的风格就该是飞檐走壁,如果皇宫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太过“惊世骇俗”,只会让人有“沐猴而冠”的感觉。

宇文温觉得长安、洛阳皇宫的宫殿群确实气势恢宏,体现了天朝上国应有的威仪,但也就是拿来撑场面,住起来可不怎么样。

高大的宫殿,内部空间浪费严重,保暖效果差强人意,许多建筑结构的存在意义,都为了撑起宫殿的气势恢宏,却没有服务于居住者。

这些高大的宫殿,外表看起来漂亮,到了晚上却阴森森、空荡荡,总让宇文温感觉自己一家是住在随时会闹鬼的老房子里。

这种感觉让他觉得很不爽,所以要改变,却只能慢慢改变。

时代的发展还没到那个地步,人们审美观的转换需要时间,所以宇文温不会硬来。

但他相信,当人们有钱人有了更好的选择时,必然会毫不犹豫住进宽敞明亮、坚固可靠、保暖又不妨碍通风的砖石结构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确切来说是砖结构建筑,比起木建筑要耐用、防火,加上玻璃窗的实用化,只要结构设计合理,那么砖建筑可以兼顾采风和防风,兼顾保暖和通风。

正所谓饱暖思,暖气、空调这种“奇技淫巧”,刚出来时不也一帮人吹鼻子瞪眼,但富贵人家享受了冬日的温暖如春,夏日的清凉之后,还不是老老实实说“真香”

说白了这就是成本问题。

砖结构建筑,重点是砖和粘合剂,烧砖需要大量燃料,成本居高不下,而传统的粘合剂其成本也不便宜,所以影响了砖结构建筑推广。

但现在不同了,随着蒸汽抽水机、蒸汽机、火轮船的推广,全国各地的煤矿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了这种廉价的燃料,无数砖场、水泥场出现,仗着规模优势,大幅降低制砖、生产水泥的成本。

“所以,朕认为,是选木建筑还是砖石建筑,不是观念问题,是成本问题。”

宇文温站在“圣坛”前,转身看着杨济,阳光在他身后形成光柱,看上去仿佛天神降临人间,向无知众生道出世间玄机。

“建筑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时间成本,只要砖石建筑的成本和木建筑相近,甚至只是略高,都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当砖建筑普及,对木材的需求量自然就会下降,别的不说,就说各种柱子,以砖石所砌柱子来承重,那能省下多少木料、少砍多少大树”

听到这里,杨济已经知道天子的想法:“陛下的意思,是给出更划算的选择,如此一来,不需要朝廷三令五申,人们自然机会做出朝廷想要的那个选择”

“没错,根据经济规律引导需求,可比靠行政命令有效得多。”

宇文温一边向外面走一边说:“但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成本哪里是那么好降的,烧砖,生产水泥,哪样不是花了二十多年改进工艺,才把成本降下来”

杨济紧随其后,答道:“陛下说得是”

“嗯,所以你有什么好构思,能给朕设计出一个漂亮又实用的砖石结构宫殿”

“呃微臣惶恐,才疏学浅”

“呐,你真是”

“陛下请看这边”

“看什么看,有什么好咦,这什么玩意”

第四百三十章 琢磨

天色阴沉的上午,殿内,一名宦官小心翼翼打开木匣,将一卷书法作品拿出,然后小心翼翼将其展开,固定在一个特别的装置上。

这个装置看上去像是两块长方形画板并联在一起,上有奇怪的机括,而这幅书法作品固定好之后,又有技术员拿来一张带网格的薄纸,盖在其上。

殿内点着许多蜡烛,所以光照不错,技术员戴上眼镜,几乎是趴在那画板上,小心翼翼操作着机关。

宇文温背着手站在一旁,宛若监工一般看着画师工作,杨济也站在旁边,同样紧盯着画师,又时不时看看上方那块夹着白纸的画板,只见其上渐渐被联动装置“画”出笔迹。

“临摹机”,可以将书法作品“复制”的机器,结构精密、复杂,操作起来十分麻烦,却能以百分百的“临摹度”,将目标作品“描”到白纸上。

如此一来,一些传世之作,就可以批量印刷足以以假乱真的摹本,让天下的文人雅客可以一睹名作的风采。

若看不懂不要紧,还可以购买名家编著的鉴赏详解,足以让土包子们知道为何名作会是名作。

当然,现在技术员正“临摹”的作品,对于天下文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一旦制版成功,求学社靠着出版“摹本”,就能赚许多钱。

正是因为这是名作,作为求学社大东主的宇文温,必须现场监督技术员工作,绝不容许那书法作品有一丝出意外的可能。

这可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啊破一点我就要发飙

宇文温如是想,盯着画板上的兰亭序,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这宝贝可是他用了非常规手段,甚至动用了鸦片才弄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