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54(1 / 2)

d食也好,至少偶尔会有咸蛋和猪油拌饭吃,比起之前的艰苦生活可要好得多。

耽罗官府欢迎外国人前来定居,而“逃人”在岛上为周国掌柜、船主们做事,表现得好了,还能有机会前往富庶的中原定居。

这对于海东各国的穷苦百姓来说,无异于一个脱离苦海的好机会。

这个好机会,被那些来过耽罗却因故没有留下的渔民、船员口口相传,传回国内,让各国沿海地区许多穷人有了盼头。

所以除了渔民、船员,还有越来越多的沿海地区普通百姓挺而走险,想办法到耽罗,然后辗转去中原。

各国官府当然不会容忍如此行为,因为敢于冒险出海前往耽罗的人,大多是青壮,而青壮劳动力对于国家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

虽然各国千方百计防范,采取许多措施阻止沿海百姓出逃,却因为海岸线漫长导致收效不大,这些年不断有人冒着风险偷偷出海,想尽办法来耽罗。

这种行为唤作“偷渡”,风险当然大,但风险再大,也挡不住各国沿海地区穷人奔向美好新生活的脚步。

此刻,身处凉棚之中吃饭的装卸工张牛童,就是偷渡来耽罗的新罗人,在这里,他从事着“码头装卸”这份很累的工作,但几乎每天都能吃到的猪油拌饭,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美食。

吃着猪油拌饭,咀嚼着美味的猪油渣,张牛童看着港区里如林的桅杆,觉得有些恍惚。

他姓张,无名,因为小时候给人放牛,就被称为张牛童,双亲早逝,又无亲戚照应,所以日子难过,吃不饱穿不暖,给人做牛做马,累死累活不过苟延残喘。

后来听说只要能到海上的“富贵岛”,就能过上好日子,他把心一横,跟着同村几个年轻人,一起上了“黑船”。

海上颠簸,他又晕船,被颠得黄胆水都吐出来,好不容易到了地方,算是半条命都没有了。

然而到了耽罗,见着繁华的港区,张牛童觉得自己的半条命花得值。

即便是在耽罗港口码头当装卸工,每天都累得不行,但在这里,好歹时不时有猪油拌饭吃,不会被官府征发上战场送命,光是这两点,对于张牛童来说就很不错了。

至于被工头盘剥,又算得了什么

他和几个同村青年身无分文,船主愿意送他们来耽罗,当然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在耽罗做苦力至少三年。

一开始,大家确实累得熬不住,不过因为吃得比在家乡好,所以渐渐就适应了。

大家适应了在耽罗的生活,对于家乡虽有思念,更多是因为那是自幼长大的地方,但苦日子可不好过,所以没人想回家乡。

更别说如今国内战事连连,他们这种如同草芥般的贱民,一旦上了战场,搞不好哪天就这么死了都没人收尸。

但在耽罗就不会了,装卸货物再累,也好过在战场上等死。

张牛童看着海面发呆,旁边的装卸工们开始闲谈,谈起自己听到的各种传闻。

他们之中有百济人,也有新罗人,虽然两国是敌国,但对于身处耽罗的两国人来说,战争和他们无关。

新罗和百济,底层人民语言互通,所以交谈起来没问题,聊着聊着,就有人诉起苦来。

苦是什么苦饥寒交迫的苦,家破人亡的苦,连狗都不如的苦。

自从高句丽败给周国、丢了好大一块国土之后,满门心思对付东南面的新罗,而百济和新罗是敌国,于是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想要伺机攻灭新罗。

这些年来,高句丽和百济的军队隔三差五就要进犯新罗,新罗边境烽烟四起,但新罗军队很顽强,接连击退两国来犯兵马。

三国之间,战事时断时续,贵族们也许不在乎,但百姓就遭了殃,本来日子就过得苦,还被官府征发上战场,即便侥幸活着回来,回到家乡时,搞不好家已经散了。

烽火连年,三国边境不得安宁,外敌来犯,官府就要坚壁清野,大家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被破坏,家园被一把火烧了,可地租却不会因此减免。

若是官军对外用兵,百姓倒是不用坚壁清野,可官府要加租加税,沿途百姓还得从军,输送粮草、修建营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无论是别人打过来,还是官军打出去,最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

烽烟不止,农民纷纷破产,好一点的变成佃农,差一点的全家卖身为奴,子子孙孙都是奴婢,连大户家养的狗都不如。

日子越来越难过,造反又不可能成功,索性一咬牙,渡海来“富贵岛”。

在这里虽然干活很累,又被工头盘剥,但好歹有猪油拌饭吃,还不用上战场,住处虽然不怎么样,好歹冬天不会四处漏风。

无论是百济还是新罗人,都不关心自己国家是否灭掉对方国家,那都是贵族们要考虑的事情,他们作为普通人,就想活下去。

张牛童听着大家诉苦,心中颇为感慨,家乡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找活路。

活路在哪里在耽罗。

他来耽罗有一年多,随后这一年多时间里,陆陆续续又有许多新罗人来到耽罗,当然,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偷渡”过来的,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像他当年那样。

其中还不乏同乡,他问起家乡近况,大家都摇摇头。

战争无止无休,官府加派的劳役、田租越来越重,贵族、大地主们趁机兼并土地,许多人家实在难以为继,便开始卖儿卖女。

说起这事情,有人长吁短叹:“家里穷,养不活那么多儿女,与其留在家里一起饿死,还不如把小的卖了,得了钱,家人好歹有一口野菜粥吃,而卖出去的儿女,若遇到好人家,总是能混得肚圆。”

“家乡的大户们,不需要那么多奴婢,可中原却不一样,大掌柜们开出价钱,各位船主就到新罗、百济联系当地大户,收购婢女。”

“中原大掌柜开的高价,过了几手,到了国内大户,依旧有得赚,所以,那些日子过不下去、子女又多的人家,就开始卖女儿。”

“这些苦命的小娘子,一个个面黄肌瘦,可中原大掌柜不在乎,运到耽罗后,静养一段时间,好吃好喝养着,然后教汉话教礼仪,”

“几个月时间,人就没那么蔫,规矩懂了,汉话也会说会听了,然后大掌柜们把她们运到中原,高价出售,还有个名头,唤作新罗婢、百济婢,或者统称东海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