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章 13(1 / 2)

渭洲县令陈茂见到高远送进县衙的令牌惊慌失措,他穿戴整齐带着随从走了几里到客栈亲自接他们到了府衙。

在县衙的后堂里,薛梦松很自然地坐在了高位,童黛一身男装打扮,所以她跟在薛梦松身后走进会客厅时,任青如抢先一步坐在了薛梦松身侧的位置。

童黛皱皱眉只得转向朝高远走去,两人一同站在了薛梦松身边。

陈茂拱手作揖说道“下官不知侯爷视察本县,有失远迎,还望侯爷和夫人宽恕则个。”

薛梦松一手把玩着腰间的翠玉,假装不经意地问道“你可知道我为何事而来?”

早在高远示出令牌时,他就猜到了他们是为赈灾款一事而来,此刻他仍佯装镇定地应答薛梦松的话,可背后早已被冷汗浸湿。

“下官不知。”

“不知?我问你,渭洲城为何随处可见难民?朝廷早在三月前就拨下一笔丰厚的赈灾款,西北各县衙按照上报的灾情各有拨款。我们进城后,私访过几户人家,听闻城中已有一月没有设棚施粥了,米店也关门一月之久,这些你该如何解释?”

听到薛梦松一一数出罪状,他豆大的汗珠从官帽里渗出,而他末尾提高音调的发问更让他吓得跪倒在地。

陈茂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终于考中进士,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疏通吏部官员的钱财,所以被派到了偏远的西北小县当县令。

他也是贫苦出身,所以他走入仕途前,曾在夫子庙里起誓为官一日便为民一天。

在出任县令后,他也确实如此,县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亲自过问,无论是城内的百姓还是县外的村庄他都烂熟于心。

不过五年的时间,渭洲由一个闭塞的西北小城成了西域来往通商的一个必经之地。

百姓为他签署了联名信,夸耀他的政绩,可他还是没能够等来升迁的文书。

就是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清廉父母官在旱灾面前也犯了难,他在取得第一波拨款的那一日就买下了米店的所有储备,设立粥棚,分发给孤寡老人。

维持了不过一月,第一波赈灾银就用完了,他又上书给西北首府请求第二次拨款,可文书走了三日,不见回音,半月过去了,文书连发了五封还是毫无音讯。

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衙役亲自去讨要赈灾银,可在幽州的半月里,他连幽州县衙的大门都没进去过。他灰溜溜地回到管辖地,此刻渭洲的储粮和库银已全部耗尽。

在这期间,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奏请赈灾款的文书必须先送至幽州府,再由幽州府一并向上递交。面对灾情难民他无能为力,面对强硬的幽州府他更是有苦说不出。

临近县衙的同僚告诉他,他已找到了通路,可以一起投奔幽州知府。

迟迟不见的赈灾款和紧闭地知府大门,他已然猜出大概。他在家苦恼了多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思索了许久,狠下心决定和同僚一起投奔幽州知府。

就在临行的前一天,他整理书房无意翻到了寒窗苦读时写下的治国策,他走到祠堂面对圣人位,感慨万千,最终还是没能迈出这一步。可他徒有一腔热血,面对渭洲的每况愈下毫无办法,他只得学习幽州府紧闭他渭洲的府衙大门,如坐针毡地坐在后堂听着府门口的擂鼓声。

今日,薛梦松的到访他又惊又喜,他虽然在任五年,未取过朝廷、百姓一针一线,但此次赈灾款一事他人微言轻,不过是个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喜的是这每日尖刀磨心的日子总算到头了,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他不用每日为此担忧。

平淮侯的威名他也曾听闻过,朝中有人夸他直言进谏,也有人贬他同贪官同流合污。陈茂远在西北

小县,对这位战功赫然的侯爷所知甚少,他分不清他的黑白。但昨日城中的小吏恰巧遇见了童黛好心施救药铺母子一事,所以他隐隐觉得薛梦松是个可靠之人,他决定赌一把。

他跪在地上,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他担心薛梦松不相信自己,还让书房取来账簿和赈灾款使用明细,以及他在任五年的百姓为他写的联名信。

薛梦松翻看账目,为以防万一他特令高远将关于赈灾款的使用调度又抄了两份,一份由他保管。

“你说临近县丞投奔了幽州府,你可敢写下证词交与我?”

“这……”一听需要他作为人证时,陈茂犹豫了,他可以不要这官职,回到乡野间,可是一但上书失败,不仅是脱去官服如此简单,一家老小都要受到牵连。

见到他的犹豫,任青如一拍桌子,厉声道“怎么?难道你方才所言有所欺瞒?否则,为何不敢作证?”

“不不不,夫人误解了,下官不敢,下官所言句句属实。只是这检举一事,实在是……下官上有老下有小,这万一……下官可以不惜命,可一家老小该如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