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帝国吃相 分节阅读 913(1 / 2)

d工艺非常危险,置备复杂不说极其容易出事,因此陈旭也并没有强行要求磷化厂提高产量,除开要求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工厂制度之外,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正规工厂的形式来不断提高磷的工业制备能力,为将来的化学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虽然荆山磷化厂成立已经一年多时间,但提炼制造的红磷并不多,总共只有不到两千斤,而且期间还发生过两次白磷燃烧和一次蒸馏釜爆炸的事故,共计导致十余人死亡,大多数都是刑徒和工奴,但其中也有一个主管方士。

而这个厂总共才不到一百个人,可见化工厂的危险并不是耸人听闻。

这三次事件的消息都被送往咸阳,陈旭知道之后也只能吩咐制定更加严格的工厂制度来规避风险,但小的事故仍旧层出不穷,最常见的就是磷中毒,提炼的白磷必须用冷水保存,一旦裸露出来,在南方这种夏天潮湿炎热的空气中极易燃烧,释放的有毒气体很容易让人中毒。

磷在眼下的作用并不大,不过有了红磷就能制造比较安全的火柴,自从在咸阳的实验室制造出红磷之后,陈旭让科学院的匠吏和一群方士制造出来了一种易燃安全的火柴,因此眼下依托荆山磷化厂的产能,今年开春之后就在磷化厂附近又筹备了一家火柴厂。

火柴厂的修建带动了当地一些简单工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的平民带来了一些挣钱的机会,比如制作火柴盒,制作火柴棍,制作包装箱等等。

这个被命名和荆山牌的火柴采用小木盒包装,侧面有涂满了红磷和硫铁石英等矿石粉末混合的摩擦剂,能够和火柴头上的火药在摩擦下发生燃烧,使用起来比较安全,而且火柴棍都是用易燃的松木制成,比较容易点燃,不像以前那样在划燃之前需要祈祷太乙仙尊保佑才行,在陈旭看来完全达到了可以大规模制造推广取代非常难用的燧石的时机,唯一的瓶颈就是红磷的制造产量不太跟得上。

不过好在火柴对红磷的需求量并不大,目前还能满足火柴厂的制造规模,火柴厂招募了十多个工人,都是女工,眼下每天能够制作大概三百盒火柴,这些火柴虽然对外销售,但主要还是供应咸阳和洛阳等一些大城市,而且供不应求,对于民间的供应完全不足,除开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士之外,大部分人都对火柴这种东西完全不了解。

不过这次视察之后,陈旭决定加大磷化厂和火柴厂的投资规模,争取将火柴的日常量提高到一千盒左右,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市场的供应。

一年之后,陈旭希望火柴厂的日产量能够达到三千盒,而为了达到设想的目标产能,陈旭安排人回咸阳科学院召集几个熟悉机械制造的匠工匠吏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切削火柴棍和快速涂沾火柴药头的机器。

这种成规模的制造最方便的还是机器,不光速度快而且还安全,最主要的是火柴的利润低,一盒的售价不到五钱,用人工成本太高了,不用机器铁定要亏本,但即便是亏本也无法大规模推广,因为五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太贵了,消费不起,一盒就算省着用,差不多一两个月就用完了,一年下来就需要开支数十钱的火柴钱,普通家庭完全无法承担,因此陈旭的想法是将一盒火柴的零售价降低到两钱,只要成本够底,这个价格就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六月中旬,陈旭启程顺着大江乘船而下,去洞庭湖游玩数日,带着妻妾女儿登湖心君山岛。炎炎夏日就住在岛上的民居之中,白日观八百里洞庭波澜,夜晚卧观星月听湖水浩瀚,遇到暴雨便在岛上沐风听雨,风和日丽则泛舟碧波,摘莲藕捕鱼虾制作各种美味,生活过的好不奇松惬意。

洞庭四周县城听闻清河侯莅临,当地渔民争先恐后来君山拜见,一时间洞庭湖中游船如织人声喧嚣,八百里洞庭热闹非凡,大量的鱼虾蟹螺被热心的渔民送上君山,还有无数长沙当地的官员名士乡绅商贾也纷纷登岛拜见从,陈旭也不拒绝,与这些人热情交谈,并且还在湖滩上举行盛大的烧烤晚宴,一时间整个君山日夜喧哗热闹,彻夜灯火通明。

陈旭离去之后不久,洞庭附近的民众自发捐献财物在君山上修建太乙神庙以此纪念清河侯游览洞庭的豪迈与热情,而这君山夜宴也一时成为佳话至此流传下去,每年六月便会举行一次,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第1242章 广陵丝绸厂

六月底,陈旭到达江西,游览鄱阳湖之后视察了附近的江西瓷器厂,并且亲自将生产优质瓷土的地方命名为景德镇,由此景德镇之名随着报纸和南来北往的商旅不断传播名满天下,仅次于清河镇成为大秦最为风光耀眼的两个乡镇。

如今的景德镇有瓷器厂十多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江西瓷器厂,另外几个规模有大有小,因为附近的瓷土质量好,因此制作的瓷器品质也非常高,而且随着瓷器工艺的日趋成熟,各种造型的瓷器和彩绘陶瓷也层出不穷,除开平日常见的盘碟碗盏等器物之外,还有工艺复杂的茶具、酒具、灯具、烛台等高档瓷器以及大型的瓶瓶罐罐甚至是观赏瓷器,形成的瓷器产业已经成为了江西郡的主要产业,带动了当地商业的极大繁荣和发展。

视察完景德镇之后,夏天也差不多结束,七月初,陈旭带领家眷登庐山游玩两日之后乘船从鄱阳湖入江,顺长江而下,沿途先后视察九江、青阳、当涂、金陵等几个重要长江港口的建设情况,七月中旬,陈旭到达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广陵。

广陵,就是后世的扬州,这里筹建的大秦第二丝绸厂在三月就已经完成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如今虽然入秋,但大量的蚕茧和生丝仍旧还在大规模的收购之中,囤积的材料足够生产到明年开春。

本来陈旭去年上奏组建这两家丝绸厂之后,打算是开春四月份前来视察一下,但没想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层出不穷,而且妹妹五月份又要出嫁,因此便一拖再拖,眼下直到七月才真正看到他自己一手安排的这家当代最大的丝绸纺织工厂。

眼下的扬州丝绸厂二期工程已经完工,织机规模达到了五百架,两期厂房加起来占地二百余亩,全部都是木质板房结构,一模一样的房子连成一大片看起来颇有视觉冲击力。

自从这个工厂修建之后,已经被大秦都市报经过无数次的报道,而且凡是来亲眼看过这个工厂的人无不震惊于其无法形容的庞大规模,口口相传之下这个工厂已经被夸张到天下第一的地步,不过陈旭听到之后也只会付之一笑。

神特么天下第一,后世沿海的大厂规模比这大的还有无数,随便一个富士康的工厂都可以碾压这样好几个厂区,不过等陈旭亲自到达工厂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丝绸厂的确就是眼下国内最大的单一厂区,两期工程十多个厂房纵横连成三排,看起来的确有了几分磅礴的气势。

而最让人称道的是场内的织机规模,每个厂房之中有五十架,十乘五格局整齐排列,房梁上一排排整齐的生丝卷轴密密麻麻垂下的丝线如同盘丝洞一般,所有的织娘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头上带着帽子脸色严肃认真的不停纺织,踢踢踏踏的蹑板踩踏声和噼噼啪啪的提综声音如同流水一般汇成一片,各级管事和巡逻匠工来回不停的在一排排织机之间穿梭,偶尔还有推着小车的丝工为已经用完了生丝纱锭的织机更换线轴,也不时有织满一匹的织娘停下来裁断丝绸被管事计分之后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