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9章 40 番外2:蓄谋已久的一见钟情(1 / 2)

乔宇甩了赵思炀的三个月后,赵思炀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全国上下,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耳机里,都在播赵思炀的歌,乔宇不想听都不行。

而且最让他烦躁的是,他不讨厌赵思炀的歌,相反,还非常喜欢。

他讨厌的是,赵思炀的歌不是他唱的。

事实上这些年以来,他一直憋着一口气,不想主动联系赵思炀,想做自己的音乐,想让对方听听看,他乔宇不是没了赵思炀就火不起来。

可是实际上是,没了赵思炀的歌,他就是火不起来……

乔宇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命却非常惨。

他还在念初中的时候家里就揭不开锅了,摊上一对神奇的父母,有情饮水饱,开着一家倒贴房租的乐器行,还有个龙凤胎妹妹,不可爱又叛逆,天天摆弄乐器不学习,这也就算了,有一天居然还跟全家出柜了,说自己是蕾丝。

当时震撼的心情,乔宇至今都不想再回忆。

父母哭天喊地、妹妹离家出走、房东上门催债,班主任来找他回去上课时,开了门看到这幅画面都不禁退避三舍。

少年乔宇最后在一家lgbt酒吧找到了罢课的乔宁宁,她在给酒吧做驻唱打工,没有薪水,只包食宿,环境很垃圾,还好老板人不错。

“你回去吧,”乔宇对妹妹说,回头给老板点烟,问,“你们缺驻唱,不如试试我,少给点钱,不用管我吃住。”

老板指着台上的话筒:“你先上去唱一首。”

乔宇唱了一首,然后就在这里做了五年的驻唱,从初二到高中毕业,每个月薪水从三千块涨到三万块,给全家讨饭吃。

他是天生吃这口饭的人,变声之后嗓音更加低沉悠扬,任谁听了都会安静下来,侧耳细听。

赵思炀是在他高二的时候闯进他的生活里的,那天赵思炀点了一杯酒,坐在吧台边,听乔宇唱了一晚上歌,之后在乔宇回家的路上拦住了他。

“我对你一见钟情了,”赵思炀简要地说,“你以后,想跟我,就跟着我,不想跟我,也必须跟着我,否则我就缠着你。”

乔宇从来没遇见过这样的人。

这间酒吧的老板前年从一个拉拉换成了gay,店里就基本只剩下gay了,对乔宇表白的不少,知道他是直男还往上冲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好多有钱人要包他,他都拒绝了。

这些人里,唯独没有赵思炀这样的……变态。

是的,他对赵思炀的第一印象就是,变态,外表看着很斯文,清秀白净,带着眼镜,一开口却是毫无廉耻的stk发言,真是倒尽了乔宇的胃口。

于是乔宇推了他一把,叫他不要挡路,他就倒下了……

是的,倒下了。

乔宇倒是年轻,差点中二旧疾复发以为自己有了什么不可控制的力量,低头去看赵思炀,才发现他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

与自己无关,所以乔宇扬长而去,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再遇赵思炀,对方和气地为那天的失礼道歉,说想让他听听自己的音乐。

“音乐?”

“对,”赵思炀说,“我是个制作人。”

乔宇听了几首他手机里的歌,鬼使神差地跟着他去了他家,第一次接触音乐制作。

赵思炀是个全能型选手,自己也能唱歌,以前出过古典乐专辑,各种乐器编曲顺手拈来,这是个乔宇从未见过的世界。

他挨个听过赵思炀的流行乐作品,不敢相信赵思炀现在居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学老师,每天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分类,晚上独自回家,与音乐互相

取暖,年复一年。

“因为我不想发表,”赵思炀说,“一旦把歌交出去,后续会怎样就身不由己了,但我想找的是一个真正适合这些歌的歌手,你就是,乔宇,这里的歌几乎都是写给你的,一直在这里等你。”

乔宇被他的话震撼到了,加入了他的乐队。

说是乐队,目前却只有他们两个人,其他人都是临时凑,今天拽来一个打鼓,明天拽来一个贝斯,到处去表演。

但尽管如此,他们的乐队也是蒸蒸日上的,演出费涨得如同坐上了火箭筒,仅仅两个月后……

乔宇就和赵思炀分手了。

也许连分手都说不上,乔宇有时会自嘲。

他在最冲动的年纪,最容易把甜言蜜语说成山盟海誓的时候,爱上了赵思炀。

自己不是直的吗?乔宇为了这件事,专门放下身段去问了他最不想问的人——乔宁宁。

“哈?你早就过了青春期了吧?”乔宁宁不出所料地先是对他放了一通嘲讽,“我就问你,你想跟他**吗?”

乔宇:“可是我以前幻想的对象都是女的。”

“那就是bi喽,”乔宁宁无语道,“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你是在lgbt人群酒吧里驻唱了四年,不是在象牙塔。”

在认识赵思炀之前的那些年里,乔宇以为自己是直的,在与赵思炀分开后的好几年里,乔宇以为自己是双,直到后来又过了几年,乔宇才意识到,自己只是喜欢上了这个人,别的不管是男人女人,都不行,必须是他。

那个普通得再不能更普通的中年人,脸色总是有些苍白,他像个盖满灰尘的盒子,永远都穿着灰扑扑的衣服,偶尔伸出细长的手指,抬一抬眼镜的边框,温和地看着乔宇微笑。

但如果打开盒子的盖子,就能看到他那些漫无边际的奇思妙想,可爱的美丽的,忧郁的压抑的,全都写在厚厚的曲谱上,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幻想乡。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百宝箱,上却贴着一张便签,写着乔宇专属。

“我给你写了一首歌,”赵思炀总是这样说,“你听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