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牟明 分节阅读 43(1 / 2)

d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掌柜,虽然不知是何缘由,但这岂不正是最好的机会么。

想明白了这一点,周秦川正要就势跟进,不想小济没给他机会,直接了当地把他们的目的给说了出来:

“太公,今晚东家给我们免了单,我们兄妹三人都是感激不尽的。

不过,能帮人一时,却帮不了一世,明早我们出门,仍然是身无分文。

您身子骨虽好,可若有几个帮手,客栈打理起来也方便不是

要不然,我们留下来,给您帮帮忙,您看可好”

小济这小子心气颇高,他觉得自己刚才把事儿搞砸了,那就要为此负责。

若没机会倒也罢了,如今有了机会弥补,自是要全力以赴地达成目的。

是以他全力游说东叔,极力想要留下来做工干活。

“就是就是,太公,我们兄妹都挺能干的,绝不偷懒,要不您试试”

苏幼蓉又及时地跟进了。

“唉”

东叔叹了口气,断了周秦川想紧跟着说奉承话的念头,苦笑道:

“不是小老儿不想要帮工啊,可这客栈不赚钱,连工钱都开不了,你们看”

说罢指指那桌酒席:

“今晚就是给堂倌和厨子饯行的,俺们这儿,可没钱雇人了。”

怪不得吃食如此糟糕,原来是厨子走了啊。

既然开不了工钱,那还要留下来做工吗

苏幼蓉看看周秦川,等他拿主意。

周秦川有些犹豫,按理说,既然拿不到工钱,那自然是没有留下来的理由。

可他不知道这老头儿的话有几分可信,看东家那佛性大气的样子,不像没钱啊。

要再找个地段、生意等等都符合他们吃白食标准的店面,可不容易,过了这个店,或许就没那个村了。

老掌柜没有理会这两个在他心里是无赖子的兄姐,继续头前带路,抚着小济的头道:

“今晚将就住下,明早出门向北,最多大半日的脚程,就能到济宁,那里人多机遇也多,只要不偷奸耍滑,总能找到赚钱的路子。”

周秦川知道,这是老人家在借机教训自己等人,无法还嘴,只能听着。

“嗒嗒嗒”

一阵细碎的马蹄声轻轻从夜幕中传来,随后动静越来越大,随着蹄声的逼近,还有“咯吱咯吱”的车轮滚动声,和车轮碾压地面的“嘎嘎”声。

东叔虽然已是近知天命的年纪,不过耳朵还挺好使,和周秦川等人差不多同时听到了动静,再加上经年经营客栈养成的习惯,率先反应过来。

“嗯,有马车冲着咱们这儿来了,这个时候,多半是来投宿的,我得去迎迎,你们稍等会儿吧。”

说罢返身朝门口去了。

“怎么办,秦川哥,咱们要不要留下来”

趁此机会,苏幼蓉赶紧问道。

“留,怎么不留。”

周秦川斜眼看看她,最终下了决定。

“工钱都没有,留下来能有甚用”

苏幼蓉不解。

“这老丈的话未必能尽信,咱们留下来观望观望再说。”

周秦川解释道:

“这些天我看你清减了不少,不如在此将养一段时日,他们不开工钱,但总要管饭罢,也能给咱们省下不少不是”

苏幼蓉心头一甜,这傻大个儿心好细,人好暖哦,他他居然看出我瘦了。

“那那咱们就留下”

边说着话,苏幼蓉边扭头,方觉周秦川已然不在她身边。

往前一看,兄弟二人追着老掌柜去了。

对啊,客栈无人帮衬,此时有客人来投宿,去帮忙不正解了人家的燃眉之急么,对留下来做工大有帮助。

“秦川哥,小济,等等我。”

苏幼蓉也跟着去了。

第87章 路引

东叔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汗,又顺了顺有些凌乱的胡须,忙活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把客人都安顿好,这才有空喘息。

见那兄妹三人规规矩矩地守在自己身边,东叔年老成精,哪里还不知道他们所图的是什么,想想刚才他们的表现尚算满意。

说实话,要是没有这三人帮忙,自己孤身一人,年纪又大,多半不能这么快的就把上门的客人服侍妥贴。

虽然上手生疏,该做什么事儿不太清楚,不过架不住三兄妹机敏,只要自己说上一嘴,很快就能心领神会,把事儿做得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有了今晚的经历,东叔清楚,仅凭自己一人,仅凭自己这把老骨头,是撑不起客栈来的,若无人帮衬,不但客栈要倒闭,就是自己的身体也要垮。

这兄妹三人倒是合适,只不过有些话得提前分说清楚,免得事后闹出什么幺蛾子。

“嗯,你三人手脚倒是挺勤快的,若想留下,倒也不是不行。”

见周秦川他们喜形于色,东叔板着脸接着道:

“不过,咱们事先可说好了,一文工钱都没有,就管饭,成就留下,要是不愿意,我也不强留,你们还是明日一早就去罢。”

周秦川一听,果然不出他所料,不发工钱,那怎么都得管饭,不过,这饭是管两顿还是三顿,也得问明才行。

三顿饭才能吃饱,即便不发工钱,也可以在此逗留一段时日,稍作休整。

两顿嘛,还得自己倒贴一顿饭钱,就有些不太划算,即便迫不得已留下来,也决计呆不了多久。

当下周秦川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疑虑向东叔问了,没想到东叔像看白痴一样地看了他一眼后,不屑地回答说,自然是一天管三顿饭。

还说他们虽然付不起工钱,但只要客栈存在一天,就不会在吃食上面亏待伙计,让周秦川放宽心就是。

周秦川抓抓脑袋,有些疑惑。

滇南的农村,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不少保持一天两顿饭的传统。

初临大明景泰年间,在关阳镇的百姓,也都是以两餐为主。

弄得周秦川就此认为,整个大明都是一日两顿饭,而后世的滇南也是承袭的这种传统。

不过仔细想想,到了运河边上之后,那些酒楼饭铺,似乎大部分都是一日供应三顿饭菜,只是之前他和小济没有窘迫到计较一日几餐的地步,也就不太留意。

再看苏幼蓉,这个江南妹子,自从同他和小济搅和到一起后,对一日三餐这种事儿是坦然受之,显而易见,她以往也是这么吃的。

看来是自己缺乏常识,以偏概全了,周秦川自嘲。

其实一日几餐这种事情,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与否有关,关阳、毛阳两镇,同运河边自是无法相比,吃两顿也合情合理。

像客栈这种行业,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多,要是只吃两顿饭,恐怕没几人能全天撑下来。

东叔见周秦川不表态留还是不留,忍不住重重一咳,提示自己的存在,心中对小济的说辞却是信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