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话自己做就好了,没必要还凑在一起。
瓦剌卫的份额看似占了大头,但得分一成五给皇室,周秦川又做主分了一成给西厂和以卢忠为首的锦衣卫,他们不用出资,只享受分红,相当于后世的暗股。
实际上瓦剌卫最终只占了一成五的份额,在商社中不算独占鳌头。
份额既定,接下来的事儿自然就是出资,说好的一万两银子算一成,沈、晋两王以田地入股,虽然值钱,一时却难以转换成现银。
瓦剌卫尽管财大气粗,但一路而来开销不少,目前最多只能挤出两千两白银,欠着的得等回了沙洲后才能补上。
三家豪商和徐永宁、张懋两府倒是二话不说,一口气拿出了三万两银子,加上各家提供的各类人员,明面上以三家商户的三个人分任大掌柜到三掌柜,实际却是由担任账房的苏幼蓉做主的盛明商社,大致的架子算是搭了起来。
有了银钱,苏幼蓉不愿闲置,本能地就想拿来做买卖,这日午后,硬拉着周秦川在院中树荫下商讨该如何行事。
没说几句话,永年王朱幼塨溜溜达达地就摸了进来。
“哟,几位这是打扰了。”朱幼塨贱笑着掉头,想要离开。
“行了,小王爷,我们说正事儿呢,可不是你想的那样,正好商社你也有份儿,一起过来参详参详。”周秦川喊住了朱幼塨。
沈、晋两王府的人都已启程回去,这小子硬是不走,赖在京师,混在会同馆中,美其名曰要监察盛明商社,沈王府的那些下人拿他没有办法,只得任其施为。
别看这小子惫赖,口也有些花花,不过偶尔能口吐妙语,倒也可以听一听他的意见。
“商社商社怎么了几万两银子在手,想做什么都方便得很,倒是你们那税关一直与朝廷僵持不下,依我看,这才是亟需敲定之事。”
朱幼塨晃荡过来,坐到了几人中间。
“哦,税关一事不知小王爷有何高见”周秦川来了兴趣,他们与朝廷一直就利益份额的分割谈不拢,已经有些时日了。
“不就是朝廷要对半分,你们又不相让嘛,要我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从了罢。”朱幼塨摇头晃脑地说道。
税关商谈一事,在京师上层不算什么秘密,朱幼塨能知道其中细节,并不奇怪。
“说的轻巧,我们关西八卫加上西域诸国,不但要出钱出力筹建椎场和税关,更要出动兵马,以维护关外商道的安全,耗费甚巨,而朝廷啥事儿不做就要拿走一半,剩下的份额恐怕一开始连本都赚不回来,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做啊。”
苏幼蓉忿而回怼。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嘛。”朱幼塨漫不经心地理了理头发,一副臭屁模样,“税关这里朝廷想要占大头,给他们占好了,咱们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不就行了,做大买卖不能这么斤斤计较。”
这小子有点意思,周秦川一下子对朱幼塨生了更多的兴趣,这番论调不算稀奇。
在后世,不少项目看似不赚钱甚至亏本,但只要能在其他方面有斩获,就不难赚到钱。
“小王爷有何高见,不妨给我们说道说道。”周秦川诚心请教,税关之事迟迟不能定下来,弄得他也有些心烦,有心让步吧,又怕其他人不答应。
“高见谈不上,鬼点子罢了。”朱幼塨摆摆手,“关西诸卫作为朝廷西藩,替大明镇守西疆,又要开设椎场,完全可以向朝廷索要发放盐引的权力,有了盐引还怕赚不到银子税关那里的五成收益,就让给朝廷又何妨”
对啊,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周秦川一拍大腿,有了发放盐引甚至开设盐场的权力,不但单凭盐引就能大赚特赚,还能引人到关西开垦田地,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第372章 盐引
洪武四年,明廷制定中盐例,又称开中法。
根据路途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朝廷换取一小引约二百斤的盐引。
此比例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有所变动。
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明廷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塞,然后向当地驻军换取盐引;
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
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耗费巨大,往往会雇佣劳力到各边地开荒种粮,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
由此在边地一带形成新的聚居地,成为事实上的屯田,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称商屯。
关西南麓拥有青海湖,可以自行晒盐,若既能发放盐引,还有朝廷指定的盐场,盐商们能用盐引就地换取青盐,比他们千里迢迢地还要跑到其他盐场可方便多了,关西势必成为盐商们眼中的香饽饽。
此事若成,关西诸卫都能从中获益,在税关上让步就没什么问题了,至于西域诸国,给他们一点甜头,多半也能同意。
如此,税关一事成矣。
“青盐其实只是其中一项,沙洲椎场一旦开设,西域的精铁、战马必将源源不断流入中原,盛明商社若有实力全部吃下,转手之间就是巨利,这其中的铁和马,朝廷还是大买家,何苦在税赋上与其苦苦相争。”
朱幼塨又出惊人之语。
周秦川却是越听越合胃口,这小子肚子里有料啊,这番操作下来,西域的盐、铁、战马就被以瓦剌卫为首的关西诸卫垄断了。
当然了,这是后世的说法,此时叫做专卖。
苏幼蓉惊疑不定地上下打量朱幼塨,“可以啊,小王爷,想不到你”
“想不到我不是饭桶,是也不是,哈哈”
朱幼塨自嘲地笑了笑,“我等宗藩终日无所事事,我又不愿意像兄长他们那般除了吃喝就是玩乐,因此,读书、读各类杂书几乎就是我唯一的消遣了,还有,同父王谈天说地也算得上罢,只要这主意你们觉得有用,不是纸上谈兵,我就很荣幸了。”
“哪里哪里,小王爷过谦了,你这下可是帮了我们关西诸卫和朝廷的大忙,还有盛明商社也得承你的情。”
见朱幼塨有点自怨自艾的感觉,周秦川赶忙打断,笑着赞许。
“对了,小王爷,你既如此睿智,不妨给商社出出主意,现如今我等一时不能从京师脱身,几万两银子就这么放着实在可惜,有没有什么能就地生财的法子刚才我还同秦川哥商量呢。”
见朱幼塨确实有能耐,苏幼蓉这回是诚心请教。
“就地生财”朱幼塨闻言,低头沉吟起来。
周秦川身为穿越人士,自是有些小点子,不过他存心考较,也就不出气。
此时距他们入关伊始,已过了半年之久,从初春跨入了初秋,秋风扫过,一片半黄不黄的树叶落到了朱幼塨肩头。
朱幼塨拈起树叶,将弃未弃之时,眼睛一亮,“有了,诸位,寒冬降临,我看京师烧火取暖都是用的木柴,这第一笔买卖嘛,不如就”
“卖煤球”
在场诸人竟是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