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为了通利漕运,岂可因为雨水过大,就编排不是。”
“金大人莫要信口开河,我何曾有这意思,不过是为了向于大人介绍前因后果而已。”
“行了,两位大人莫要争吵,在张秋引黄河水入漕,乃是朝廷的决定,事实证明,对恢复甚至扩大漕运规模都是很有好处的。”
于谦打断两人的话头,沉吟着说道:
“只是今岁雨水如此丰沛,却是谁都没有料到,此段河堤又年久失修,挡不住骤然增加的水量,也在情理之中。
还好水势并不猛烈,对百姓性命威胁不大。”
“于大人所言极是,万幸万幸。”两位知州都点头赞同。
“不知两位大人可有安排”于谦直截了当地发问。
“呃”两位知州互相看了看,齐齐答道:
“经过一番商议,我二州决定通力合作,现如今已征发了近三千民壮,最迟明日就能集结完毕。”
“如此甚好。”于谦欣慰地点点头,“再加上周小郎的一千多人,近五千的劳力,一开始倒也勉强可用了。”
“这位就是周小郎罢”东平吴知州挺知趣,率先向周秦川打了个招呼。
“对了,你们还不相识,我居然忘了介绍。”于谦一拍脑袋,“来来来,我给你们引荐一下。”
“久仰久仰。”
“有礼有礼。”
一番客套之后,几方人马算是认识了,周秦川这才知道,原来陪着于谦的那个中年帅哥长随,就是他的女婿,前锦衣卫指挥使朱骥,难怪他能放出天下间没几个地方能拦得住他的话。
此番翁婿二人丁忧结束回京,于谦的起复是毫无问题的,朱骥嘛,可就难说了,过于刚直可干不好厂卫。
卢忠才坐上锦衣卫指挥使没多久,又深得帝心,要他让位,几无可能。
“好了,诸位,咱们还是说正事儿吧。”
于谦显然是个干实事的人,一点工夫都不愿意耽误,还不等几方客套完,就接着开始过问救灾事宜:
“金大人,吴大人,不知济宁和东平的府库可有余粮”
“回大人话,”两位知州恭恭敬敬地回答,“州府府库充盈,下官已经着手安排,准备开仓放粮了。”
“放粮不妥”于谦摇摇头,“召集受灾百姓,一起出力治水,以工代赈方为上策。”
周秦川在一旁并不出气,治水救灾他可说是一窍不通,听命就是,到时候该出力就出力。
别小看古人,人家连以工代赈都能想得出来,周秦川不觉得自己在治水方略上能帮什么忙。
看着侃侃而谈,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于谦,不知怎的,周秦川心里竟有些小小的得意。
眼下已是景泰七年的七月,他记得很清楚,若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再过小半年,进入景泰八年的正月,就是夺门之变。
朱祁镇成功复辟后,杀了挽救大明国运的功臣于谦。
只是现如今嘛,哼哼,虽然复辟的两大功臣石亨和徐有贞尚未拿下,不过曹吉祥已经身死族灭,孙太后也一命归西,没了他们的内应和支持,即便石亨和徐有贞还能勾搭到一起,复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了。
第383章 犯边
再说如今的于谦也定然不会束手就擒,有小济名正言顺地承继大统,他怎么可能还像历史上那样袖手旁观呢。
还有厂卫,如今泰半都控制在景泰帝手中,想要发动变乱,得先过他们那一关。
如此看来,于谦是不可能再被冤杀的了,那么,自己算不算是救下他性命的最大功臣呢周秦川越想越有成就感。
在于谦的牵头下,治水工程顺利开展,有他这尊大神坐镇,运河水患虽然波及两州之地,但并没有扯皮倒灶等事。
仅仅花了五天的工夫,三处溃堤的决口就被顺利合围堵上了。
站在已经成了治水救灾真正中枢的那座山头上,看着山下欢腾的人群,于谦拈须微笑,颇感欣慰。
“周小郎,运河已通,你是要就此北上,赶赴京师,还是要留在此地”
于谦冷不丁地问他旁边的周秦川。
河堤虽然已经修复,但雨势始终未歇,连减弱的迹象都没有,仍然需要大量人员不停巡视河堤,一有溃堤的兆头,就要尽快修复。
且这一带地势平缓,洪水加上雨水无处可去,同样需要人手挖沟引流,将水排到低洼之处,方能克尽全功。
“那当然是跟着于大人您继续干活咯,能有机会和您共事,那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周秦川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你这小子,”于谦笑骂,“嘴就跟抹了蜜似的。”
说笑声中,金知州和吴知州从山脚小跑着上了山顶。
“于大人,大事不好。”金知州喘着粗气,脸上有丝惊慌。
“怎么,是哪里又溃堤了么”于谦微微皱眉。
“那倒不是,于大人。”吴知州接过话头,“与我鲁东无关,据京师最新邸报消息,北虏频频犯边,声势浩大,大同、宣府两镇出战不利,被连陷数堡,北虏兵锋已直抵大同和宣府城下,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往京师。”
另一头,金知州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得异常周正的纸张递给于谦。
于谦小心接过,仍不免被打上几滴雨水,打开之后,一目十行看完,脸色微变,“这是十天前的邸报了,可有最新消息”
“大人,”金知州无奈说道,“洪水肆虐,济宁、东平两州水陆两道俱断,要不是运河刚刚恢复通航,还拿不到这封邸报呢。”
“若无大事,朝廷邸报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刊印一期也是有的,不过遇上边关紧急军情,多半会加印,以便让各地官府能及时了解,做好调兵和运粮的准备,你二人速速着人去码头守着,一有最新邸报,就赶快送来给我。”
“是。”两位知州大人应下后,匆匆离去。
于谦紧锁眉头,忍不住来回踱步,踩得地上呱唧作响,弄得给他打伞的朱骥有些跟不上脚步,手忙脚乱中劝慰道:
“岳父大人毋须忧虑,朝中文武官员都有担大任之人,定能处置妥当的,石亨之侄石彪不是在大同任总兵么,他向来能征善战,难道也抵敌不住”
“石彪啊,他坏就坏在能征善战上。”于谦忧心忡忡地把邸报递给朱骥,“你自己看罢,据说石彪一开始小胜不断,导致他妄自尊大,突入草原,结果被人家包了交子,仅以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