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快要落山,风吹来带着不知何处的花香,隐隐约约的。
“过去了的事情,就别总去想了。”曹皇后心疼孩子。
“嗯要是我没把他要到安和宫来,可能他就不会死了。”
曹皇后停下脚步,看着已经快和自己一样高的女儿。
刘琰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再过个两年,她也会象几个姐姐一样出嫁,曹皇后纵然心疼,也不能把女儿留在身边一辈子。
“这事你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
刘琰有些茫然的看着曹皇后。
“你从一开始就对那个小太监另眼相看,特把他从藏书阁要了过来。他从一到安和宫,就注定被其他人排挤嫉恨。”
这也是刘琰的心结。
她如果没把小津要过来就好了。
小津当初明明说了不想来的。
是她强人所难了。
而且小津还因此送了命。
“你也看重桂圆,但桂圆就没有因此丧命。还有李尚宫,豆羹,他们不都活得好好的”
这怎么能比呢,桂圆很精明能干,在安和宫说话有时候比他这个公主还顶用呢。李尚宫就更不用说,既有威望又有手腕,还有豆羹,这小子粘上毛比猴儿都精。
“你看,你的看重并没有把所有人都害了。在这宫里,人人都得学会立足,学会怎么活下去。如果学不会,那么或迟或早,总是难逃一死。你觉得你看重他反而害了他,可是在这宫里没人看重,过的更惨。”
刘琰怔怔的随曹皇后往前走。
“所以这件事,你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你身边的那些人一辈子荣辱都系在你一身上,人人都想得你看重,挖空心思的想讨好你。你不是小孩子了,这些道理你其实也都懂,只是平时不会去深想这些。”
“书上也是这样说,居上位者行事不可凭一己好恶”
“嗯,你们这年纪的孩子总是不爱读书,但书上的话总归是有道理的。”曹皇后自己早年读书不多,后来有机会之后一点一点的补起来。有些道理,少年时不懂,可是嫁了人,生了孩子,经历了多年坎坷之后,不用人教就懂了。
有时候曹皇后也宁愿女儿一辈子不懂。
要懂得这些,得吃多少苦。
懂得越多了,人就越不快活。
做父母的都是如此,恨不得苦处自己全吃了,只把甜处留给孩子。
可惜不行。
孩子总要长大,父母终究不能替他们把日子过了,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亲,会生子,再变成父母。
曹皇后能怎么办只能看开了呗。
别人总觉得皇上的日子快活得不得了,皇后更是天天享福,吃香喝辣的命。唉,真到了这一步就会知道,其实这宫墙内的无奈更多。
女儿眼下这情状,其实也不算什么紧要大事,过得三两个月,什么事都会淡了,再过个一两年,大概就会忘得差不离。毕竟人活着天天都有事发生,新的事自然会盖过旧事,新的烦恼越来越多,人总得往前活,而不是只活在过去里头。
况且死一两个人算得了什么
日子过久了,死人的事见多了,迟早就见怪不怪了。这不是因为人人都自私凉薄,而是人活着太艰难了,要是记得的全是愁苦烦难事,那日子可怎么过所以人的天性就会趋利避害,多年后回想从前,大多数事情都已经在记忆中磨灭,除非是深仇大恨,会记得的就多半会是些快活的事。
远远的,皇上的御辇已经过了泰安门,朝着宜兰殿的方向过来了。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御园中的蝉被粘去了不少,可还是能听到它们时高时低断断续续的鸣叫声。
福玉公主的女儿满月宴办得格外热闹,福玉公主和孟驸马两人性情不同,但是有一点一样,这夫妻俩都格外大方,人缘好,这满月宴之日客似云来,差点儿没把公主府的大门挤爆了,光是收的礼物库房装不下,在院子里高高的堆成了小山。
福玉公主夫妻俩商量过,把收来的礼物整理折变,打算再在京里盖一座善堂。
皇上对此很是赞赏,说“比捐到庙里充什么香油钱强多了”。
当然当然,这话可不是当着外人的面儿说的,听到的人也就曹皇后、四皇子和刘琰了。
办过了这满月宴,接下来就是三皇子的亲事了。
三皇子这亲事定下也有快两年了,皇上和皇后选的这位三皇子妃姓萧,父亲也曾是追随皇上南征北战打天下的功臣,不过因为伤病,在皇上登基前就过世了。
选萧家女儿做儿媳,一方面是这姑娘性情和顺,品貌端正,二来也是为了抚慰功臣,总不能人家当家的一死,他留下的孤儿寡母就从此没人管没人问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 成亲
对几个嫂子,刘琰的感觉都一样。
全没什么感觉,不亲近,也说不上多厌烦。
头一个嫂子是朱氏,二嫂姓马,三公主曾经开玩笑的说会不会三嫂会是个牛氏或是杨氏,这样一路数下来多顺口啊。
刘琰觉得这么说有点儿损,不过她也跟着笑了半天。
三嫂当然不姓牛也不姓羊,幸好幸好。
萧氏今年十八岁了,生得眉眼秀美,娇小玲珑,就是性情内向,话少了一点儿。
从她与三皇子定亲之后,进宫的机会不少,但是和那些削尖脑袋想往宫里来的姑娘不一样,萧氏不大进宫,即使来,也都是例行请安、或是节庆的时候。刘琰在宜兰殿见过她几次,她总是安静的坐在母亲身边,不问她绝不出声。
说真的,刘琰觉得三哥有点儿配不上她。
萧氏当然是个挺好的姑娘,可三哥连自家人都没谁喜欢他,就怕三嫂和他过不到一处去。
刘芳和她想的一样。
照刘芳看,谁嫁三皇子谁倒霉。
不,嫁给大皇子和二皇子也没好到哪儿去。
大皇子的原配死于毒杀,二皇子妃马氏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二皇子女人实在太多了,据说现在他身边有名有姓的已经有二十多快三十了,至于那种混不出头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刘芳凑近刘琰,小声说:“听二皇子花钱花得太凶,上次还到户部去借钱呢。”
“啊”刘琰没怎么花过钱,对钱也没多大概念。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她也没自己花过钱嗯,在乡下的时候拿着舅母给的铜板去买麦芽糖那可不能算。
“说是修了个别苑,在城外,供平日里打猎游赏,这一笔钱就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