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5章 宝玉卷(6)(1 / 2)

宝玉没心思同林姑父说笑, 三言两语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同林如海细细说来。

林如海听了宝玉所言之事, 心中一惊, 觉得非同小可:“早就听得蒙古欲犯我边境,没想到他们动手竟如此之快。若是我大周同梁国关系一朝破裂, 蒙古借道梁国邺城,攻打我大周北域,的确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事不宜迟,咱们现在就走,先同圣上说明情况。”

说罢, 林如海起身更衣, 带着宝玉连夜面圣,禀告此事。

皇帝对宝玉很是欣赏, 感念他数次为朝廷立功,又听宝玉愿意前往北部前线,对抗蒙古,当即便将宝玉破格提拔,由原先的武德将军擢升为骁勇大将军, 配合大军出征蒙古。

贾政知道贾环所做之事十分震怒, 先是开了宗祠将贾环从族谱除名,又以贾环为反面典型将府中弟子好一番教育。

得知宝玉欲上前线, 贾菌、贾芸等人均道愿意随军, 贾政心中甚慰,荣府在京中的名声也越发好了起来。

出征之前,皇帝叫了国师占卜大军行程, 国师云,宝玉原是天上仙人,而今学成功夫,为助陛下而来。占卜所得上上吉兆,大军在三年之内收复边境十二州。

临行之前,皇帝宣宝玉入宫,问他可还想要求什么恩典。而今元春盛宠,荣府光鲜,家中事事顺遂,宝玉倒也不担心他们,只一样……

“臣姑家有一幼妹,素来聪慧,打小与臣感情深厚,如今一走,很是放心不下,望陛下多加关照。”

皇帝早就听过黛玉的事迹,闻言便笑道:“那孩子朕见过,的确是个好姑娘,前些日子,嘉妃膝下的小公主病重,还是请了她来医治,小公主在转危为安。”

皇帝一道旨意下来,黛玉便被封了县君。

黛玉作为林尚书之女,正值妙龄,才貌双全,且在外素有嘉名,而今又封了县君,得到了朝廷的认定,成了京中豪门媳妇的热门第一人选,提亲的都踏破林家门槛儿。

宝玉走后,孙绍祖被查,数罪并罚,流放东北;贾政连升两级,做了工部员外郎;贾珠也结束了外放生活,调回了京中翰林院。

而今贾珠归来,贾兰本想奔赴前线,最终被李纨以“年纪太小”为由留在了家中。王夫人有儿孙日日承欢膝下,对宝玉的挂心也淡了几分。

进了正月后,天气越发冷了起来。好在大军连连有捷报传来,不光打赢了蒙古的先头进攻部队,还深入腹地,收复了原被蒙古掠走的五个州城。

宝玉在家书中也道,北地苦寒,自打入了冬后,更是缺食少药。大军宜静不宜动,正安营扎寨,等开春以后再行进攻。好在对方也被大周军队打怕了,早就龟缩城中,闭门不出,倒也省了不少力气。

秋爽斋中炭火烧得极是暖和,黛玉被探春请来做客,一进屋子就解了披风,笑道:“外头都说,你们府上俱是习武之人,几位姑娘都是身怀绝技,大冬天里破开河冻游水想来也使得,怎么屋里烧得这般暖和?”

探春无法,只得亲自起身给黛玉了一杯凉茶,笑道:“老祖宗刚走,她年纪大了,经不住冷,我才叫人把屋子提前烧得暖和些,却不想林姐姐是再不怕冷的。”

黛玉将那凉茶一饮而尽,道:“你这丫头,就是多话。今儿找我过来,可是有事?”

探春将宝玉家书递给黛玉:“不是什么大事,林姐姐且看看,看完了也与我拿个主意。”

黛玉一目十行看完宝玉写来的家书,蹙眉道:“军士们在前线的确不易,这粮食还好,只是我听得,莱城已经爆发时疫。他们跟那边又挨得近,要说解这时疫,有几味药旁的地方难寻,倒是我们药王谷还有些多,正好运去。”

二人约好启程时日后,探春谢了又谢。

黛玉心中挂念北地战事,不欲多待,辞了贾母那边来请用膳的鸳鸯后,便同探春告辞出门。

探春一路将黛玉送至西门,见到门有一青衣公子静立等候。

探春对着黛玉抿嘴一笑:“我和四妹妹前儿还说呢,京里头提亲的人怕是要踏破姑父家门槛儿了,也不知道姐姐到底喜欢什么样儿的,是高的?瘦的?有才学的?还是有爵位的,却不想这就有了。”

黛玉红着脸往探春腮上一拧:“不许胡说,这是我师弟,四王妃的表弟。李湛,还不过来见过三姑娘?”

李湛对着探春作揖道:“在下李湛,问三姑娘安。师姐脸皮薄,姑娘莫要打趣。”

探春捂着被黛玉拧过的脸颊,抱着黛玉胳膊,在后者耳畔小声道:“林姐姐要知道,我二哥哥可是想你想得紧呢,你若是不中意这个师弟,也不喜欢外头那些公子们,不如考虑考虑做我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