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9章(1 / 2)

此乃夷三族之刑,未夷三族而具五刑,有违天和。

董卓继续冷笑这可是谋逆之罪,以你的意思,我是不该网开一面,放过荀攸一家,而该夷他们三族了

质疑者哑然。

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流氓不讲理。不怕流氓不讲理,就怕他流氓的同时还一堆歪理。

不管人们怎么反对,董卓都能将他们一一反驳回去。

因为董卓一贯以来的行事作风,大家习惯了他的强硬与流氓,是以人们虽然觉得董卓这是强词夺理,却只当他是在排除异己,未曾深想。

一部分士人继续向董卓进谏,另外一部分则选择静观其变。未过多久,又有一条消息传来,原以为有三天时间缓冲,寻思着曲线救国的士人坐不住,那些作壁上观的士人亦坐不住了。

但凡参与除董大业的,人人自危。

据闻,荀攸在狱中受了刑罚,伤口发脓,当夜便发起高烧,说起胡话来。董卓的谋士李儒向董卓进言,想要趁此机会撬开荀攸的口,将参与谋逆者一网打尽,并引荐了一名神医,全力吊住荀攸的性命。

当钟繇将消息带给崔颂的时候,已是第一日的下午。

崔颂沉默许久,与钟繇一拜还望钟书郎为颂引荐。颂,愿投身于王温侯帐下。

钟繇与崔颂打了预防针,说了当日王允召集反董义士时发生的事。

当崔颂听到许攸说他坏话这段,不禁疑惑。

许攸是那个背叛袁绍,帮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最后因为每天吹嘘自己功劳、鄙视曹操而被杀的许攸吗

原来的崔颂何时得罪了这人

钟繇又道,王允不是偏听偏信之人,自己会帮崔颂在王允面前正名,让他不用担心。

带崔颂去见王允之前,钟繇犹疑道小友与大鸿胪卿有旧

大鸿胪卿是哪位

崔颂深感头秃,含糊其辞地带过这个话题。

同一时刻,刘曜府。

大鸿胪卿,有一江姓士子求见。

不见。当他刘曜府是什么地方,无名之士也来拜谒

那士子说,等大鸿胪卿看过这封尺书,再做决定不迟。

刘曜本不欲理会,又觉得看看无妨,便接过那条方寸大小的丝帛,展开一看。

他沉下脸,将丝帛丢进炭盆烧毁。

让那士子进来。

江遵在家仆的指引下掀帘而入,刚绕过屏风,就对上一双乌沉沉的眼。

你的那封短书是何用意

尺书上,仅仅写着四个字。

君与崔颂。

江遵泰然道在下相信大人与崔郎渊源颇深,因此,赠与大人一条重要的情报。

那崔家颂郎,如今就在这长安城中。

刘曜彻底沉下脸,阴恻恻地盯着江遵那又如何。

大人莫要误会。江遵这时才姗姗行礼,遵,只为投诚而来。

董卓府,吕布不满胡轸打了败仗却无惩罚,还要因为所谓的神医而受到褒奖。

我待太师如父,太师如此,叫布如何能服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抗议。董卓不耐烦了,让他去问坐在角落老神在在的李儒。

此乃李文优之计也。

吕布将炮火转向李儒先生此举,莫非是亲胡轸那厮,而轻布乎

明知道他和胡轸不对盘,还要帮胡轸捞个功劳,向胡轸示好,这不是跟他吕布作对是什么

奉先言重。李儒轻飘飘地打着太极,我无意帮扶胡文才胡轸,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主公的大业。

他这样的态度只让吕布觉得敷衍,且十分虚假,愈加牵动他的怒火。

然则此事不公,叫布如何能忍

虽然已经极力控制语气,吕布还是无法忍住他的牢骚。

董卓大怒,抄起身边的手戟就丢了过去。

竖子,你想误我大业不成忍不了就给我滚

尽管吕布已侧身闪避,那手戟还是擦过了吕布的衣袖。

吕布神色骤变。

第66章 出谋划策

吕布借着低头的动作掩去眼中的愤恨, 厅中顿时寂静得可怕。

李儒见事态失控,忙出声缓解这伺养兵器之人当真可恨,竟护养不力, 使戟上的系线挣断, 以致主公不慎脱手,险些误伤了吕将军。

李儒毫不犹豫地将锅推到为董卓保养兵器的小兵身上。董卓这时也冷静下来,接到李儒的眼神示意, 再看戟上用来固定的细绳正巧裂了,便顺着台阶而下文优说的是,那伺弄兵器的小卒在哪, 我定要好好惩罚他。

言辞间颇为理直气壮, 仿佛刚刚那危险的一幕,真的是因为绳子断了,而非他故意为之。

李儒进言道如此玩忽职守之人,需得处以极刑才是。

三言两语,就要夺走一个无辜小卒的姓名。

李儒却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一来, 哪怕不能糊弄吕布,至少也能维持明面上的和平。如果吕布能够依照他的指引迁怒于那个小卒, 那更好, 杀他能快速平息吕布的怒火。

二来, 他李儒做事必定不留隐患。对方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卒,然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多少英雄豪杰在阴沟里翻船他把锅推给对方, 难保对方不会记恨, 既然如此,不如得罪到底,一不做,二不休。

所以这个提议对李儒而言如呼吸般自然。吕布不知李儒的险恶用心,但他没心情归罪一个倒霉催的无辜小兵。

不必了。布既无恙,先行告退。

说董卓掷戟是手滑呵呵。

吕布此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他原本对董卓十分尊敬,若董卓能承认一时的冲动,向他表示歉意,他或许能既往不咎。然而董卓并非能够承认自己错误之人,加上李儒顾及董卓的脸面,巧言狡辩,这就让吕布很不爽了。

差点没了小命,你一句手滑就想揭过

在不爽与愤恨的驱使下,吕布耿直地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