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36(1 / 2)

他面色僵硬地离开董卓府,私下见了吕布。

他一脸忧愁地对吕布道:

“董卓知道你对貂蝉有意,便将那侍女赠给了戏志才,欲让你求到他那儿,任他摆布。”

吕布狠狠皱眉:只用一个女人就想叫他吕布任凭摆布,怕不是有猫饼?

※※※※※※※※※※※※※※※※※※※※

李儒:董卓什么时候能死,我等不及了。

吕布:董卓什么时候能死,我等不及了。

董卓卫兵:太师什么时候能死,我们想跳槽。

第104章 董卓之死(下)

吕布心中不快, 再看李儒,想到他曾经不但坑害自己,如今还想拿自己当挡箭牌,吕布的心情愈加糟糕。

他不由冒出一个念头:李儒该不是故意编造这些来骗他的吧?

李儒发现吕布脸色不对,但他只以为吕布是被貂蝉的事气的, 完全没料到吕布已经阴差阳错地猜到了真相。

他又发挥了一阵, 假惺惺地说自己会为吕布夺回貂蝉, 让他放心。直到吕布的脸色渐渐黑如焦炭,这才满意地离开吕府。

李儒不知道的是, 因为自己的这一番表现, 吕布已然对他升起杀心。

另一边,董卓到戏志才落脚的农舍慰问。他仿佛忘记了不久前所发生的事,对戏志才嘘寒问暖, 勒令旁边的众多医官全力为戏志才调养身体。

戏志才虚弱地道谢,似是因为过于疲惫, 并未有更多的话语。

为了表示自己的看重, 董卓抨击此处的简陋,要求戏志才随他一同回府静养, 但被戏志才巧妙地拒绝。

董卓看着戏志才那瘦得脱形的身影,想到他曾经的尽心竭力,到底生出了指缝大的愧疚。

“那你便在这儿好生地养着。不过只留你一人在这我是不放心的, 我那有一侍女名为貂蝉, 最是体贴不过, 我回去就派人送她过来, 在这好好照顾你。”

听到貂蝉的名字,戏志才下意识地想要皱眉,但他生生地忍住了。

不等他确认董卓这话是有意还是无意,便又听董卓道。

“我听那江遵说,你与崔颂早就认识——既如此,在刘曜为我引荐崔颂的时候,你为何说自己不识得他?这几日你病情险恶,崔颂时常来探望你,可见你们确实早已认识。”

戏志才平静道:“焕是为了避嫌。我与子琮虽有几分交情,但深知他善文墨而疏庶务,于太师的大业无益。可当时我若坦言相告,岂不打了大鸿胪卿(刘曜)的脸?”

董卓信了戏志才的说辞,对拿这个借机挑拨的江遵更多了几分不满。然而江遵已死,此时将事情掰扯清楚只会降低他这个主公的权威。何况现在更重要的是安抚戏志才,而不是其他。

“无妨,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崔颂既有文才,可替伯喈打打下手,任其在野岂不可惜?”

董卓以为自己看在戏志才的面子上抬举崔颂,戏志才多少会念他几分好。可他哪里知道,自己此刻正在风口浪尖之上,所谓的“抬举”,不过是一只催命毒针,被“抬举”的那人非但得不到好处,还有可能被害了性命。

在他这番话落下后,原本对一切无动于衷——既不激动,也无憎恨的戏志才蓦地握紧拳,眼中掠过一丝狠色。

因为视角缘故,董卓并未察觉戏志才的异状。

半息后,戏志才低咳了一声,掀开缊衾:“既是用人之际,焕又怎能苟卧于床。但凡太师不嫌弃这残破之躯,焕自当竭尽所能,为太师效死。”

听到戏志才的效忠之语,董卓顿时欣喜不已。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前一刻,最后一个不愿与他反刃相向的谋士因为他的一时兴起,终是决心置他于死地。

董卓又象征性地说了几句关怀的话,让人拉来马车,带着戏志才回府。

又过了两日,东面战事败退,与游毅交好的部分军士借机反叛。董卓犹豫不决,不知是否应该派遣援兵。

他分别询问李儒和戏志才二人,得到的都是“宜速增援,雷殛镇压”的答案。

董卓此时正是缺乏人手、捉襟见肘的时候,但他舍不得抛弃东线,加上两个倚重的谋士都建议他增援,便咬咬牙,让自己的堂弟董旻,女婿牛辅,以及将领李傕各带一支兵力,火速前往关东打击义军余部与南侵的外族势力。

就在城中大军半数而出的第二天,民间突然开始流传一则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恰恰隐喻董卓的灭亡。

董卓听到了这首民谣,然后……没啥反应。

他没能意会民谣的深意,而一眼看穿民谣寓意的谋士纷纷缄口,没一人来提醒他。

除却生出离心的李儒和戏志才,其他谋士亦是如此。这些人把李儒和戏志才的前后待遇看在心里,更是目睹了无名谋士和江遵的惨死,谁还敢去董卓面前献忠心?

又过了几日,皇帝召董卓进宫。董卓带上心腹,坐着五驾马车,声势浩大地进入皇城。

行至掖门外,突然有一支精兵持着长戟从两路冲出,自往车架而来。

“放肆!”董卓见其中几人持戟围住自己的车架,用力冷哼,“大胆贼狗,尔公(你爷爷)在马上讨生活的时候,尔等还未出生呢!”

说罢,按在腰间佩剑上的手微微用力,就要拔剑而出。

!!

董卓瞪大眼,竟怎么也拔不出剑,反被袭击者一戟刺中,翻下车架。

情急之下,他大喊:“奉先!奉先救我!”

吕布提戟而上,却不是对着刺客,而是向董卓的头颅刺出:

“董卓老贼,我奉圣上之令取你狗命,纳命来!”

“你这背主弃义的庸狗,你敢!”

董卓愤怒大喝。但他只来得及喊出这句话,便被吕布摘下头颅,命丧当场。

对着掉落的头颅,吕布用指腹拂去脸上的血印,畅快一笑:

“老贼,你也有今天?知道你的护身宝剑为什么拔不出来吗?你可还记得当场对我掷戟的时候,那个为你养护武器,却被你枉杀的小兵?如今接替了他的位置、为你养护武器的人,正是那小兵的义兄弟,你杀了他的兄弟,我们要他在你的武器上动手脚,他岂有不答应的理?”

死去的董卓仍瞪着铜铃大的眼,好似死不瞑目。

跟在车架后方的李儒听到“掷戟”、“养护武器的小兵”这几个字眼,顿觉不妙。他小心地滑下车架,想要偷偷地溜走,被从天而降的一支大戟拦住去路。

李儒面色骤变,极快地抿出一道笑,转身:“奉先将军……”

吕布沉着脸上前:“李文优,你当初欺我、辱我的时候,可曾想过今日?”

李儒面颊抽动:“奉先,且听我一言……”

吕布冷然道:“不听。你妖言惑众、口才了得,我怎敢再听你的话?”

说罢,手起戟落。

智计卓绝的一代毒士,竟如此轻易地结束了性命。

吕布提着李儒的脑袋,漫步走到车架前。

那个看似不起眼,却助董卓迅速站稳脚跟的文弱谋士此时坐在车内,闭目养神,不见任何逃跑的意图,也不见丝毫的忧虑与惧色。

哪怕是董卓、李儒惨死,也不见他有分毫动容。

像是对这一切早有预料,又像是对这一切无动于衷。

吕布还未靠近戏志才,就有一道纤细的身影张开双臂,坚定地挡在他的身前。

他神情复杂地看着眼前的美丽少女,沉声喊出她的名字:

“貂蝉。”

第105章 事后

吕布将长戟抛给副将, 微微垂首凝视眼前的少女:

“董卓之罪罄竹难书,戏、李二人为虎作伥,便是我饶得,天子、众朝臣、百姓也不饶得。今董卓暴毙,他二人必死无疑, 你又何必……”

他的话没能说下去。

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女, 眼中藏着一撮火焰, 让他再也说不出大义凛然的话来。

“貂蝉姑娘,不必如此。”车架上传来几声零碎的低咳, “焕乃将死之人, 又是戴罪之身,你如今虽算焕的家侍,却也无需挡在焕的身前。吕将军并非冷心之人, 不会因为今日之事而为难你。”最后一句话压得极低,“何况, 你于这世间尚有牵挂, 不可意气用事。”

貂蝉咬住下唇,没有挪动脚步。

她知道戏志才是在提点她, 劝她不要做这徒劳无功之事。他还提醒道:她的老父尚且活着,若她有什么三长两短,谁来为老父养老送终。

一瞬间, 貂蝉险些心神动摇。

但她终究没有退后一步。

她抬头望向比她高出两个头的英武将军, 音如黄鹂, 质如磐石:“敢问将军, 救命之恩,是否该以性命相报?”

貂蝉口中的救命之恩,是指戏志才救了她父亲性命这件事,但听在不知内情的吕布的耳中,还以为貂蝉说的是她在说董卓面前救过自己一次的恩情,拿此挟恩图报,让自己放过戏志才的性命。

顿时,吕布的脸色变得有些不好看。

若今日是其他人以恩情相胁,他早就一戟挥过去了。如今他只是沉着脸,并未有更多的动作。

就在这时,过来摘取胜利果实的王允携一干大臣匆匆赶至,笑呵呵地走向吕布:

“吕将军且慢,我们今日能成功灭杀董卓,这位戏姓高杰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向董卓假献忠诚,潜在董卓身边,在获取他的信任后布下大网,让董卓成为无耳无眼之人,我们今日才能如此轻松地‘清君侧’。”就差没直说:嘿,小伙子,这是我们的人,还是个重量级的,你可别误伤喽。

吕布:???

戏志才不动声色地皱眉,却见王允已靠近他的车架,和善地与他行了个见面礼:

“先生大才,此等高义,必将流传千古,芳名百世。”

戏志才眨眼便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他用眼角余光四处搜寻,在文臣之末见到了束袖微笑的崔颂。

他早已做好了与董卓一同灭亡的准备,当吕布率兵围住他的那刻,自是无心反抗。

他知自己寿数无多,既然不能在有生之年辅佐强悍的主公镇压四海、抵御外敌,那便弃了这无用的性命,与行将就木的大汉一同覆灭。

可他不曾想过,即便崔颂忘了他,忘了与他的约定,最终仍在他沉入泥潭之前,将他拽了出来。

纵然他已萌生死志,这个时候也必须打起精神,接下王允予他的冕冠。

为他在王允面前揽下虚名,救下他性命的是崔颂。若他不认这虚名,必将给崔颂引来杀生之祸。

一瞬间将所有利害关系捋清的戏志才扶着护柄走下马车,毫无异状地与王允商量后续安排。

吕布张口欲言,但他终究没有提出疑议,低眸扫了眼身侧的貂蝉,转身离开。

没人理会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的董卓。一代枭雄死得如此轻易,众人只唏嘘了片刻,便沉浸在“大贼已诛”喜悦中。

董卓的死亡并不是偶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众谋臣武将集思广益,将董卓的活路全部封死。

那个在董卓兵器上做手脚的小兵是崔颂找到的。早些年读三国的时候,他便觉得董卓的死应当还有史书中不曾细写的隐情——董卓死时的模样像是一个无法反抗的普通人,全然不见传记早期的勇武。

莫非是因为年老体衰、耽于享乐而疏于锻炼,又或者……纵欲过度?

一切不得而知,他也不会因为历史的记载就坚信董卓一定能被吕布杀死。

但他想到荆轲刺秦时,秦始皇因为拔不出剑而绕柱走的故事。

再强的武者,失去趁手的利器也会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十分的武力难以发挥出三分。

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动手脚还不被对方察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最好的办法是使剑身看上去毫无异常,但一劈就断,使董卓难以察觉且无暇反应。

然而能让金属变脆的东西,崔颂只知道一个液氮,这个时代却并无提炼液氮的工艺。倒是可以重铸一柄脆弱的剑,但这样做会改变剑的重量,同样不可行。

直到他们在排查在董卓身边伺候的人时,发现为董卓养护兵器的士兵,与前一个被董卓与李儒枉杀的养护人交情甚笃,这才寻到了突破口。

恶行得恶果,正是“失道者,亲戚畔之”。

董卓既死,王允作为胜利一方的领头人,成为新的朝堂掌舵者。

皇帝年幼聪慧,对王允多有倚重。

赏赐如流水般进入王允的府邸,民间对王允的歌功颂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

众人将王允比作古之明相,王允口道不敢,心中着实意气奋发。

一日,王允请群臣宴,酒酣之际,左中郎蔡邕突然放下酒盏,喟然叹道:

“董卓本也是一代枭雄,可惜不听吾等之言……”

王允在董卓的淫威下憋屈了许久,如今好不容易掀翻董卓,一舒心中的闷气,如何听得蔡邕这番喟叹?

他勃然变色,怒掷酒卮喝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