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39(1 / 2)

在场的都是精明人, 单从曹操直接领人过来的行为与方才介绍的顺序就已辨出他对崔颂的重视。各自客套地寒暄了几句, 再看向崔颂的眼中多了几分隐秘的打量。

曹操引众人入座, 商议众事。

崔颂初来乍到, 并不急于表现, 大半时间都用在沉静聆听他人的言论, 观察每一个人的神态举止,分辨发言者的身份与地位上。

议会结束,曹操领崔颂至别室密谈。几刻钟后, 二人带笑而出,宾主尽欢。

此时,众幕僚皆已散去。荀彧、荀攸、志才三人另有他事,离开前曾留下口信,等迟些再与他接风洗尘。

崔颂离开会堂,由侍者领出中庭。在一处回廊的尽头,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檀衣玉带,黧靴玄冠,站在红棉树旁,映照得人面微醺、衣袂欲燃。

崔颂怔怔地愣了片刻,将心中一瞬间绵延而生的异样归结为长途跋涉带来的劳累,快步上前。

“奉孝!”

近五年来,崔颂在庐江闭门读书,虽鲜有外出,但对于外界之事仍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知交故友亦有书信上的往来。

他与郭嘉之间的书信更是如同话痨病泛滥,什么家长里短,小菜爽口否,后院花开否,皆要与彼此叨磕。

期间郭嘉数次来庐江探望,少则两天,多则月余。因而两人在此地重逢,不见丝毫的生疏感。

郭嘉回过身,亦向崔颂的方向疾行数步。

等到两人面碰面,郭嘉将拢在袖中的手移出,飞快地往崔颂那塞了一个热乎乎的东西。

崔颂低头一看,发现那是一个包着油纸的胡饼,散发着香浓的、带着芝麻味道的热气。

只这一口香气,就将人的馋虫全部勾了出来。

郭嘉对侍者说道:“我与崔子琮一道走,你先回去吧。”

侍者似乎有些犹豫,但见崔颂并无反对之意,便只婉言劝了两句,告罪离开。

等侍者走远,崔颂见四周无人,便将手中的饼分作两半,取了一份给郭嘉,自己拿着另一份啃。

“这饼滋味甚好,奉孝是在何处得的?”

“家中掌勺者闲来捣鼓而得。你若喜欢,下回到我家去,我便用这一样来招待你,倒也省了一番费心备宴的功夫。”

以两人之交情,开起玩笑来时常无所避忌。

崔颂早就习惯了郭嘉时不时的逗弄,接茬道:“无妨,纵然只吃胡饼,我也能将你家吃穷。”

如此侃完,却发现郭嘉没有立即回答,只用一双黑得发亮的眼瞳一瞬不瞬地凝视着他。

崔颂正觉得疑惑,就看见郭嘉唇线蔓延,张口说了一句话。

“如此,倒是求之不得。”

含在齿畔的声音,被初春的寒风揉碎,散在草叶之间。

崔颂只零星听得一二个字,疑惑道:“什么?”

郭嘉道:“无他。你且慢些吃,佐几口酒,仔细噎着。”

便从怀中取出一只小酒囊递给崔颂,又伸手抹去他唇角的芝麻籽。

崔颂只当那是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遂抛之脑后,不再细想。

二人离开司空府,打道回返。

郭嘉替崔颂物色了一套中小型宅邸,离司空府不远,恰与郭嘉的住所比邻而居。

即将到达落脚点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青衫布衣的中年男人。

那男人衣容朴素,神态恭和,却有一番独特的轩昂之气,不似常人。

崔颂不由多看了两眼。

郭嘉本含笑垂目,见他如此,与来人淡淡地招呼道:“刘豫州。”

崔颂心中一顿。

刘豫州……刘备!?

是了,这个时候,刘备已经与吕布闹翻,来许都投奔曹操。曹操为了牵制吕布,表刘备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

崔颂不动声色地打量刘备。眼前的这位中年男人,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双耳垂肩,双臂过膝”,他体量适中、四肢修长,除了气度更招眼,与一般人相较并无别的不同。

崔颂略去纷杂的计较,随郭嘉一起不咸不淡地问候道:“原来是刘豫州,久仰。”

崔颂说的尽是实话。在遥远的未来,你可能不知道荀彧郭嘉程昱是何许人也,但是刘备的大名,鲜少有人不识。

但在在场的郭嘉与刘备看来,他说的不过是客套话罢了。

如今的刘备,尚没有建立自己的基业,乃依附而居,飘摇不定,丝毫看不到未来一方霸主的势头。

刘备显然是识得郭嘉的。他客气有礼地与郭嘉寒暄,好似对郭嘉有几分欣赏之意,亲切却又带着几分疏离。以崔颂之敏锐,竟不能察觉他的真实态度。

招呼完郭嘉,刘备又与崔颂见礼:“小友文质彬彬、仪态非凡,敢问尊姓大名?”

崔颂据实以答,刘备感慨道:“当真是少年英雄。”

又道,“我与邵公(崔颂的老师何休)有过一面之雅。邵公之才,经纬可通。”

说完,谦和守礼地与二人道别,走了。

崔颂与郭嘉面不改色地回到落脚点。

等到仆从奉上热酒,郭嘉一口饮尽,对沉默不语的崔颂道:

“刘玄德此人,惯爱与人沾亲带故,你切莫介怀。”

崔颂明白郭嘉这是怕自己因为何休的事介怀,摇头道:“场面之谈罢了,倒也没说什么。”

又询问郭嘉的身体近况。

这几年,崔颂在关注戏志才身体状况的同时,也为郭嘉的健康程度愁掉了许多头发。

根据历史记载,郭嘉早卒于公元207年,离今只剩9年。

他寻过无数名医,包括华佗与张机,得到的诊断都是:郭嘉的身体十分健康,符合每一个正常青年应有的健康水平。甚至,因为士者尚武的风俗,不说现代一部分游戏宅的亚健康体质,纵是体校的学生,身体素质也不一定比他更强。

崔颂一方面为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更觉沉重。

若真如后世一部分人的猜测——郭嘉是因为水土不服,染上急症而亡,那倒是能提前做好准备。怕只怕,他所得的是“初时不见踪迹,一旦发作则无可救药”的恶疾。

“怎的又出神了?”

听到关怀之声,崔颂正待揭过,就听门外传来童子稚嫩的声嗓。

“阿父,你回来了?”

正是郭奕。

第118章 评价

郭奕是郭嘉从西地救回来的族兄之子。自回了一趟族地后, 郭嘉便一直对外宣称郭奕是自己的儿子。

除了郭奕的亲父,其余郭氏族人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反倒是崔颂, 因为与郭嘉共患难, 亲眼见了郭奕的身世, 又因为郭嘉对他没有隐瞒之意,所以对一切心知肚明。

郭奕年纪小小,却并不怕生。郭嘉拜访旧友的时候常带着他, 他也是见过崔颂的, 此时大大方方地与崔颂见礼, 便懂事地告退,不打扰两人叙旧。

待郭奕走后, 崔颂问道:“那郭瀚, 可还有来纠缠?”

崔颂口中的郭瀚,正是郭嘉的十二从兄,郭奕的亲生父亲。

昔日郭瀚为了自己的性命, 弃亲人于不顾;后又为了自己的名声, 不肯认郭奕这个儿子, 这样的人自然为人所不齿。

然而天理昭昭, 报应不爽, 郭瀚在抛亲弃子的时候绝没有想到, 他有朝一日竟会染上急症,病好之后……不举了。

这个残酷的打击令他日渐暴躁,而接下来的发展证实了“祸不单行”这个词的含义。

兵祸横行, 他的大儿子死于战乱,小儿子死于疫病。仅有的两个儿子先后早夭,不但令他悲痛,亦断了他最后的希望——

当下之人皆重子嗣传承,断子绝孙于他们而言,比穷苦一生撩倒而死更加难以接受。

郭瀚倒是还有几个女儿,但在他眼中,女儿终为外姓者,生与没生无甚差别。

正在郭瀚绝望之际,他突然想到了郭奕。

郭嘉虽然从未说过郭奕是他郭瀚的孩子,但一开始确实是有意让郭瀚认子的,只因见着郭瀚的推脱之态,这才改变主意,称郭奕是自己的儿子。

郭瀚人品有瑕,但他的脑子没有问题,甚至称得上十足的聪明,不然也不可能拜名士为师,独自从凶悍的外族手中逃出。他早早看出了郭嘉的来意,对郭奕是他郭瀚儿子这一事实心知肚明。他的两个儿子意外丧生,自己的不举之症还不知道有没有治愈的可能,被郭嘉带走的郭奕,很有可能会是他下半辈子唯一的儿子。

因此,曾对郭奕弃之如敝履的郭奕,彻底忘了自己当初是怎样视郭奕为耻,又是怎样鄙夷郭奕的生母,一心想要认回子嗣。在他看来,郭奕身上流着的是他的血,认他这个亲父是理所当然的。可他也不想想,以郭嘉的脾气,又怎会如他的意?

哪怕郭瀚咬咬牙,坦白自己曾经做下的不齿之事也无济于事——郭叔祖托孤一事只有郭嘉与崔颂二人知道,郭瀚此举并不能证明郭奕是他的孩儿,反倒徒劳无功地坏了自己的名声,遭到族人亲友的鄙薄。

郭瀚就算用“自己没有儿子”的理由让族里过继子嗣,族里答应了,也不可能过继郭奕:名义上郭奕是郭嘉的独子,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于情于理都不可能把孩子过继给他。更何况过继之事本就需要出继一方的同意,郭奕已入郭嘉这一支的族谱,郭瀚就是再怎么闹,也不可能从郭嘉手里抢回郭奕,反而会被族长申饬。

郭瀚别无办法,只得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主意,来许都投效,准备与郭嘉长久作战。

曹操虽接纳了郭瀚,但只给了他一个清闲的职务,除了定期的述职召见,基本没有交流。

这待遇,别说身居重职的荀彧、荀攸,比起与他同属新人的郭嘉,亦是差得远。

当他听说郭嘉只比他早来几个月,却在来的第一日就与曹操秉烛夜谈,得到曹操的看重与赞誉,郭瀚的神情堪称精彩万分。

在他看来,同族的郭嘉虽有几分才学,但为人疏狂而放纵,不懂得曲意逢迎,这样的人怎么会得领导者的喜欢?

郭瀚心中郁愤不平,这份不满,在他屡次碰壁,而郭嘉愈加得曹操的青睐、任以军师祭酒时达到了顶峰。

军师祭酒一职虽然不是中央任免的正式职位,却是曹操亲自所设,不隶属于中央,只听令于曹操,非亲信不可担任。

光只这一点,就比仅有虚职的郭瀚胜出无数。

更何况。

祭酒,自古就有首席之意,乃“同类之长”,曹操以此为名,用意为何,可见一斑。

与郭瀚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诚然,郭嘉明辨通透,是个难得是明白人,但他年纪轻轻,资历尚浅,来曹操帐下不过数月,何德何能竟得到曹操的另眼相待?

这个疑问不但萦绕于司空府许多人的心中,亦在千年后引起了几多争论。

崔颂在现代见过许多“无底线嘉黑”与“无底线嘉吹”,在他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认为郭嘉是无所不能的神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世界上或许有天才的存在,可天才也是凡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不会犯错,至于坚信“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神奇言论的拥趸,大概是不清楚郭嘉死的时候卧龙只有二十几岁,还未到古人“三十而立”的年纪。

但要因此认为郭嘉无才无能、徒有其名的,这也有失公允。

先不说郭嘉是荀彧举荐的,以荀彧在举荐方面的建树,不可能把一个庸才推荐给曹操(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1]。”);也暂且不提郭嘉在《三国志》纪传中的一席之位;且看《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陈寿)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郭嘉等五人,他们的才华与策谋,都是当世少有的奇士。虽然在治业的贡献上比不上荀攸,但要论及谋划方面,他们是不相上下的。

后世之人大多承认荀攸的才干与建树,认为他可为曹营谋士之首,荀攸之谋划如此,得到陈寿如此评语的郭嘉,又怎会是泛泛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