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114(1 / 2)

周氏抱着崭新的被子过来……好似是大婚的那床喜被,把被子交给谢韵儿,谢韵儿抱着被子进房去了。

谢韵儿住在沈溪的房间,而林黛则睡在隔壁。

周氏过来摸摸沈溪的头,笑道:“收拾好就进去,以后这院子是你们的,娘不随便过来打搅。唉,小郎长大了。”

沈溪听到这话,真以为老娘把他托付给儿媳妇照顾了,只是沈溪不明白,周氏眼中的儿媳妇到底是谢韵儿还是林黛。

沈溪进到房间,房里的格局没什么变化,桌椅板凳,还有床都跟以前一样,只是床头多了个梳妆台,衣柜旁添了道屏风。

周氏刚送来的被子此时放在床上,床上并没有别的被子,屏风后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应该是谢韵儿在里面换衣服。

沈溪的心,不争气地快速跳了几下。

等谢韵儿从屏风后出来,她身着襕裙,用抱肚裹着,与普通的亵衣不同的是,后面是裹布而不是带子,身子等于是裹了起来,只是手臂露在了外面,或者是意识到自己被沈溪瞧见了身子,她马上穿上一件对襟的小衣,将曼妙凸透的身子裹得严严实实。

谢韵儿抬头嗔怪道:“还不睡?”

沈溪迟疑了一下,才往床边走过去,把鞋袜脱下来,只是把外衣解下,直接进到床里面。

谢韵儿过去把桌上的烛台吹灭,走过来,掀开被子,上床后顺势躺下,再掩上被子,没有什么拘谨,好像夫妻间本应如此,但给人有一种“小两口刚吵过架”的感觉。

沈溪与谢韵儿相隔一息间,还是在同一床被子下,不由带着几分尴尬。

“谢姨,我都走了三个月了,你为何不早些拿休书出来回谢家门?我祖母早走了吧?”

以前沈溪总死皮赖脸地称呼谢韵儿为姐姐,现在他反倒称起姨来,谢韵儿微微侧过头瞥了沈溪一眼,如同嗔骂一般,问道:“你就那么希望我早些当弃妇?”

沈溪没想到这时候放不开的反而是自己,轻叹道:“我已经长大了,不是一无所知的稚子,再这么继续睡在一起,怕是不好吧?”

“嗯。”

谢韵儿点点头,“你娘说了,这两天在后院收拾个屋子出来,我搬过去住。等过了年……我再回门。”

沈溪没再说什么,他本想闭上眼睡觉,可这种情况下他又怎能心平气和得下来?

不但他睡不着,连谢韵儿也满怀心事难以入眠。

两个人就安静地躺在那儿,各自想着自己的事,同床异梦,想搭茬,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

……

沈溪为考乡试才去的福州,可从福州回来后,家里人好似把乡试这回事给遗忘了。

周氏之前对沈溪中秀才那是一边说心里不在乎,一边念叨盼望,如同魔怔一般,却是因为沈明文中秀才,是周氏嫁到沈家以来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在那以后,整个沈家几乎都围着沈明文这个秀才公转。

周氏是非常容易满足的一类人,沈溪中了秀才对她来说已经知足了,没敢奢求沈溪能中什么举人,在她看来,那实在是遥不可及之事,只能偶尔做做白日梦,心里念叨一下:“将来我儿子若是中了举人,当个官老爷,那该多么风光?”

沈溪回来后,日子照常过,他每天只需留在家里的书房,读读写写就可以了,没什么硬性的要求。

到了中午,会有丫鬟或者是林黛这个养媳把午饭送来,中午睡个午觉,下午继续读书写字,到晚上跟谢韵儿相顾无言。

谢韵儿虽然跟沈溪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她也的确在尽一些做妻子的本分,比如帮沈溪缝缝补补,收拾屋子,偶尔还会把沈溪的衣服拿出来洗涤,以前这些都是林黛做的事情,到此时林黛想做也做不了,她跟沈溪就好像陌生人,连中午给沈溪送饭,她都沉默寡言,藏的心事越来越多。

日子突然平静下来,沈溪感觉这生活似乎太过单调乏味,最初几天他对谢韵儿心里还有些波澜,到后面他的心境已经古井无波了,觉得既然是名义的夫妻理应如此,反正谢韵儿不可能在沈家过年,年底之前,她怎么都要被休回门,那还不如趁着现在多体会一下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感觉。

两家人中唯一多出来的一点儿活力,大约就是新加入这个大家庭的朱山了。

对于两家的女主人来说,这个朱山那是千好万好,老实、力大、勤快、有眼力劲儿,家里哪里有需要那里就能看到她,给她买一点点东西,她都会高兴得不得了。

周氏找人给朱山做了两双鞋,朱山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没事就能看到她傻笑着打量自己的鞋。

衣服换上身新的,虽然也是粗布料,可染成蓝色看起来很鲜艳,她非常喜欢,打水劈柴都怕弄脏了,要把衣服换了再出去做活。甚至在她入住陆家后的第二天,她还过来拉着沈溪的衣袖说:“……那被子太暖和,我不敢睡,你能不能让掌柜的给换一床?”

沈溪告诉她,家里只有棉被没有麻被,而她盖的那床被子还是旧的时候,她才将信将疑回去,不过第二天她就有些咳嗽,显然晚上她盖个被头都怕弄脏了。

吃得好,穿得好,睡得也好,朱山想的是,要赶紧做苦工来回报两家人。她先盯上了家里的重活,打水劈柴的事情她一个人包圆了,搬搬抬抬的事也抢着做,这引起了秀儿那几个丫头的不满。

以前秀儿是家里力气最大的,也是药铺的顶梁柱,可自从朱山来了之后,她的地位急剧下降,她赶紧去跟惠娘倾诉:“奶奶,俺以后多做活行不行?别让人抢俺的活做。”

惠娘只好跟朱山说,让她去带孩子。

可她哪里是个细心人?

沈运和沈亦儿都不喜欢这个只有蛮力的大姐姐,只要见到朱山,他们就哭闹不止,朱山的活计又砸了,她只好去药铺帮忙拣药材。

可她手笨,脑子还不太好使,药材经常搞混,连周氏看了都直摇头,红儿和绿儿本来就是负责这个的,她们对朱山也很有意见。

于是乎,药铺的事情朱山也没得做。

最后,她盯上了沈溪。

你读书,我给你研墨总成了吧?

朱山兴高采烈跑来给沈溪“红袖添香”,结果刚拿起墨,还没等研几下,“啪”,墨断了,沈溪一共就两块徽墨,被当成宝贝一样,这下倒好,两块顿时去了一块。

“这东西,怎的这般脆,一碰就断……”

沈溪无奈地看着朱山,这么个有力无脑的丫头,在沈家还真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人物……那是因为墨脆吗?你力气那么大,别说是墨,就连石头你也能掰断了。

沈溪吩咐道:“要不这样,我家偏院要搭建个鸡棚,你出去帮一下忙?”

朱山连忙点头应着:“好,好。”

于是乎,沈溪给朱山找了些材料,让朱山到后院旁边篱笆隔出来的空地上“搭鸡棚”,她做事勤快,没两天鸡棚就搭好了,随后她便跑过来一脸疑惑地问道:“我鸡棚搭好了,鸡在哪里?”

第三五〇章 捷报

福建的乡试八月十六结束,阅卷会一直持续到八月底,张榜公布会在九月中旬,正是桂花盛开,名曰桂榜。

等候在福州城里的考生,会最先知道自己是否录取,榜单会从贡院而出,以黄绸彩亭,鼓乐仪仗相送,张贴于布政使司衙门之外。

桂榜公布第二天,会举行鹿鸣宴,中举的考生会与内帘、外帘官见面饮宴,算是师生联谊,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无论考生是否已知晓自己中举,布政使司都会发榜到地方,先发到考生所在户籍的州府,再下发到县。

布政使司先以公文性质快马送到,再派人亲自带着大红报喜文书送达。而州府一级,也会派出报子到地方,县自然也不会例外。

如此一来,便形成三级捷报,布政使司为一报,州府衙门为二报,县衙为三报。

捷报必须择日,得选择寅日或者辰日报喜,三道捷报要同日临门,寅虎辰龙,所以乡试榜单也被称之为“龙虎榜”。

却说这一年的乡试,汀州府一共中举五人,应届三人,往届两人。

捷报于九月初四从福州布政使司发出,经快马驿站,于九月十四消息传到汀州府知府衙门。

随后,又由知府衙门下传到各县,其中已知宁化县中举一人。

两天后,也就是九月十六,乡试中举捷报下传到宁化知县衙门。

九月十六之后的第一个寅日是在九月十九,辰日是九月二十一,捷报按照规矩,应该是在这两天其中一日传达到中举举人家里。

因为中举在这时代意味着可以做官,此等捷报已不同于院试,就算家境再贫寒,也会借钱出来送喜钱、请酒,而一个小县往往几届都没人中举,所以一旦有人中举,报子巴不得立时就把消息传过去,以讨得赏钱回来。

九月十九,寅日。

省城的一报快马赶在这天抵达宁化县城,正急着要在中午之前赶到举人家里贺喜,才得知原来汀州府二报的人没到。

这样一来,一报过来的两个人都有些扫兴。

千里迢迢从省城过来,就是为了能赶上吉日,从来没听说过一报要等二报和三报的道理。一报的两个人,一个姓宋,一个姓严,二人只能在宁化县城的驿馆里等候,一心盼着府城的二报赶紧到来。

可过了两天,辰日也到了,结果府城那边还是半点儿消息都没有,没有说何时来,更没有说因何耽误,这让姓宋和姓严的两个报子非常着恼。

“他娘的,他们喜钱不想要,别耽误了老子讨赏,而且还要急着回禀,难道让我们再在宁化住上十天?”

过了九月二十一的辰日,便要等到下一个寅日,就得足足等上十天。

省城的报子都要限期赶回省城,姓宋和姓严的本来摊着往宁化送捷报的差事就觉得恼火,汀州府算是福建省距离省城最远的地方,一来一回就算骑马也要二十天。

县里的衙差也有些着急:“二位上差,您看要不这样,咱先等到午时(上午十一点),若人还不来,咱就先去了。”

福州城来的姓宋的报子说道:“这怎么可以?没看这儿写着呢,双溪镇桃花村,别以为老子没打听过,要过去就算紧赶慢赶也要一整天。”

县里的衙差笑道:“您错了,这户姓沈的人家,几年前就搬到县城来了,这会儿过去,半个时辰都用不上。”

姓宋和姓严的二人听到这话才算舒了口气,但嘴上仍旧骂骂咧咧,他们是在怪府城的二报不知分寸,这种报喜讨赏钱的事竟然也能耽搁下来。

不过有时也能理解,因为衙门里一般会把报喜的差事发给那些有关系的老油子,新丁是摊不上这种美差的。

老油子通常一人身兼两差、三差,我寅日先去送一两家,顺路到辰日,再去一家,这样能同时讨两三户人家的喜钱。

一报只有两个人,三报那边人就多了。

县衙没那么多规矩,反正就在县城里,只要是不当值的衙差,都准备跟着去讨个喜钱回来,就算不多,也足够接下来一个月喝茶听书用度。

这宁化县城别的不发达,印刷业在整个福建都屈指可数,作坊规模大,说本印得多,还有各种连环画,连带茶楼里说书的也多了起来。

一直到午时,二报那边还是半点音讯都没有,这下可把姓宋和姓严的报子给气坏了。

“他娘的,不等了,老子还要急着赶回省城复命,今天就算破回例,先去把喜钱讨了,二报的人若天黑到了,那他们单独去讨赏,我们下晌就走。”

县衙的人道:“要不再等等?”

姓宋的一蹦老高:“让老子在这里苦等就合适了?快引路!”

县衙的人没辙,既然连省城来的上差都这么迫不及待,他们这些小县城的衙差也早就惦记要几个三年才能捞得一次的喜钱,于是把衙门里敲锣打鼓的都叫出来,吹吹打打就往沈家院子那边去了。

……

……

沈家这头,这些天又闹了点儿小别扭。

沈明文从福州考试回来,没直接回宁化县城,而是住到府城闹情绪不回来。老太太两次写信催促沈明堂和沈明钧两兄弟把大哥给架回来,可沈明堂和沈明钧二人的脾性基本一样,憨厚、老实,只要沈明文耍赖,他兄弟二人就没招。

等府城那边传信回来,李氏气得不行,怒骂王氏:“看看你的相公,都被你惯成什么样子了?你是怎么为人妻的?”

当着全家老少的面,一点儿也不给王氏留面子。

王氏心里愤愤然:“老娘我几年都没跟相公说过知心话了,偶尔见一面,那急性子的肯定是上来就来硬的,没过多久又一泄如注没了精神,我哪里有相夫的工夫?你这当娘的管教儿子不力,现在倒赖在我头上了。呸!这种守活寡的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李氏本来还能忍受,因为李氏知道乡试报喜的规矩,若真中了举,寅日没来,那辰日肯定一早就来了,要再不来,那只能等来年。

这天是辰日,老太太一早就起来了,虽然她不说是怎么回事,可家里还是有懂的,陪着老太太一起等。

快到中午,老太太终于坐不住了:“把马车备好,叫上老四,一起进府城!就算绑也要把老大给绑回来!”

沈明新是前日刚到宁化的,他也是老太太进府城必须要带的儿子。

沈明有失踪,她身边少了个信任的儿子,有什么事她只能靠被她丢在桃花村照顾祖业的四儿子沈明新。

沈明新为人机智,知道怎么把握兄长的软肋。

三年前乡试后,若非沈明新配合老太太演了一出戏,沈明文也不会乖乖回宁化来在小黑屋里一关便是三年。

马车是李氏早前一天就雇好的。

李氏想得很明白,辰日再等上半天,再没来那就是没戏了,赶紧进府城把大儿子拎回来,再给他来上三年的小黑屋,有志者事竟成。

也是老太太感觉自己时日无多,近来身体差,都快走不动道了,再不监督这大儿子,等她过世之后,光靠几个儿子对沈明文是没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