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九再问:“那岛上的营寨……”
“营寨和屋舍都留下吧,说不一定以后有用处。”
沈溪讳莫如深一笑,心里大致有个计划,那就是把上川岛作为大明的海上补给站,由督抚衙门派出兵马驻守,以后来往船只过来躲避风浪,或者是到岛上交易,需要缴纳一定费用,为大明创收。
反正来往商船,多是往返大明和南洋诸国,以外番船只居多。
上川岛上光是居民就有一千八百余人,财货数量更是庞大,因为之前在硇洲岛的缴获就把船队的船舱给塞满了,现在再装载人货就显得极为勉强。统计下来,哪怕把之前缴获的所有商船都算上,依然无法一趟内把人和财货都运回到广州府,这下沈溪犯难了。
荆越建议:“大人,要不把财货分了,由将士们自己拿着,每人一点,总能带回广州府。”
装船运不走,你们扛着再装船就能运回去,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沈溪摇头:“先将部分财货运到广海卫,我再想办法征调马车,运回广州府……办法是人想的,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缴获之所以如此大,主要是佛郎机人太过贪心,他们用廉价的食盐,再加上南洋的香料、药材,以及自行制造的劣质金币、银币,跟大明交换了大量商品,佛郎机人生怕跟大明交恶,所以把买回来的货物分批放在上川岛、吕宋等处,不知不觉距离大明最近的上川岛成为佛郎机人的一个储运中心。
沈溪有预感,阿尔梅达一旦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换回的大明商品被一锅端,必然勃然大怒,说不定会铤而走险,侵犯大明海疆。
沈溪觉得有必要传令沿海各卫所,加强戒备,一旦佛郎机人的舰队靠岸,坚决迎头痛击,绝不给予其可趁之机。
他要发出公文,告之大明将士,其实佛郎机人只是纸老虎,唯一有威胁的便是那佛郎机炮,而在禁海的大背景下,沿岸没有供佛郎机人劫掠的民众,在陆地上又发挥不出佛郎机炮的优势,只需卫所官兵利用对大明地势的熟悉,埋伏、迂回包抄,足以让佛郎机人吃不了兜着走。
大明毕竟距离葡萄牙王国太远了,来回一趟足足要一年时间,佛郎机人手不足是硬伤,想要劳师远征征服大明纯属痴心妄想。
实际上现在沈溪依然有些搞不明白,不是说要到正德年间,佛郎机人才会与大明接触么?记忆中正德末年好像大明还与佛郎机人爆发了一场大海战,最后还以大明大获全胜告终!难道自己重生的蝴蝶效应如此巨大,连欧洲那边都影响了么?
与之前硇洲岛一战后沈溪随第一批船队离开不同,这次沈溪选择留守上川岛,一方面指挥留守的船只把岛上的财货送到广海卫,相信只要惠娘接到自己送去的书信,便会派出人手前来接货;另一方面,沈溪还得考虑万一佛郎机舰队到来,有自己坐镇,才不会出乱子。
最后,沈溪还准备好好勘察下岛上的地势地貌。
如果布政使司衙门和地方卫所不准备把上、下川岛纳入掌控,自己有没有办法利用商会的力量,独自承担起发展的重任,毕竟上、下川岛和硇洲岛都是建设盐田的好地方,有督抚衙门撑腰,想要发展非常容易。
在一场兵不血刃的大胜仗之后,官兵们没有任何庆祝活动,因为怕遭遇佛郎机人的突然袭击。在这个通讯落后、消息闭塞的时代,一支海上的舰队的行踪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或许佛郎机人正准备把一批货物运到上川岛,翌日就会登岛也说不定。
荆越过来请示:“大人,弟兄们在岛上缴获一些甜酒,天太冷,可否让弟兄们喝几口暖暖身子?”
酒能误事,大明军中有着严格的规矩,行军打仗绝对不能碰酒,但这会儿荆越等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沈溪,连马九和朱鸿这些人也都一边烤火一边抿嘴唇,凑在篝火前已经很冷,更别说是那些在黑暗中值守的官兵。
沈溪略一沉吟,微微点头:“给官兵把酒分好,一人不能超过二两!”
荆越一向觉得沈溪不太好说话,所以前来请示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却未料沈溪会同意。他兴奋地说:“大人说怎样就怎样,那些兔崽子敢多喝,我绝不轻饶!”
荆越虽然只是个百户,但他出身武将世家,父兄都在九边任职,而他的父亲更是大同镇卫指挥佥事,而他自己也已经考取武举人,如今被放到广东履职,跟那些世袭的千户、副千户不同,将来随时会被征调北部边关,一向被都指挥使李彻看重。
在都司衙门调拨给沈溪的六个百户所亲卫,其中就包括荆越统率的百户所,由于深受沈溪赏识,无论到哪儿都带着他,荆越便以沈溪的亲卫队长自居。
虽然没有官方的委任,但荆越说话比那些副千户还管用,属于沈溪跟军队将领进行沟通的传声筒。
平日除了应酬外,沈溪少有饮酒,但在这气温只有五六度,但因为空气异常潮湿显得特别严寒的夜晚,他也不得不喝上两口酒取暖,到后面直觉浑身冰凉,干脆返回帐篷。
刚钻进去,就见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打量他,不用瞧就知道是六丫钻到他帐篷里来了。沈溪皱了皱眉,问道:“不是不让你来么?”
“冷。”
六丫回答很简单。
沈溪道:“冷也不行,男女授受不亲,如今在军中尚没什么,如果在地方,那会被世人唾弃。你现在就回自己的帐篷,记住多盖毯子,等明天把所有货物都运到陆地上,咱们就动身回广州府!”
六丫嘟着嘴,闷闷不乐站起来,经过沈溪身边时,伸出小手,恨恨地用拳头在沈溪的腿上捶了两下。
她人不大,很怕生,但熟稔后也将泼辣的一面表现出来,让沈溪哭笑不得。
第八九二章 义兄和义妹
第二天一大早,沈溪从帐篷里出来,马九笑着迎上前,身后跟着六丫……此时六丫的小脸蛋红扑扑的,看向沈溪的眼神有些害羞。
沈溪有些诧异,忍不住用狐疑的目光打量马九和六丫,不会是昨晚六丫冷得受不了,跑去马九的帐篷,两人做了露水夫妻吧?
好你个马九,新婚燕尔,小玉姐对你千依百顺,你居然对一个小姑娘下毒手?人家六丫才十二岁,你这他娘的是老牛啃嫩草啊!
马九畏畏缩缩地走沈溪跟前,深施一礼:“大人。”
“嗯。”
沈溪淡然点头,问道,“有事?”
马九脸色通红,期期艾艾道:“小人……小人和六子兄弟一见如故,她对小人有救命之恩,小人打算收她做义……弟,想请大人做个见证。”
义弟!?
不是夫妻?
沈溪琢磨了一下,什么义兄义弟,分明是义兄和义妹,这叫义结金兰。沈溪看了六丫一眼,问道:“你呢?”
六丫直接躲到了马九身后,伸出半边脑袋,小声说道:“好。”
回答得倒也干脆,沈溪点头:“彼此都愿意就好……老九,以后可要善待人家,别收下义弟,到头来不管不问。”
马九严肃地道:“大人说的是,小人与贱内都无亲眷,一定拿她当自家人看待!”
马九和小玉孤苦伶仃,在沈、陆两家还有车马帮庇护下一路走来结成连理,二人对此都很珍惜,同样可怜的六丫做了马九和小玉的家人,对六丫来说的确是好事。
沈溪微微一笑:“那本官就替你们作见证。”
六丫和马九跪下来朝沈溪磕头,旁边朱鸿和荆越等人大声起哄,等礼成后,荆越凑到沈溪耳边,问道:“大人,老九兄弟不会真当六子是男娃吧?”
荆越是除了沈溪和马九外,唯一知道六丫是女儿身的,毕竟是他一手把六丫送到沈溪船上。
沈溪笑道:“我已经告诉他真相了,你不用瞎想,老九和我玉儿姐会对六子好的。”
“那就好,那就好。”
荆越有些失望,显然他对六丫也有想法,但荆越的年岁几乎可以给六丫当爹,沈溪不会让六丫委身于他,不过再多个义兄倒是可以。
像六丫这样的身世,即便有父母和兄妹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些老兵油子虽然滑头,但却是出了名的重义气,六丫多几个兄长照顾是好事。
马九多了个妹妹,非常高兴,笑着跟向他说恭喜的车马帮弟兄以及大头兵们道谢,最后来到沈溪身边。
沈溪再次看了看马九和六丫,小声问道:“若你喜欢六丫,为何要做兄妹?难道是想用兄妹的身份多相处一下,以后跟玉儿姐商量后再纳六丫进门?”
“啊!?”
马九一听瞪大了眼睛,赶忙解释:“大人,您可千万别误会,小人只想报答六子兄弟的救命之恩……”
沈溪打量马九的神色,不像是作伪,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六丫那天从他帐篷里出来的时候正好被马九撞见,马九不会以为自己跟六丫发生了什么,所以才一再声明他没有“非分之想”吧?
看到马九一副急于申辩的着急模样,沈溪笑道:“既然收了六丫做义妹,那以后她婚姻嫁娶的事情你要多费心。”
“啊?这个……”
马九极其尴尬,最后点头,“小人会的。”
……
……
腊月初六,出征一个多月的沈溪,带着船队和官兵,还有一船船俘虏以及战利品回到广州港。
这一天,广州港内人头攒动,百姓蜂拥而出,欢迎凯旋之师。
粤省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广州知府衙门、番禺县以及南海县知县衙门一干官员,全数出来迎接。
就算右布政使章元应和按察使林廷选对沈溪有诸多的偏见,可他们无法否认这次沈溪出征的显赫战果。
相继剿灭十几批流寇,斩杀和擒获的盗匪多达两千人,同时缴获大批俘虏和战利品,沈溪这一个多月来的剿匪成果,堪比广州地方各卫所之前五年剿匪的总和。
虽然布政使司衙门之前得到上报的战果后曾经质疑过,因为从方方面面的情报看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匪徒(主要是关于硇洲岛的情况出现重大错误),但后来看到光是人头就有七八百,由不得他们不信。
尤其让人吃惊的是,沈溪将佛郎机人盘踞的上川岛兵不血刃拿了下来,缴获数量庞大的财货,使得粤省海疆尽数重归大明管辖。
沈溪从船上下来时,官员们簇拥着过来,给沈溪行礼道贺,章元应和林廷选只是礼节性与沈溪会面,随后他们便乘轿离开港区。
沈溪则继续跟府县官员和士绅名流打交道,等船上官兵押送俘虏,搬运缴获物资下船,围观百姓的欢呼声越发高涨。
随后是隆重的进城仪式。
沈溪骑在马上,率领六百亲兵自归德门入城,一路上几乎全是万人拥戴欢呼喝彩的盛大场面,许多百姓为了瞻仰沈溪的英姿,硬是跟着沈溪走了一路。
等沈溪来到临时设置在广州官驿的督抚衙门外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再加上舞狮、舞龙的队伍,无比的热闹。
直到沈溪进入大门,门外的百姓依然舍不得离去,舞狮舞龙表演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才结束,随后人群才慢慢散去。
沈溪带回广州城的,是他的六百亲兵,其余人马则留守驻扎城外港区,一方面看守俘虏和缴获的钱财货物,另一方面则是等论功请赏。
等这些做完,他们便会解散,返回各自卫所,准备过年,一直要等来年开春后才会跟随沈溪北伐。
沈溪这头刚回督抚衙门,广东都指挥使李彻便自官驿后门进来,请见沈溪,他给沈溪带来一个消息,厘定军功,不但需要沈溪和李彻协商,朝廷派驻粤省的两位镇守太监也会出面,而这种事基本要由镇守太监说了才算。
大明弘治年间,司礼监在粤桂地区设镇守太监三人,其中两广镇守中官一人,粤省镇守中官一人和桂省镇守中官一人,其中常驻广州的是两广镇守和粤省镇守。
按照李彻之意,最好给两位镇守太监送些礼物过去,如此一来,只需要交上去一份请功名册,两位镇守太监就会顺水推舟,不会加以为难。
李彻道:“沈大人,您此番是以督抚身份亲自领兵出征,军中没有监军,两位镇守太监已多有怨言!”
沈溪一听大为不爽!
我领皇命出征,属于文官带兵,皇帝并未给我委派监军太监,我也用不着你们监军。怎么,之前我到广州的时候,你们不理不睬,连个招呼都不打,现在到论功请赏了,却跳出来咋呼了?
话说我带兵去剿匪,士兵有多少功劳,不是我最清楚,难道你们比我更清楚?
第八九三章 人人觊觎的功劳簿
明朝在地方设置镇守太监,始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命太监王景弘守备南京,至宣德年间,各省普遍设置镇守中官,成为明代地方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德以后,镇守中官逐渐形成三种类型:南京等处守备太监、诸边镇守中官、各省镇守中官。这其中,各省镇守中官的主要职责是安民,拥有监督文武官吏,调遣卫所官军镇压人民反抗、弹压土豪大户、缉捕在逃人犯,应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议增削行政、军事设置,协调本省文武官员及司、府、县机构的公务,招抚流失人口等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