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438(1 / 2)

沈溪稍微琢磨了一下,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之前林恒、王陵之这路骑兵,几乎是边军中硕果仅存的骑兵队伍。刘大夏得知沈溪坚守土木堡,一再击溃鞑靼人的进攻,知道沈溪有能力回援京师,便将骑兵派出,交由沈溪指挥。沈溪终不负刘大夏所托,在京师遭遇危险前,及时杀回勤王,最终解了京城之围,而后这路兵马衔尾追击鞑靼人,克复紫荆关、广昌、蔚州等一系列重要城池,最后在宣府镇城跟刘大夏部兵马汇合。

刘大夏先放出骑兵的指挥权,最后又将权力收回,在这个过程中,沈溪固然显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卓绝才能,但也体现了刘大夏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有刘大夏对于沈溪的绝对信任。

使者道:“刘尚书言,关于骑兵战功,兵部尚未拟定,请沈大人代为拟写奏疏,将奏疏转呈三边总督衙门,骑兵于此战功勋,一律纳入延绥巡抚沈大人帐下兵马计功,三边总督衙门不敢窃取功劳,刘尚书会亲自跟陛下奏禀此事!”

乍一听这话,沈溪觉得刘大夏是要卖给人情给他,把功劳尽皆送出。

但仔细回想,骑兵获得的功劳,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就算功劳全部归了自己又如何,朝廷都没准备将自己留在京师,依然让自己到南方担任督抚,刘大夏这么做其实有点儿画蛇添足的意思。

“不必了!”

沈溪当即回绝,“该是谁的功劳,便是谁的,边军将士浴血奋战打出来的战果,本官不敢居功。本官只是领京营将士,到土木堡转了一圈回来罢了!”

使者笑道:“沈大人太过谦虚了,这一战中,您先是据守土木堡,牵制大批鞑靼兵力,后来又领兵勤王,解了京师之困,乃是此战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刘尚书早前已上疏陛下,请陛下重赏沈大人。”

“我边军将士也感念沈大人恩德,若非沈大人连续消耗鞑靼兵马,京师必遭危难,我边军将士即便一死也难以赎罪!”

之前沈溪以为刘大夏跟他之间只是“客气”一下,跟他说两句好听的,主要意图是让他见好就收,突显边军在这一战的功劳。但现在听完使者的意思,刘大夏对他赞誉有加,分明是真心实意要把他树成首功。

沈溪微微摇头,轻叹道:“你回去跟刘尚书说,大可不必如此谦让!”

来人脸色变得郑重,道:“沈大人,这不但是刘尚书之意,也是我三边乃至宣大之地将士一致的看法。之前帐前议事,刘尚书的提议得到军中将士一致赞同,您不当这首功,实在说不过去!”

沈溪心想:“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果然不同。在文官集团,那些自诩为大明栋梁的文臣极力打压我的功劳,而到了武将集团这边,即便我不主动提,他们也心甘情愿为我向朝廷表功!”

刘大夏是文官,善于用各种手段平衡各方势力,但他如今代表的是武将集团的利益,自然得遵从麾下将士的意志。

沈溪之前对刘大夏并未抱太大希望,主要原因是弘治十三年榆溪河之战,刘大夏对他的功劳一再打压,以至于让他并未享受到功臣的荣光,但这次刘大夏一反常态,大出沈溪的预料。

是否排首功,对于沈溪来说意义不大,现在他只确定了一件事,武将集团站在他这边。

朝廷论功行赏,其实是赏罚分明的体现,刘大夏保证沈溪的利益,是在帮朝廷收拢将士之心。几年前榆溪河之战后,沈溪在边军将士心目中的地位就很高,而经过此番对鞑靼一战,边军将士更是将沈溪敬若神明。

在这种情况下,刘大夏把沈溪推出来作为首功,让麾下将士觉得他大公无私,也方便他为朝廷收拢军心。

沈溪送走刘大夏派来的使节不久,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出现在家门前。

送礼的基本都是在京有关系的边军将领,这些将领人未回京城,却通过随刘大夏派回来打前站的人,把消息带到京城,让京城的家眷给沈溪送礼。

这些礼,并非出自边军的战利品或者战功犒赏,而是出自这些将士的家财。

刘大夏于午时二刻回到京城,然后在李东阳等朝臣的簇拥下,风光前往皇宫面圣。

而沈溪在这天下午,接待了六七波送礼的客人,虽然送来的礼物未必价值连城,但也都价值不菲。沈溪想拒绝,但各家都把礼物送来就走,留下名讳,却不提任何求沈溪办事的意思。

显然这些个边军将领,主要是感念沈溪恩德,而不是请托办事,他们送沈溪礼物,还有一层意思是不想落于人后,沈溪连续立下大功,将来在朝中必然前途似锦,多巴结一些总归没有坏处。

第一三一〇章 让功

傍晚时分,周氏过来带沈运回家,见到络绎前来送礼的,眼睛都看得发直了,当下拉着出来处理事情的沈溪的手,好奇问道:“憨娃儿,为何这么多人给你送礼?”

谢韵儿想上去跟周氏说上两句,让周氏别多问,沈溪却摆摆手,示意妻子不要插嘴。

沈溪心底对周氏多少有些芥蒂,毕竟当日周氏不分青红皂白差点儿打了太子,幸好这件事未继续发酵,否则周氏的诰命多半要被剥夺,还会连累沈溪以及整个沈家。

沈溪板着脸道:“娘,您还是少问些,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您一个妇道人家能过问的!”

周氏大为不爽,瞪着沈溪:“你小子翅膀硬了,什么都知道,是吧?说到底,你还不是从老娘我肚子里蹦出来的?”

周氏说话行事素来不注意场合,谢韵儿之前到老宅向她说明太子的身份,周氏担惊受怕,过了好些天才缓过劲儿来。现在面对沈溪,周氏又故态复萌,谢韵儿担心自己的相公和婆婆吵起来,赶紧过去提醒,然后扶着愤愤不平的周氏进内院见沈运。

如今沈运跟沈亦儿正在跟女先生学习《四书》《五经》,两个小家伙都不用功,不过沈亦儿脑袋瓜聪慧,自小就跟个小大人似的,即便只投入少部分精力,也足以把老师教授的知识点给消化吸收,但沈运就不行了,每次老师提问,他都涨红着脸说不出话,让女先生连连摇头。

沈溪目送周氏的背影消失在月门后,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后他回到书房,准备写封信给谢迁,婉转表达自己想到南京履职的意图。

在沈溪看来,去湖广本来没太大问题,但关键是当官这些年来他南来北往折腾的次数着实有些多了,这才刚回京没几天,尚未跟家人好好团聚,就又要前往南方,做的还是整顿兵马平息地方叛乱的事情,让他有些接受不能。

如果直接跟皇帝讲条件,会显得他这个臣子不识好歹,再者皇帝那边未正式分配,现在只是马文升透口风,他不能拿没有落实的事情跟朝廷上奏。

今天宫里应该有朝议,毕竟刘大夏刚回京,怎么都得带着属下,包括监军太监谷大用一起前往乾清宫面圣。身为内阁大学士,谢迁必然在场,如果朝议中就此议定功劳分配,沈溪非常担心自己被皇帝当场钦命为湖广总督,如此谢迁就无法干预了。

果然,晚上沈溪派人把信送去谢迁在东长安街的小院,第二天一大早谢迁便回信了。

信中谢迁扯了一些没有用的闲话,洋洋洒洒三页,但总的说起来就是一句——无能为力!

沈溪知道,自己赴任湖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

刘大夏回朝,此番对鞑靼作战的军功议定工作就势展开,至于刘大夏和沈溪谁是首功,其实在朝中没有太大争议。

问题不在于沈溪,而是刘大夏。

战事由刘大夏开启,他带兵出塞,深入草原跟鞑靼人作战,结果连遭败绩,可以说战争初期损兵折将丧师失地的主要责任人是他,但后来收复大多数失地并将鞑靼人赶出国境的功臣依然是他。

但问题是驱除鞑虏的过程,基本是沈溪打的几场硬仗奠定,对于这一点,刘大夏自己都承认。所以刘大夏到京后便奏请皇帝,要将首功让给沈溪,并力主让沈溪留在京城,出任六部侍郎。

文官集团都没料到,刘大夏这样老谋深算的老臣,回到京城后会极力主张给沈溪请功,甚至在腊月十一和腊月十二两天,刘健、李东阳等几个文官集团的主要领袖相继单独约见刘大夏,想让他收回成命,别给此番朝廷军功议定工作找麻烦,但却让刘大夏毫不留情地予以驳回。

因为首功问题,文官集团内部各派系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刘大夏回朝这几天,朝廷对于军功议定没有任何结论。

连个首功都没拟定,后续论功请赏就只能拖着。

腊月十三,谢迁将沈溪叫到自己在东长安街的小院。

书房中,谢迁脸上带着几分得意,问道:“沈溪,关于刘尚书谦让首功之事,你知道了吧?”

沈溪点头,他获悉这件事不是来自朝廷风传,而是源于刘大夏回京当天,派人送来的消息。

谢迁再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沈溪好奇地反问:“什么如何看?”

谢迁没好气地说:“刘尚书愿意把首功让给你,足见对你的肯定。现在内阁就此问题僵持不下,原本一个首功一个次功,无太大争议,以刘尚书的年岁和资历,你根本无从争起,但我现在想问你,对这首功,你要争吗?”

沈溪很想问,我就算把首功争回来,有什么用?难道可以避免到湖广去履职,还是多发几万两银子犒赏供我和家人开销?

既然不能封侯拜相,又不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形成太大影响,那是否首功,对他来说就没太大意义。

沈溪回道:“一切交由谢阁老决定!”他这么说,自然就是不争了。

谢迁听了满脸不悦,道:“年纪轻轻,那么老气横秋干什么?年轻人要多一点朝气,你若是要争,老夫就尽量帮你。”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刘尚书一再坚持,陛下的态度有所松动,如果我使上一把劲,未必拿不下来!但如果你不想争,那就趁早上疏朝廷,免得内阁和兵部为难!”

谢迁逼沈溪明确表态,无奈之下沈溪只得幽幽一叹:“学生想好了,争与不争意义不大,还是不争了吧!”

谢迁皱起了眉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盯着沈溪的眼睛叹道:“这可是你说的,老夫便按照你的意思拟一份上疏,交给刘尚书。只要他能理解你的苦衷,相信这件事没那么多争议。不过,现在无非是刘尚书跟你之间谁主谁次的问题,朝廷亏待不了你!”

“刘时雍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次回来非要把首功让给你,实在让人捉摸不定!”

谢迁不理解的事情,沈溪却看得非常透彻。

刘大夏为什么要为沈溪争这个首功?其实跟弘治十三年要打压沈溪的功劳目的一样,为的是保持“平稳”。

当初沈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压沈溪的功劳,是为了让三边将士不至于对朝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心生妒忌,从而做出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事情,维护武将集团的利益。

彼一时此一时,沈溪现如今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土木堡到京城这一线连续打了六七场漂亮的大胜仗,消灭鞑靼人的有生力量,给三边兵马回援京师赢得宝贵时间,还帮助朝廷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如今沈溪在边军中的声望,跟刘大夏没多少区别。

其实朝廷最应该给沈溪安排的官职,是让沈溪接替刘大夏任三边总督,统筹三边兵马,完成战后三边以及宣大等地的休养生息。

如今整个边军都知道沈溪的丰功伟绩,大明军队非常需要推出这样如同神明般的人物,刘大夏为了维持军队稳定,自然得把首功让出来。

沈溪苦笑着摇头,心道:“刘大夏居首功,这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出发,文官认为论功一定要按年龄和官职、资历等因素来排,所以文官非要刘大夏应下这个首功不可。至于我居首功,这是出自武将集团的考虑,武将集团对我的肯定,以及他们对朝廷赏罚分明的渴望,才是刘大夏让功的主要原因!”

这些话,就算沈溪心知肚明,也无法跟谢迁解说,因为有些话说出来会伤人。

谢迁身在文官集团,在他眼中,刘大夏是首功的不二人选,所以尽管谢迁嘴上说得漂亮,但如果沈溪真要开口争功,他未必会使力。

沈溪自己对首功还是次功,根本不看重,因为那是个虚名。

刘大夏作为兵部尚书,为了服众,必须把沈溪推出来,树立起一个大家都信服的偶像。其实这会儿安排沈溪进兵部担任侍郎,再合适不过了,但因为文官集团的排挤,沈溪连户部都进不去,更别说是比户部更加要害的兵部衙门了。

第一三一一章 分歧

按照谢迁的吩咐,沈溪伏案写下上疏,表明自己无意争功。

这份上疏谢迁准备先拿给刘大夏过目,希望刘大夏看到沈溪的表态后,不再坚持,那么上疏就不必由内阁票拟再交由司礼监甚至皇帝本人进行朱批。

但如果刘大夏一意孤行,要为沈溪争首功,谢迁再视情况考虑是否将沈溪上疏呈奏皇帝面前。

看到谢迁一副热忱的模样,沈溪便知道在文官心目中多在意资历和规矩了,即便是跟他站在同一战线,谢迁依然不会主动为他争首功,更多的还是考虑平衡朝中各方关系,以中庸的心态对待此事。

既然连身为内阁大学士的谢迁都无心争取,沈溪自然不会勉强,对他而言,拿个次功也不错,即便武将集团替他不值,但始终刘大夏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了,充分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军中人士只会更佩服刘大夏。

沈溪心想:“我身为文官,却被人打入武将集团的行列,这是否太过讽刺了呢?”

原本谢迁想挽留沈溪在小院过夜,但沈溪却暗自嘀咕……你这老家伙不会是又想我帮你票拟奏本吧?想起之前因为奏本之事,闹出颇多波折,这次沈溪没有就范,以家中有事为由,匆忙告辞。

谢迁没有坚持,他很清楚,现在沈家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他小孙女临产,他也不希望谢恒奴分娩时,丈夫不在身边。

等沈溪离开,谢迁在书房看了会儿书,再也坐不住了,干脆趁热打铁去兵部衙门找刘大夏,当面把事情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