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不收下,是认为军中最好少些歪门邪道,一切靠实力说话。再说,你以为我缺他们送来的这点儿东西?”
朱厚照皱皱眉:“先生,我一句话引来你这么多解释,莫不是你以前有过贪赃枉法的事情,心虚所致?”
此时二人已经来到总督府后院的书房,沈溪闻言停下脚步,大声呵斥:
“我平时是偷了你的文房四宝,还是坐坏你的椅子?当初我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任职时,有贪赃枉法的机会么?后来我南下东南三省平寇,北上宣府抵御鞑靼人,与地方官府多有纠葛,他们会容许我贪污受贿?朝中重臣与我不对付,西北之战我高居首功连留在京城都无法做到,他们若知晓我有作奸犯科之举,会不向陛下弹劾于我?”
朱厚照仔细想了想,连连摇头。
沈溪发现自己真是无聊,居然跟个熊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简直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第一三八一章 群龙无首
不过,沈溪随后想了想,向朱厚照说明白还是有必要的。
不管怎样,这位小爷可是未来的皇帝,如果在皇帝心目中留下你是大贪官的印象,以后要纠正过来就难了。
沈溪只能继续解释:“我乃商贾之家出身,并非没见过银钱,比这数目更多的银子都曾经手过。贪墨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乃是自掘坟墓之举,我如今事业刚刚起步,断不会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其实要想手头上有钱,贪墨是最低级的手段,也最为人所不齿。贪污跟受贿差不多,都是得到利益输送后,就得昧着良心做事……对你先生我而言,要想有钱,通过科技手段创新,以新产品来获取巨大的利润,再简单不过!”
朱厚照小脸上充满迷茫,道:“先生,你说的这些我听不太懂啊!”
“有些事,本不该跟你解释,你毕竟年少,阅历浅,又是储君,官场的门门道道知晓多了对你而言并非善事……”
“这么说吧,在这世道当官,只要你手上有权力,怎么都能得到银子,未必需要用到贪污受贿这些手段。”
“大明的官吏,一个个看似清正廉洁,但实际上大多数官员都有专门为他们经营人情世故的幕僚,这些人会把官员手上的权力变成钱财,让官员在致仕后可以衣食无忧!”沈溪耐心解释道。
朱厚照挠了挠头,怎么都想不明白,不贪污不受贿,哪里来的银子?
沈溪有些无奈,耸耸肩道:“跟你解释半天你都不懂,等再过几年,我再传授你相关的知识吧。”
“现在你回房去休息,明日是你留在武昌府的最后一天,后天早晨,我会派人送你北上,这一路你休想逃走,必须要在一个月之内平平安安回到京城,明白吗?”
……
……
朱厚照正在武昌府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琢磨怎么逃走,而不被沈溪所牵绊。此时京城,朱厚照的父亲朱祐樘却再一次病倒。
这次朱祐樘又是接连一个多月未接见朝臣,大小事项都由司礼监裁断执行,内阁只是给参考意见,由于近来并未涉及太多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内阁和司礼监大致能保持个相安无事。
朝中文武百官对朱祐樘的病情多有揣测,很多人都意识到朱祐樘的身体已经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传位太子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甚至是几个月内的事情。
内阁大学士刘健和李东阳几次进宫求见朱祐樘,都被拒之门外,两位阁老很是郁闷,出了见不到皇帝的面,还因为谢迁奉诏出外办公,将他二人留在京城,皇帝又不给增补内阁大臣,结果朝中的大小事项都要他二人来给出票拟。
二人以前都是深得弘治皇帝器重的近臣,以做事果决、精明干练而著称,但现在这二位早已不再是勤快人,稍微有点儿事情就想告病假、事假,更有过连续一个月不出现在内阁的情况。
之前还有“年富力强”的谢迁在内阁顶着,无论刘健,还是李东阳,只要内阁中能保持一两人,内阁就可以正常运转,最多是积压一些奏本。但现在谢迁不知去向,一直在内阁坚守的刘健和李东阳早已叫苦连天,就差直接提出致仕回乡了。
这天两位阁臣又到乾清宫求见朱祐樘,不出意外,二人被态度坚决的萧敬死死地阻挡在乾清宫外。
萧敬的意思很明确……您二位就别再来找麻烦了,如果陛下要见你们,自然会传见,不传见那就是需要安心养病,不能被打扰。
回文渊阁的路上,刘健侧过头,小声对李东阳道:“刚开始陛下说亲自带太子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近来又说太子生病了无法见客,早晚两课早就停了,詹事府那边也说有几个月未曾有讲官见过太子……现在陛下又躬体有恙,事情不简单呐!”
作为内阁首辅,刘健在政治上向来很敏感。
太子称病不出,作为大明储君好好养病似乎情有可原,但如今朱祐樘也是一病不起,要保证皇权稳定,这会儿弘治皇帝应该对太子朱厚照委以重任,哪怕是有病也要推出来亮亮相,以安定朝臣之心,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京城保卫战时,皇帝便委派朱厚照担任监国。
但这次,宫闱中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李东阳也有意放低了声音:“之前不知谁曾说过,太子怕是不在东宫了,很可能是私自出宫后发生变故……”
刘健停下脚步,惊讶地打量李东阳,问道:“这话你是听谁说的?”
李东阳想了想,道:“如果记忆不差的话,应该是王学士!”
这里所说的“王学士”,并不是王鏊,而是很有机会成为内阁大臣的翰林学士王华,李东阳在朝中关系最亲密之人。
这次因为李东阳大力举荐,同时刘健本人也颇为看好,已在朱佑樘面前多番举荐王华,从方方面面看,王华入阁的资格都已具备。弘治皇帝再次重病前,似乎也有首肯的迹象,结果这一病,又把事情给无限期地拖了下去。
刘健恢复前行,皱着眉头道:“这等事可不能道听途说,太子乃大明柱梁,若这柱梁倒塌,大明江山社稷也就危如累卵。”
“宾之,稍后你去见见王学士,问他关于太子之事,就算他也无法进入禁中,但到底是詹事府的少詹事,职权所在,跟宫里的人询问一下太子近况不算僭越!”
李东阳点了点头,不过他对太子失踪一事也是半信半疑,边走边道:“若太子真的离开禁宫,陛下何至于隐匿不言?时间越久,太子在外越容易出变故,你我都明白的浅显道理,陛下必然也是心知肚明。”
“倒是于乔这些日子,听说去了南方,杳无音讯,料想事情不那么简单哪!”
刘健有些烦忧:“之前听于乔提及,说是他老家余姚一带盗患严重,有盗匪危及谢家祖坟,他这次回去,莫不是要动迁祖上坟墓?”
李东阳更觉得难以置信了。
堂堂内阁大学士,要迁坟,只需向地方发一道公文,自布政使司衙门以下,一切都会帮忙整饬得妥妥当当,何至于亲自跑一趟?而且一去就是三个多月,音信全无!这其中若无内幕,谁信?
李东阳道:“按照于乔以往习惯,他要有什么紧要的差事,一定会早早给我们来信,说明情况,但此番他南下,却连只字片语都未曾留下,只怕是奉了皇命,需要严守秘密,且跟太子有关!”
刘健琢磨半晌,大概明白过来,打量李东阳一眼,道:“宾之如是说,莫非太子往江南去了,如今并不在京城?”
李东阳叹道:“或者也跟沈溪履任湖广、江赣总督有关。于乔往江南,总归不是好事,加之现在陛下抱恙,太子踪影不明,京城若有波动,却不知由谁人来主事。刘少傅,看来一切还是要倚靠你啊!”
第一三八二章 推广,先从太子做起
从教坊司回来,沈溪一头钻进书房,批阅公文,临睡前云柳和熙儿求见。
二女得沈溪传信,骑马星夜兼程赶回武昌府,回到总督府来不及回房休息一下,好好喘口气,第一时间出现在沈溪面前。
沈溪问道:“你们这次出去执行公务,可有什么发现?”
云柳回答:“大人,你之前交待我们姐妹带着人重点巡查江赣九江府和湖广黄州府,交待说如果发现一个十四五岁、形迹可疑的少年,迅速把他带到你身边,但我们仔细寻找,并无发现。请问此人究竟是谁,是否需要加派人手?”
沈溪摆摆手:“不该问的事情最好少问……好吧,实话告诉你,现在人已经到了府上,你们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从明日开始,你们把注意力放到武昌城南的新建工业区,确保园区正常运转。本官如果不方便出面,需要你二人代为转圜或处理!”
云柳跟熙儿俯首领命,然后告退。结果二女还没走出书房门,就见到一名跟沈溪形容的身高相貌基本一致的少年,蹦蹦跳跳从前方回廊跑了过来。
云柳和熙儿并不认得太子,熙儿瞟了一眼便未再注意,云柳却目不转睛看向撒欢的活泼少年,揣测他的身份。
少年也在打量二女,但此时云柳和熙儿都是男子装扮,少年只当她们俩是沈溪的仆从,看过便忘。
转眼少年进了书房,叫天屈般嚷嚷开了:“先生,你给我住的地方太糟糕了,有耗子不说,青蛙和虫子大晚上叫得欢畅,是不是找个安静点儿的院子给我住?”
“别找借口又想借机出府!如果你真睡不着,晚上跟我一起睡,不过我那院子也不比你的院子好多少……”
沈溪的声音传来。
武昌府夏季漫长,农历四月开始到九月,差不多半年时间都是炎炎夏日,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火城之一。而且这里临近江水,蛇虫鼠蚁不少,尤其是蚊子,猖獗时可以封门闭路,因此一到夏天,官府几乎没过几天就会在夜晚于城中各处点燃火堆,撒上湿润的艾草,浓烟漫城……其实主要是利用艾草的烟雾驱蚊。
少年进入书房后随手关上门,云柳没能听到后面他与沈溪的对话,但看起来,此人似乎深得沈溪的信任,居然能跟沈溪单独说话,而且不经通报就可以自行到书房这等禁地,连侍卫都不敢阻拦。
云柳心想:“这位会是谁呢?”
她正在怔神,熙儿问道:“姐姐,你在想那位年轻公子么?”
云柳回过神来,又往书房看了一眼,觉得事有蹊跷,最后她似乎想到什么,冷不丁一个激灵,赶紧摇了摇头,道:“熙儿,这件事你千万别对外面的人说,我们现在好不容易获得沈大人接纳,要懂得替大人分忧!言多必失!”
熙儿似懂非懂,她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云柳如此紧张。
……
……
第二天,沈溪继续带朱厚照参观工业园区。
这次带朱厚照去的是刚落成的纺纱厂、织布厂和正在动工修建的雕版印刷工坊。
沈溪准备把之前在汀州府大肆发展的雕版彩色连环画工艺带到湖广来,但第一批印制的并非是有现成雕版的连环画或者读本,而是印刷一些用来宣传的小册子。
要开启民智,光靠嘴巴说不行,沈溪准备制作一些宣传手册,彩色插图再加上简短的文字,通俗易懂,来百姓看了会觉得很有趣,进而认同上面宣扬的道理,如此可以作为推广总督府政策的载体。
沈溪首先要大力宣传的,便是玉米和番薯这两样在闽粤之地已开始大规模推广的农作物。
要改变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耕种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
沈溪之前已下发文湖广各地州府,让各州府在一年内,在县一级建立新作物试验田,两年之内,将新作物进行推广,五年内,争取让湖广所有的山地种上新作物。
湖广虽然平原众多,但山地丘陵依然要占全省总面积的六成以上,沈溪准备在那些不方便种植小麦和稻谷的田土上,全部种上玉米和番薯。
因朝廷暂不认可新作物作纳粮之用,沈溪之前曾写奏本,允许东南三省的百姓以新作物作纳粮之用,但迟迟不见音讯,老百姓种植新作物始终会有担忧,所以只能在确保小麦和稻谷收成上,再种植新作物。
朱厚照生平第一次见到玉米和番薯,午饭时,沈溪让人煮了两样食物,让朱厚照好好品尝一番。
玉米并不是香甜的嫩玉米,而是用玉米面蒸的窝窝头。
闽粤桂三省种植的春玉米差不多要等一个月后才能成熟,至于湖广地区因沈溪履任晚,种子又是由宋小城带来,尚未有春玉米播种,不过推广田内夏玉米已经出苗,差不多三个月后便会收获。
朱厚照品尝后赞不绝口,尤其是番薯,这东西吃起来面面的、甜甜的,吃过后齿颊留香,他连吃了两根红薯,才出言问道:“先生,这是何物?如此好吃,多给我一些,我想带回京城……给父……母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