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厚,与你有些日子未见了,此番朝廷派在下前来西北,是为调查这几年三边钱粮亏空一事。”
“哦!?”
沈溪笑了笑,问道,“在下之前不是已将三边钱粮账册派人送给你了么?”
王守仁叹道:“账册让人做过手脚,很多地方一看就不对劲,但具体核对过数字却又无从发现端倪……之厚,你不会不清楚吧?”
沈溪道:“这些账册都是保国公卸任三边总督后交托的,是否有做假账不好说,你也知道在下军务繁忙,日日为鞑靼人犯边之事操心,加上手头没有经验老道的账房,让本督亲自核对账目怕是几年都查不出来……”
王守仁听出沈溪言中有敷衍之意,不满地问道:“之厚,你到西北好几个月了,丁点儿问题都没发现?”
沈溪耸耸肩:“要说问题,肯定是有的,否则长城不可能历时两年仍旧未建好,督造工程的人中必然有蛀虫,但到底是谁,尚需彻查。”
“年前在下曾在总督府设宴,明确指出,若谁肯自首,将之前贪墨银钱如数交出来,可以向朝廷申请宽大处理,但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天,还是没人出来认罪,这件事……在下也很为难啊!”
王守仁苦笑:“看来在下的差事很难完成了。”
沈溪问道:“不知朝廷给伯安兄的查案时限是多久?再就是要查出怎样的结果才可以回去交差?”
王守仁道:“朝廷未定下具体期限,但最好是月底前返京。三边之地大半库房都空着,若说这中间没猫腻谁都不会相信。若让贪赃枉法之人逍遥法外,在下实在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沈溪点头:“在下会尽量帮忙,不过伯安兄见谅,这西北……在下也是初来乍到,大多数地方都未去实地考察,地方文武官员都对我这个三边总制阳奉阴违。而西北钱粮弊政根由,在于官场整体腐败,在下虽然也在查,但一两月内怕是难以有结果。”
沈溪对王守仁强调困难,王守仁就算心里有所不满,也无计可施。
王守仁来到沈溪的地盘办差,配合与否全看沈溪的心情。两人目的虽不同,却都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差事,在沈溪而言必须维持三边平稳,就算要除贪官也得步步进行,而王守仁则想在有限的时间查出更多贪官。
王守仁好不容易才与沈溪会面,结果发现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帮助,难免着急,喃喃道:“这可如何是好?若在下空手而归,不知如何向朝廷交待!”
沈溪却不慌不忙:“伯安兄要查何人只管跟在下通个气,在下会努力帮你,若伯安兄找不到突破口,或许求见保国公也是不错的选择。”
王守仁听到沈溪让他去见朱晖,不由皱眉。
但细细一想,却发现很有道理。沈溪将情况说明,贪污腐败不是发生在我这一任上,你要问,也要问前几任三边总制,比如朱晖,他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罪责,你去一抓一个准儿。
王守仁点头:“为了完成差事,只能如此了,稍后在下就去拜访保国公。”
其实,王守仁和沈溪都知道三边钱粮亏空根源在于朱晖,但知道以朱晖在朝中的地位,很难将此人扳倒,与其跟朱晖正面相斗,不如让朱晖主动指认几个人出来顶罪,将这次财政审查了结。
沈溪料想,朱晖为了自己的安全,必然懂得“弃车保帅”的道理。
如果是朱晖把三边官员和将领给卖了,跟沈溪没有任何关系,手下不至于出现离心离德的情况,不会因众叛亲离无法在西北立足。
沈溪提议道:“伯安兄去见保国公时,最好大张旗鼓,如此才能让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惧怕,若保国公主动检举部分官员,在下会不惜一切代价帮伯安兄彻查清楚,这也是在下对你的承诺……”
王守仁可不是一般的文臣,此人头脑非同一般,在做官上也极有天赋。
其实王守仁到西北后便发现仅仅靠自己的力量调查钱粮亏空不现实,毕竟人生地不熟,而让沈溪帮忙也不合适,因为沈溪作为三边总制不能做损害下属的事情,他一直觉得这是个难解的问题。
但现在经沈溪提醒,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事件的突破口就在朱晖身上,谁都不愿意来做这坏人,那就让朱晖来当。
朱晖不得不当,因为钱粮亏空活生生摆在那儿,朱晖不检举别人,责任就需要他自己来承担。
而朱晖本身就要离开西北官场,就算检举几个人当替罪羊也无妨,不会影响他在朝中的地位。
这坏人,一定要让朱晖来当,沈溪则可以在旁帮忙唱黑脸。
朱晖检举谁,我帮你查谁。
否则我就装糊涂,休想我配合你。
第一六九九章 利用
在与沈溪分别后,王守仁去见了朱晖。
朱晖最初不想见王守仁,但到了这个地步,朱晖也知道自己要回京城,必须将自己任上的账目抹平,否则连离开城池一步都做不到。
跟沈溪讲道理没用,沈溪对王守仁这个钦差敬而远之,决定了沈溪置身事外的态度,否则也不会把主导权拱手让给王守仁。
如此一来,朱晖不得不耐着性子去见一个在他眼里的芝麻小官。
不过王守仁到底是钦差,代表了朝廷,又是前翰林学士王华之子,算得上名臣之后,倒也不会让人觉得掉价。
朱晖接见王守仁后,大致弄清楚了当前的情况……钱粮亏空证据确凿,现在就是看要将哪些人落罪。
朱晖没有马上做出弃子的决定,准备询问沈溪的意见,商议一下如何应对。说到底他还是不想自己来承担得罪三边全体文武官员的风险,想借沈溪之手帮自己脱罪。
朱晖于正月二十一和二十三两次求见沈溪,都未得见。
沈溪以公务繁忙为由,将朱晖拒之门外,而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朱晖直接闯进总督府,在衙门正堂等了两个多时辰,依然没见到沈溪的面,他以为沈溪人在内宅,但其实此时沈溪已领着一千火铳兵出城拉练去了。
此时沈溪不可能见朱晖,钦差已经来延绥快半个月了,如果他跟朱晖相见,之后便对官场进行清理,别人会认为是前后两任三边总制联手,虽然责任不在沈溪身上,但事后别人依然会记恨沈溪。
沈溪这么做是为了转移矛盾。
朱晖你既然马上要离开西北官场了,那这恶人只能由你来做,我只负责按照钦差圈定的名单,将犯罪之人拎出来便可。由始至终,我都是“受害者”。
就在朱晖接连不断到总督衙门求见沈溪无果时,王守仁每天都去朱晖府邸拜访,朱晖心里没底,不敢马上做出决定,于是乎后来朱晖也拒见王守仁。
一直到正月二十六,沈溪主动致信朱晖,询问西北钱粮亏空情况。
这次沈溪却是有备而来,直接在信函中列举多处三边这几年朝廷钱粮拨付与实际支出对不上账的地方……
朱晖以为沈溪不懂查账,却不知沈溪采用先进的复式记账法,将所有数据绘制成表格,原本看起来严丝合缝的账目便破绽百出,沈溪没用几天便将亏空之处搞清楚了。
沈溪将精心挑选的账目亏空细节罗列分明,甚至哪一个环节出现贪污都予以标明,问询朱晖如何来解决这些亏空之处。
朱晖看到账目后,坐立难安。
“……公爷,沈大人这些日子都东奔西走,未见他有时间查账,且他早就将账册送去驿馆给了王大人,却不知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清查账目?”
朱晖非常信任自己的师爷,可以说账目有一半以上都是师爷与账房做出来的。
现在师爷感觉十分慌张,若此事被揭发,他可谓责无旁贷。
朱晖来回踱步,喃喃自语:“早知如此,就该拼着性命不要也要回京……这沈之厚,老夫倒是小瞧了他,看他漫不经心的样子,怕不是这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他搞出来的吧?朝廷突然查账,老夫两次要回京都受阻,之后钦差便来了,而他则选择避而不见,现在这钦差不停烦我,他不见我也就罢了,现在还给老夫施压,真是可气可恼!”
师爷不知该如何回答朱晖这个问题。
因为他早就怀疑沈溪在这件事上采用一些手段,目的是为避免牵扯进案子,沈溪自己不想得罪三边文武官员,而是将检举和揭发的责任推给朱晖。
师爷道:“公爷,那咱趁机离开延绥,早些返回京城如何?索性如今道路已通畅,且久未听闻鞑靼人动向,此时不回京城更待何时?”
朱晖怒道:“若这一切都是沈之厚搞出来的,你以为他会轻易放老夫回京?年前钦差未至还好说,现在这当口突然要走,是个傻子都知道老夫是在逃避责任。退一步讲,即便老夫侥幸逃出城去又如何?此举无异于将罪责坐实,他好趁机参奏老夫……”
“那……那可如何是好?”师爷也不知该如何处置此事。
朱晖骂道:“养你何用?做个账目都会出问题,现在沈之厚已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夫身上来了,老夫说不知情,那岂不是说,老夫除了监查不力外,自身也有很大问题?现在只能根据他列出的可疑之处,把人推出去……让这些家伙去死好了,谁让他们贪赃枉法让沈之厚盯上了?”
师爷苦着脸道:“公爷,现如今沈大人不自己来查这些人,而让公爷动手,分明是想利用公爷……”
朱晖满面愠色:“闭嘴,你不说话,老夫不会把你当哑巴。现在老夫还有被利用的价值,你就知足吧,如果哪一天老夫彻底失势,就会成为别人的替罪羊……所以,不论怎么样,老夫都不能跟贪腐沾上丁点儿关系!”
被朱晖斥责,师爷不敢再言语,的确跟朱晖说得一样,现在就算朱晖明知道这是沈溪坑他,也不得不上当。
如果朱晖对这件事不管不问,那不用说,沈溪下一步就是会把所有账目明细交给王守仁,那时王守仁要查的可不单单是下面的虾兵蟹将,必然要从朱晖身上查起。
朱晖发现自己难以收买沈溪和王守仁后,便知道只能自己出面当恶人了。
……
……
当日晚上,朱晖一边参照沈溪查账的结果,筹算将哪些人推出来承担罪责可以将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边想如何给朝廷写这份奏本。
请罪是必然的,监管不力的罪责似乎担定了,而且可能会被王守仁顺藤摸瓜查到自己身上,所以朱晖在推这些人出来担罪的同时,还在琢磨如何才能堵上这些人的嘴。
或者是要挟这些人的家眷族人,或者杀人灭口,这都是他考虑需要动用的手段。
就在左右为难时,管家进来行礼:“老爷,府外有人求见,说是京城来的。”
朱晖怒道:“王伯安是吧?告诉他,不见!”
管家道:“老爷,那人说他是司礼监刘公公派来的,不是您说的兵部王大人。老爷,这是他的拜帖,您先看过再说。”
朱晖听到是刘瑾派来的人,心中燃起一丝希望,看过拜帖,才知此人是锦衣卫镇抚江栎唯,脸上露出几分笑容:“既然是刘公公派来的,且将人请进来,老夫倒要听听刘公公有何高见。”
江栎唯上门求见朱晖,下了很大的决心。
他知道自己无法在效忠张氏外戚之余除掉沈溪,所以退而求其次,投靠刘瑾,继续完成陷害和诛杀沈溪的心愿,在没有得到刘瑾认同的情况下,他已开始以刘瑾门人自居。
江栎唯被朱晖请到正堂。
见到江栎唯,朱晖笑了笑,问道:“你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
江栎唯道:“在下乃莆田江栎唯,乃是南镇抚司……只是如今不当值,挂职而已。见过公爷。”
朱晖点了点头,做出请的手势,嘴里问道:“莆田人?那不是福建下面的一个府么?你跟沈之厚是同乡吧?”
听到沈溪的名字,江栎唯脸色有些不好看,道:“在下跟现三边总制乃旧交,当初相识时,他不过为童生。”
朱晖听到此话不由咳嗽两声,心里对跟沈溪相识于微末的江栎唯提起不小的戒心,道:“如此,也算是缘分了……你是哪一年的进士?”
江栎唯道:“在下乃弘治六年武进士。”
“武进士?”
朱晖心底一阵鄙夷,脸上却不动声色:“那你应该是军户出身?”
“非也。”
江栎唯道,“府上乃书香门第,只是在下年少时孔武有力,家人让在下一边习文,一边从武,文不过秀才,谁想偶尔尝试武举便中举,后赴京考取武进士,以武进士入锦衣卫……”
朱晖上来便问江栎唯的家门情况,想对江栎唯多些了解。
当他知道江栎唯的家族已在成化年间从莆田迁居南直隶,便想到江栎唯跟沈溪关系未必亲密,等再问询一番,他从江栎唯口中探听到虚实,感觉江栎唯对沈溪的态度并非十分友善。
朱晖开诚布公:“你既为福建莆田人,跟沈之厚又是旧交,此番到延绥,怕是早就去拜见过他了吧?”
江栎唯站起身来,严肃地道:“回公爷的话,在下奉命到西北彻查地方弊案,非得朝廷允许,不得跟案犯魁首见面!”
朱晖听江栎唯将沈溪定义为“案犯魁首”,不由怔了一下,没想到江栎唯对沈溪的态度如此恶劣。
他皱眉道:“你跟沈之厚不是旧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