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554(1 / 2)

刘瑾赶紧解释:“老奴绝无此意,只是……选后乃大事,陛下之决定是否太过仓促?或许将事情延后些……”

之前朱厚照曾说过,选后不可操之过急,所以他说这话,其实是在迎合朱厚照。

朱厚照显得意兴阑珊:“选谁当皇后有区别吗?不过那双眼睛看起来颇为熟悉,就选她了……哦对了,朕好久没去钟夫人的茶庄喝茶了,她近况如何?有时间的话,你再陪朕去喝茶。”

刘瑾心想,您老人家都是昼伏夜出,等你晚上到茶舍,人家早就关门歇业了,能见到人就怪了!

但此时刘瑾想到自己手上的权力,不由多了几分自信:“钟夫人境况还好,陛下只管交待好时间,老奴来为陛下安排。”

第一七〇三章 先礼后兵

谢迁得知朱厚照选定皇后,内心带着一丝宽慰。

娶妻生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谢迁这样的老臣眼中,朱厚照成婚会让其性格逐渐变得沉稳,不至于像现在这般胡闹。

谢迁、焦芳和王鏊坐下来商谈。

谢迁将提前拟定的计划和盘托出:“内阁会安排一人,随礼部官员前往南京上元,此事便由济之负责,一切礼数不得有所亏待。”

按照规定,内阁必须得派人随同礼部官员一起到南京城为朱厚照提亲,谢迁作为首辅不可擅离,而焦芳七十多岁了身体不便,只能由三人中相对年轻些的王鏊前往。

王鏊问道:“谢少傅身为内阁首辅,此番代表天子迎娶皇后,若不亲自督办,怕是不太合适,不若你我同往?”

谢迁摇头:“我去了朝廷事务无人处置,不能因陛下大婚而荒废朝事……”说到这里,他埋怨地看了王鏊一眼,隐有怪责之意。

你明知道焦芳是刘瑾的人,还硬拉着我跟你一起去江南,岂不是要将朝廷大小事务都交给焦芳,继而让刘瑾大权独揽?

王鏊见谢迁推辞,不再多说。

焦芳问道:“按照以往惯例,皇后入宫前,其父当有官位擢升,且以官职上奏。不知这夏国丈当以何身份奏禀?”

谢迁眯着眼道:“之前我便上奏此事,以太后之意,国丈以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为职,持节行问名纳采之礼正使乃英国公,济之系以副使之身前往。”

朝廷以英国公张懋为正使前往江南提亲,至于副使有二人,一人是内阁大学士王鏊,另一人则是刚替代张升擢升礼部尚书的李杰。

谢迁道:“此番南下,山长水远,但最好在两月内返会京城,陛下于三月底四月初成婚,大婚后再选淑女进宫为妃,当无碍。此乃太后交托……”

张太后对谢迁非常信任,甚至比刘健和李东阳都要信任,因为弘治元年时,御马监左少监郭镛曾提请弘治皇帝朱佑樘在除孝服之后广纳妃嫔,却为时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读学士的谢迁上疏阻止,之后明孝宗再无纳妃之举,独宠张皇后一人。

谢迁当上首辅后,张太后但凡有要紧的事情,都会让谢迁进宫商谈。

张太后对谢迁的信任,让刘瑾颇为头疼。

刘瑾上位主要靠朱厚照宠信,而刘瑾不敢对张太后以及外戚党动手,而此时张太后对谢迁信任有加,而张苑又依靠外戚党,这让刘瑾处处受敌,让他在对付异己上一时无计可施。

……

……

二月初二,榆林卫三边总督衙门,沈溪宴请麾下主要文武官员。

这次宴请,比之年前那一次严谨得多。

沈溪提前下了邀请函,不再是以商量的口吻,不是说你爱来就来不来拉倒,此番沈溪态度极为强硬,只要没有公务在身都必须前来赴宴。

此番名义上是总督衙门请人,但实际设宴人却是王守仁。

王守仁想借沈溪的力量清查西北钱粮亏空,却没多少进展,只能听从沈溪建议,让三边文武官员尽可能主动坦白,争取从宽处理。若有冥顽不灵者,将加重处罚。

这次前来赴宴的官员,仍旧以延绥总兵官张安为首……张安算是三边少有行得正坐得端的官员,至于其余人等则各怀鬼胎,生怕沈溪当场问罪。

沈溪端坐主位,左手边坐着的是钦差王守仁,右手边坐着的则是张安。

沈溪站起身,右手举起酒杯,满堂文武纷纷站起,沈溪左手虚压,招呼道:“你们先坐下,本官有话要说。”

三边总制训话,在场之人皆明白沈溪这是要摊牌了,坐下后都不敢跟他对视。

沈溪道:“多余的话本官不想说,想必诸位都知道朝廷派钦差到西北来之目的。过去几年中,因三边财政亏空,朝廷要求的内外长城以及各处城塞的修筑到如今都未完工,鞑靼人视我长城防线如无物,进退自如。另外,将士犒赏和粮饷划拨,出现大笔亏欠,有的卫所已经半年没有拿到一粒粮食……”

“本官不是故意跟你们为难,只是身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若今日本官无法给钦差大人一个交待,那就上无法面对天子,下无法面对黎民百姓……你们也不希望本官成为不忠不义之人吧?”

在场没人吱声,张安环视一圈,再度站起身来,大声道:“沈大人您只管说,我等应该如何做?”

沈溪看了王守仁一眼,得到王守仁肯定的答复后,沈溪道:“本官已跟钦差大人商议过了,若之前贪污钱粮之官将,只要如实交待清楚,且将赃款退回,此番都不会追究罪责,后续可戴罪立功!”

“但是,若有隐匿事实欺瞒钦差者,回头本官帮助钦差彻查案子,那时你们别怪本官不顾同僚之情。”

威逼利诱,先给你们台阶下,你们如果不顺坡下驴,别怪我下手无情。

反正率先出卖你们的人是前任三边总督朱晖,现在朱晖已给了钦差具体名单,钦差已开始拿人拷问,你们有自信从容过关就不认罪,看看最后谁吃亏。

被沈溪如此说,在场没人吭声,谁都知道这是沈溪设下的鸿门宴,本来沈溪已在发作边缘,还说那些连自己都不信的鬼话,那是自找麻烦。

沈溪道:“本官把话撂在这里,上次你们不听,但这次,本官不会再轻易妥协。接下来三日内,你们要认罪的话别来找本官,本官不想知道自己属下到底谁贪赃枉法,你们一律去找王郎中,他乃朝廷委派的钦差,有临机决断之权。三日后,王郎中若找本官借兵,提出要查办谁,本官只会全力配合。”

“这杯酒,就当是本官敬那些心存侥幸之官员,你们跟本官同桌喝酒的机会,应该只剩下这一次,下次相见或许就在牢狱内。”

说完,沈溪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然后连饮三杯,这才坐了下来。

在场一片鸦雀无声,没人敢出来承认罪行,心底都在斟酌利害得失,考虑要不要死撑到底。

三天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过了这个时间点或许就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

……

沈溪没有强求文武官员在酒宴上就交待自己的罪行,这次宴请跟年前那次一样,同样无果而终。

沈溪除了开场三杯酒,此后便未饮酒,宴席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之后沈溪回到后衙,前面自然有人收拾桌椅和残羹剩饭。

云柳早就在后衙等候,见到满身酒气的沈溪进来,便要上前相扶,却被沈溪抬手所阻止。

“大人,您相信那些官员会就范?”

云柳见沈溪又一次鸿门宴没有结果,心里很是担心。

沈溪道:“他们是否肯就范,已不由我控制,爱怎样便怎样吧。这件事,我对王伯安有了交待,对朱晖有了交待,对西北官员和朝廷也有交待……这就是我如此做的目的,查谁不查谁,不是我的责任,而是王伯安。”

云柳想了想,默默地点了点头。

沈溪笑了笑,继续道:“现在我倒巴不得这帮官员抱着侥幸心理,对抗到底。我已做到仁至义尽,相信那些没涉案的官员能理解我的苦衷,就算我最后唱了黑脸,也没人说我这个上官不近人情。”

“手底下有这么一大帮蛀虫,还想我帮他们到底,真以为他们拿着免死金牌可以逍遥法外?”

云柳道:“那三日后大人真的会配合王大人拿人?”

“不用三天,两天就行了,前两天还不肯认罪,指望他第三天良心发现?那些想随大流的官员,就不能给他们留下机会,当官时一心敛财,案发被人追查还存侥幸心理,这些人最是无耻。”

沈溪顿了一下,又道,“我现在要保的,是那些被迫从众敛财的官员,这些人只要肯认罪退赃,我就没什么可顾忌的了,力争将案子一查到底。”

云柳行礼道:“那卑职就按照您的吩咐行事。”

第一七〇四章 风向大变

刘瑾在朝中为所欲为。

朱厚照不管事,朝中大小事情都由他来做主,内阁票拟现在已无法对他掌权造成阻碍,因为刘瑾把守最后一道关,负责朱批,如果他对内阁票拟不满意,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拟定。

刘瑾的办事能力不低,在决断上比谢迁更有魄力,一旦决定下来就全力以赴施行,让谢迁疲于应对。

朝廷文官陆续被撤换,谢迁身为内阁首辅,在人事任免上居然没有任何话语权。

谢迁尝试跟朱厚照说明,但朱厚照连续几日不上朝,即便他去乾清宫奏请也无法见到皇帝的面。在这种情况下,谢迁知道自己无法控制朝局,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取在朝廷六部事务上多加干预,阻止刘瑾进一步揽权。

……

……

二月初三,下午。

刘瑾从皇宫出来,还没回到自己的府邸,便见钱宁在路边等候。

刘瑾从轿子上下来,斜眼打量钱宁,问道:“钱千户这是作何?守在路边连个随从都不带,不怕有人对你不利么?”

钱宁笑道:“公公言笑了,小人人微言轻,哪里会有人加害?倒是公公出入应该增加人手,保护周全才是。”

刘瑾抬手阻止钱宁继续说下去,道:“有什么事,直接说便可,咱家累了一天正要回去歇息,你也应该早些去陪同陛下才是。”

钱宁凑过来道:“公公,小人这里得到消息,说是今年回京大考的官员,都为公公准备了一笔厚礼,请公公在吏部考核中予以通融,却不知公公是否能帮上忙……”

刘瑾不屑一顾:“怎么,你瞧不起咱家?”

“绝无此意。”

钱宁赶忙申辩,“光是地方一个臬台,开价便是两千两银子,而地方知府则为一千二百两,知县为四百两,不知公公对这价钱是否满意?”

刘瑾没想到下面的官员孝敬的银子如此多,诧异地问道:“又不是买卖官爵,他们能出得起如此数目?”

钱宁笑道:“只多不少,那些地方官员可肥着呢,弘治朝国泰民安,没有富百姓倒是富了官绅,现在他们知道公公您在朝中当政,便想公公在考核方面予以照顾。”

刘瑾稍稍皱眉:“吏部尚书许进跟咱家关系不是很好,这个老匹夫已年过古稀,咱家准备让他致仕,却不知以何人进吏部尚书为宜?”

钱宁听到刘瑾随随便便就要拿下一个吏部尚书,不由暗自咋舌,终于明白那些官员为何入京后要找关系向刘瑾行贿了,就因为刘瑾现在权力不受制约,就好像之前的刘健和李东阳一样。

刘健和李东阳当政虽然也专权,但只是压制皇权,朝中大小事项都按照大明典章制度进行。

但刘瑾当政情况就不同了,刘瑾不是文官,不懂礼义廉耻,他的规矩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银子孝敬休想让我办事。

“银子该收还是要收,总归吏部考核要过司礼监一关,只要咱家能经手的事情绝不会有问题。”

刘瑾显得很自信,“之后咱家便召见许进这老匹夫,跟他好好谈谈,若他不识相,老夫有的是办法让他从吏部尚书任上撤下,到时再换上得心应手之人便可。”

钱宁笑着说道:“是,是,公公思虑周详,该收的银子,小人会一文不少送到公公手里。”

……

……

九年大考三年小考的官员,年初抵达京城的数目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人,这些人官职从高到低都有,这还只是正德元年第一批。

朝中正在进行官员更迭,地方上的官员清洗也在有条不紊进行,刘瑾的势力逐渐从京城扩散到地方,刘瑾没有直系属下到地方任职,原则上收揽那些愿意投诚之人,谁给足了银子,他就当谁是“自己人”。

但不是每个官员都有银子行贿。

一个小小的知县,年俸不过四十两,到京城过大考却要支付四百两银子,这数目有些过于庞大了。

但是,当官的多少有俸禄之外的油水,这些都是官场中众所皆知的潜规则,如果加上这些油水还不够,就只能别想办法。

一些官员入京后没有银子行贿,只能求助京城亲友,又或者是找人回任所“拆借”,甚至变卖祖业……

京城中滋生一种“京债”,由京城周边富商提供借贷,把银子借给在京的地方官员,这些官员借来银子后再向刘瑾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