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769(1 / 2)

“合适,合适,您就是小人的父亲,小人孝敬您就像孝敬自己的尊堂,绝不敢有任何违背。”江彬连声道。

小拧子点头:“那好,以后你就替咱家做事吧!”

“谢谢义父,谢谢义父。”

江彬兴奋不已,如果之前他还对小拧子有担心,怕小拧子是骗子,又或者想白白利用他却不给好处的话,现在认小拧子为父,心里踏实多了,因为这时代太监收干儿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只有太监才喜欢收干儿子,因为太监不可能有后代却希望有人养老送终。

如果不趁着自己身份地位高高在上时,收几个干儿子回来,待年老失势后悔都来不及了。

但太监的干儿子,十个中有九个都是为利益而来,说是养老送终,那是建立在太监圣眷不衰,一直占据高位,或有荫袭官爵的情况下。

比如说钱宁,就是靠这条途径走出来的太监义子。

小拧子道:“既然你答应替咱家做事,那你就要尽心尽力才可……咱家也活动一下,把你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以便更好地为咱家办事!”

“义父有吩咐,孩儿定能办到……孩儿这就回去,找齐新奇好玩的东西,一并送至行宫,让陛下尽兴!”江彬。

小拧子微微摇头:“不是现在回去找,而是未来要一直找下去,你现在是蔚州卫指挥佥事吧?咱家就帮你活动活动,看是否能把你提个指挥同知,如果这一战你立下功劳,咱家会向陛下上表,让你当个卫指挥使,或者干脆调到京城当皇差!”

江彬一跪伏地,恭敬道:“义父有命,孩儿莫敢不从!”

……

……

曾经在历史上兴起过偌大波澜的江彬竟然投奔了小拧子,他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没人知晓。

历史已在沈溪出现后发生变化,很多事跟历史走向出现重大偏差,至于未来会如何,连熟悉正德朝风云变幻的沈溪都没法预料,他只能用一种土著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朱厚照在宣府行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俨然忘记自己出京是为了做什么。

身在大同的沈溪,却不敢有任何懈怠,忙着组织人手打造他亲手设计的兵器,督导练兵等,备战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

四月十六,下午申时刚过,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谢迁终于抵达榆林卫城,这会儿他一把老骨头都快散架了,看着远处巍峨城门,已是老泪纵横。

“……老爷,咱们终于到了。”随行的谢府老奴惊喜万分。

谢迁自京城前往西北三边之地,除了必要的护送人员外,就只有几个家仆跟随,这主要是谢迁觉得堂堂首辅戍边太过丢人,不想惊动太多人,一路轻车简从,从真定经固关进入山西地界,由寿阳、阳曲至汾州,自吴堡过黄河进入陕西,然后一路北上,经绥德、米脂到榆林卫城,可谓历经艰辛。

很快从御林军中抽调的随从领班,一名叫做郭历的部将过来,向谢迁请示:“谢大人,咱们这就进城?”

“进,快些进,眼看天就要黑了,再不进城,时间怕是来不及了!”谢迁很着急,最后这段路程,他让手下加紧步伐,再迟大概半个时辰,城门就要封闭,那时就算谢迁有通关文牒也未必能获准进城,所以开始大声催促。

可惜速度始终提不起来,人马仍旧晃晃悠悠往城门口走,因临近大战,榆林卫城周边已处于戒严的状态,进城手续非常繁琐,导致城门口拥堵得厉害。

跟沈溪到大同镇百姓们夹道欢迎不同,谢迁的到来异常低调,甚至没人知道他要来,谢迁在一种心力交瘁的状态中完成通关手续,城门卫似乎不知道他是谁,甚至没过来打一声招呼。

谢迁从马车上下来,接受过全身检查后,随着人流一起进到榆林卫城。

“总算是到了……”

谢迁饱经沧桑,旅途劳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由于人群行进不快,特别是在进入瓮城后,还要对行人身份进行复核,所以导致拥堵加剧。

好在这次负责审查的人有些见识,知道眼前的老者是朝廷派来的高官,不敢得罪,谢迁没有被人搜身,不过他还是没法乘坐马车,只能继续步行,走到后面实在走不动了,只能靠家仆扶着才进入城内。

进城后谢迁重新上了马车,前面赶车的家仆回头问道:“老爷,咱们现在去驿站吗?”

“去什么驿站,既然到了,先去总督衙门,这里可是三边总督驻地,老夫风尘仆仆而来,难道是为了休息吗?”

谢迁很倔强,不想混吃等死,就算精神已非常颓丧,还是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因为不知道总督府在何处,只能让护送的侍卫去问自城门口跟随过来的本地士兵,士兵指了路,谢迁心里油然多了几分期待。

到了三边总督衙门前,不出所料,仍旧大门紧闭,没有任何人出来迎接,谢迁走下马车时不由叹了口气。

“看来老夫的确不受待见,到了地方无声无息,简直神憎鬼厌……”

就在谢迁心灰意冷之际,总督府大门突然打开,从里面出来几个人,当前一位正是三边总督王琼。

“谢阁老?”

王琼明身上官袍满是皱褶,凌乱不堪,显然是未及整理便出来迎接,当王琼见到谢迁后,二人对视一眼,目光之中都有些惊讶。

谢迁不知道王琼到底是什么意思,说冷遇不是冷遇,说是热情迎接却是他都到了衙门口才出来……

“德华,你……”

谢迁稍微整理了一下鬓发,这一路辛苦,饱经风霜,生性爱洁的他竟然有半个多月未曾沐浴更衣……实在是条件不允许,过黄河后大段路程杳无人烟,最近几天谢迁更是连脸都未曾洗过,满面风尘。

王琼这才确定眼前的老者就是当朝首辅谢迁,连忙道:“谢阁老,得知您要来的消息,一直都在苦盼,未曾想直至今日您老才抵达!快,里面请。”

第二一四九章 纠纷

王琼亲自下台阶搀扶,此举竟然让谢迁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一种莫名的情绪中,被人簇拥着进入总督府大门。

总督府内已开始掌灯,王琼没有带谢迁进正堂,而是先去了厢房,准备先给谢迁安排住所。

谢迁摆手道:“德华,你不必如此劳碌,老夫只是过来跟你打一声招呼,稍后便会去驿馆落榻。”

跟沈溪一样,谢迁到地方后也没有专门办公的衙门,本来他只是到总督府跟王琼打个照面,沟通一下公事,由于有正德皇帝下达的互不干涉的旨意,所以谢迁心里有着遇冷的预期,但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礼遇,到底他是当朝首辅,尊严不容侵犯。

王琼急道:“谢阁老这是说的哪里话?既然到了延绥,这总督府便是您老住所……来人,还不快给谢阁老安排房间?”

很快便有总督府的差役和仆从帮忙安置行李,因为一切都要临时准备,所以动静很大,这让谢迁怀疑王琼之前在门口迎接他时的那番话是否发自内心,“既然一直苦盼,就未曾想过先给老夫安排好起居问题?”

王琼环视一圈,觉得厢房这边太过嘈杂,摆手道:“谢阁老先到里面客厅说话……这一路颠簸,辛苦了吧?来人哪,为谢阁老准备饭菜……”

谢迁被王琼请到客厅,这里桌椅板凳齐全,谢迁终于有机会在椅子上坐下来,长长地舒展了下懒腰,怎么都不想起身,等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面前,他忍不住抿了口口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王琼关切地问道:“谢阁老长途跋涉,实在让人不忍,在下能做的实在不多,请谢阁老先用膳,一切等吃过后再说。”

谢迁本想故作姿态,先跟王琼说说接下来的战局还有自己肩负的差事等,但见到饭菜后,再也没心思说其他的事情,拿起碗筷便吃了起来,最初还能保持细嚼慢咽,到后面已经顾不了那么多,狼吞虎咽起来。

王琼一直在旁看着,等到谢迁接连吃了两碗饭,惬意地打了个饱嗝后,王琼才起身亲自为谢迁倒上茶水,殷勤备至。

谢迁放下碗筷,把茶水接过来,抿了一口,感到唇齿留香,这才摇头叹道:“走了一路,直至到你这儿,才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王琼苦笑道:“谢阁老这话说出来,让人好生酸楚,您老如此年岁,却要承担如此重任,实在让人不忍心!”

“哎……”

谢迁长长地叹了一声,摆手道:“你当老夫愿意来?不是被一帮奸佞小人在陛下面前恶意中伤么?老夫从开始就未支持对夷狄开战,又怎会主动请缨调到这等苦寒之地?老夫又不是嫌命长了……”

王琼不太适应谢迁说话的方式,本来他以为谢迁会客气两句,谁知上来就开喷,虽然谢迁所说内容他早就了解。

谢迁喝了几口茶,活动了一下筋骨,感觉整个人又活了过来,才好整以暇地问道:“德华,老夫这一路虽然也了解了三边一些事,终归不清楚具体情况,你把当前局面跟老夫说说。”

王琼想了下,为难地道:“一时间不知该从何说起……以目前得知的情况看,陛下已抵达宣府,兵部沈尚书所部也已到大同,至于三边之地人马也集结完毕,随时等候出击的命令。”

“半月前陛下曾下谕旨,让九边各路人马配合沈尚书所部行动……不过沈尚书具体用兵时间和方向,尚未传达到延绥来,因而在下并不知晓……”

王琼简单几句就把谢迁想知道的重点和盘托出。

谢迁稍微思索一下,问道:“出兵日子定下了么?”

王琼摇摇头:“还在等候宣府的圣旨,不过以在下所知,即便定下出兵时日,也是先由大同镇出兵,其余各路人马行进速度和方向都会有所不同,以实现对鞑靼兵马的合围。还有便是出兵后各路人马仍旧以防守为主!”

谢迁听得连连点头:“对,一定要先保证大明关塞不失,至于是否能平定草原,并不是重点,只要三边和宣大之地安然无恙,就算有小败,朝廷也可从容布局应对。”

王琼虽然未必全部赞同谢迁的话,但还是点头表示明了。

谢迁叹道:“老夫千里迢迢而来,实在太过困倦,本来还想跟你商议粮草调配之事,不过……看来只能改日再说了。”

王琼听明白了谢迁想要表达的意思,当即道:“谢阁老先去歇息吧,有事等来日再说不迟!”

谢迁一抬手,道:“就算有些事情不说,但老夫还是要提醒一二,一切军令都以皇令为先,所以……无论大同方面发来如何指令,你都不得遵从,这点你可明白?”

王琼一怔,随即明白什么,点头道:“谢阁老请放心,此战,在下一切听凭圣旨调遣!”

谢迁到延绥后,什么事都不做就先封堵沈溪拥有的调令三边兵马的大权。

在谢迁看来,朱厚照御驾亲征不可怕,可怕的是军权尽落沈溪之手,一旦出差错,九边兵马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必须防患于未然。当然,谢迁也未将沈溪调令一棍子打死,言明只要有宣府皇帝的准允便可执行。

既然是御驾亲征,那就该由皇帝来指挥全局,就算沈溪安排战略战术,也必须要先过君王的眼,征得同意,不能由沈溪自行决定。

这将带来一个麻烦,本来大同镇地处宣府和延绥之间,沈溪发布军令,要先过问宣府方面的意思,先不论军令是否会在宣府因朱厚照的疏忽而耽搁,单就说增加的传送距离,还有审批天数,就要比从大同镇直接下达命令繁琐许多。

沈溪最担心的就是消息的不通畅,然后谢迁这一条死命令压下来,使得消息传递会更加滞后。

……

……

滞留大同的沈溪,很快得知谢迁入延绥的消息,清楚地知道首辅大人住进了总督府。就算沈溪不知道谢迁给王琼施加怎样的压力,却笃定谢迁不会尽心竭力帮他完成这场战事。

“……谢老儿只是想让这场战事雷声大雨点小,最好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和和气气一场大战就结束,目的就达到了,他为的是保持国家短时间内安定,不要出什么差错就好,而我追求的却是北疆安稳后大明的民生、经济发展……”

沈溪看着云柳自外面传回来的战报,心里多少有些感慨。

面对桌案上摆放的孤灯,沈溪心情落寞。

“……在谢老儿看来,我如此激进没有半点好处,殊不知大明要发展经济民生,必须要保证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大明北疆三天两头被外夷袭扰,如何去完成内部的发展?国家将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谈何发展……”

沈溪放下手里的情报简报,继续看面前的地图。

地图上标注很多点,全都是他计划中的行军路线,当然他不会把真实意图表现在地图上,一方面是防备军中细作把消息外泄出去,另一方面则是计划还未最后确定,需要进一步推敲。

恰在此时,侍卫传报,说是张永求见。

张永进来后心急火燎地道:“沈大人,宣府行宫那边传来消息,陛下有军令传达大同。”

沈溪惊讶地问道:“陛下发来军令?张公公是如何得知的?”

张永先是一怔,随即意识到情报网络遍及大同各处的沈溪尚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连忙出言解释:“沈大人莫不信,咱家也是刚听说的,军令应该是下给大同巡抚衙门,咱家本以为这边也会有一份……”

沈溪神色淡然:“陛下大概是吩咐大同镇配合本官行动吧?想来这件事不用张公公劳心。”

沈溪越是说得轻描淡写,张永越感觉问题多多,不过看到沈溪没有跟他继续探讨的兴趣,张永很识相,道:“那咱家就不打扰沈大人了,这就回去休息……沈大人深夜还在忙碌公务,实在是勤勉典范,但如今大明安危系于大人一身,还是要保重好身体才是。”

“多谢张公公挂念。”沈溪起身行礼。

张永摇摇头,告辞离开。

等张永走了一会儿,沈溪喝道:“来人,去将荆将军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