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皱眉:“在下也察觉情况不妙,鞑靼人再怎么骄横跋扈,也不可能在我兵锋极盛时强攻宣府,这太不明智了,恐怕这路鞑靼人马的目的就是牵制我大明在宣府地区的军队,让陛下不能领军出塞。”
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浓浓的担忧。
胡琏问道:“伯安你可知悉沈尚书的消息?”
王守仁微微摇头:“听重器兄的意思,张家口堡这里也没有沈尚书讯息?这……情况不太妙啊,按照常理,鞑靼人安排如此局面,牵制意图明显,应该是要图谋沈尚书所部,难道草原上已经开始交战?”
胡琏摇了摇头,面色凝重起来,显然他跟王守仁都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鞑靼人一直在宣府周边骚扰,就是不撤军?
答案是要么沈溪与鞑靼人主力的作战尚未结束,此时双方正在草原腹地打得个不亦乐乎;要么是沈溪已兵败,鞑靼人可以集中精力打宣府,趁着战胜沈溪的势头跟大明决战。
胡琏叹道:“这个鞑靼小王子,野心不小啊。”
听到这话,王守仁不由叹气,苦笑道:“鞑靼小王子便是如今被称为达延汗的巴图蒙克,已大致完成对草原部族的统一,若非大明在今年出兵,鞑靼只需要剿灭右翼的永谢布部和左翼的科尔沁部,即可达成目的。所以沈尚书出兵策略没错,只是在出兵后……很多事不能朝预期发展!”
胡琏不再言语,他的担忧比王守仁更甚。
王守仁问道:“重器兄查到的狄夷军中情况,可有跟陛下奏禀?”
胡琏无奈摇头:“说了有用吗?现在不但张公公刻意封锁一切关于鞑子的消息,陛下自己也对当前情况有了定论,况且我没有证据能表明关外鞑靼人到底有多少,所以……”
王守仁心想:“重器分明是不想惹祸,或许跟之前一次上奏陛下无功而返有关,陛下对身边阉人如此信任,谁又敢在陛下面前犯颜直谏?”
胡琏补充道:“更着紧的是,至今未有沈尚书消息传回,到底鞑靼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看不太懂。伯安,你之前去面圣过,陛下可有对你做出安排,比如说出兵援救沈尚书?”
王守仁道:“莫说出兵草原,陛下甚至连沈尚书名讳都未曾提及,现在军中普遍在传,说沈尚书出塞后打了败仗,还有说沈尚书通番卖国的,各种消息都有,视听混淆之下,陛下还会相信事实?”
“如果可以的话,咱们还是派人去草原上打探消息,一定要弄清楚沈尚书如今下落,胜败先不论,至少要了解发生了什么!”
胡琏摇头:“难!”
一个字评语,便让王守仁意识到胡琏似乎不太愿意配合。
王守仁未勉强,点了点头:“若不知沈尚书消息,我等只能听从陛下吩咐,继续抽调兵力至宣府,把本次战事重点放到张家口堡,若能在跟鞑子的交战中获胜,此战目的也就达到了!”
……
……
王守仁跟胡琏的商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
双方内心都有些回避,在援救沈溪和听从圣谕之间,他们更倾向后者,作为大明文官,明哲保身惯了,沈溪在草原上遭遇麻烦已是无法更改的事情,即便二人再关注也无济于事,因为兵马调度大权并不在他们手上。
此时张家口堡守备衙门内,丽妃收拾心情换上男装出来,在小拧子和几名侍卫跟随下,到了临近守备衙门的一处别院,里面有丽妃派出去查探消息的廖晗,以及小拧子找来的几名本地商贾。
“参见拧公公!”丽妃不想泄露身份,所以来人只当小拧子是主事者,廖晗站在一边不敢随便乱说话。
小拧子一摆手:“行了,不必多礼,几位说说吧,草原上可有关于兵部尚书沈大人的消息?”
小拧子说话非常直接,根据丽妃吩咐,他找来宣府周边跟北方有贸易的商贾打探情报,因为开战在即,商贾商机断绝,再加上朝廷有可能会盘剥地方,这些人需要寻找靠山,这会儿正好有消息说有宫中要人刺探消息,他们自然凑了过来。
能巴结上皇帝身边的红人小拧子,已算这些商贾的造化。
一名四十多岁的老掌柜走了出来,“鄙人姓栾,据手下所言,沈尚书出塞后便向北进兵,之后就没了消息!”
小拧子皱眉:“往北进兵?这算什么消息?走的哪条路,走了多远,路上是否遭遇鞑子……把话说清楚才有赏!”
老掌柜没法一下子回答小拧子这么多问题,支支吾吾白天也说不明白,就在小拧子行将发火时,丽妃出面说话:
“这位老人家,既然你说是你手下告诉你的情况,却不知你那手下现在何处?亦或者是你胡编乱造欺骗拧公公?”
老掌柜大惊失色:“绝非如此啊……拧公公,鄙人再有胆子,哪里敢欺瞒您老人家?”
“谁是老人家?”
小拧子皱眉,脸上带着无奈的笑容。
本来小拧子板着脸一副要杀人的模样,听到这里,和颜悦色许多,如此老掌柜胆气足了些,道:
“据老夫所知,当时碰到沈尚书的位置是在土城……沈大人没有为难咱们买卖人,不过吩咐,不允许做回来后乱说,之后沈大人便继续领军往北,大概是往宣德卫旧址去了……”
小拧子不知该问什么,看向丽妃。
丽妃追问:“几时的事情?”
“这个……”
老掌柜有些迟疑,考虑良久才道,“大概是五月十八、十九的样子,那时距离朝廷说的沈大人出兵不过三两天时间,所以鄙人以为手下胡说八道,并未当真。”
丽妃点头:“那便是了。”
因为沈溪真实出兵时间跟朝廷公布的出兵时间有五天之差,使得很多情报显得不对称,就算有人探知消息也不敢随便上奏,因为事情太过匪夷所思,时间跟里程完全对不上,连他们自己也对此持怀疑态度。
丽妃自言自语:“怪不得到现在没一点消息,感情有消息却没人敢上报!”
小拧子问道:“你们还有谁有沈尚书的消息?只要查实重重有赏……”
因为老掌柜说了关于沈溪所部的情况,本来还有人想瞎编乱造,这会儿也都不敢作声了,廖晗在旁道:“拧公公,卑职派人去查过沈大人的消息,但因为此地是宣府,沈尚书是从大同出塞的,这边商贾基本是从张家口到草原,想知道更多消息也难。”
丽妃一看这架势,便知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有用的讯息,当即摆摆手,意思是不用再听了,转身往里屋而去。
小拧子点头:“既然没查到什么,你们就继续去查,如果有人敢对你们的人或者货物动歪脑筋,只管跟咱家说,咱家会为你们做主!”
“拧公公福泽庇佑,我等铭感于心!”
老掌柜带头跪下来向小拧子磕头。
小拧子道:“不用多礼,咱家又不是官员,你们不需如此多礼……以后好好为咱家办事便可,先下去吧。”
小拧子在百姓面前的确少有摆架子,他要摆架子主要是跟朱厚照身边人,因为没有架子就意味着没有尊严和地位。
等小拧子把人打发走,带着廖晗一起进入里屋,只见丽妃在一张潦草的军事地图上画着东西。
“五月十八、十九就过了土城,这位沈大人行军速度倒是不慢,他走这么快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真要封狼居胥,做一点样子欺骗世人?”丽妃凝眉沉思,喃喃自语。
第二一八七章 杀子之仇
从大黑河往南,道路并不是很好走,将士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只有沈溪清楚,如果按照现在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大概六七天时间就能到大同镇,大致位置是团山附近,可由兔毛川直接入关到大同右卫,这次行军就会有个结果。
但沈溪不准备返回大同,不涉及鞑靼人沿途阻挠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亲手制定的军事计划未完成,此时返回无异于会落人口实,同时也会让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军心士气就此泄去。他打算继续带领兵马到河套之地,完成既定计划,至于关内明军是否会按时出现在约定地点,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走了两天,过青冢,也就是传说中的昭君墓,便到灰河上游水位较浅的区域,沈溪下令渡河。
因为军中带有大量羊皮袋可轻松组装成羊皮筏子,只需再寻找木板搭设桥面即可,浮桥轻松成型,鞑靼尾随的人马并没有上前来袭扰,经过一天一夜折腾,全军终于安全渡过灰河。
沈溪抵达灰河西岸,已是六月初九下午,兵马没有继续行进,而是选择留在河滩地带休息,一方面拆卸浮桥同时给羊皮袋放气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得调查永谢布部的位置,防止出意外。
傍晚时分再次有士兵用羊皮筏子在灰河上捞鱼,沈溪在河岸上慢步,对岸的情况尽收眼底,唐寅过来跟沈溪汇报军情,顺带问了一句:“沈尚书,您对鞑靼人的情况了若指掌,不知现在鞑靼主力距离我们有多远?”
沈溪微微摇头:“大概两百里左右吧。”
唐寅眼前一亮:“如此岂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彻底安全了?为何不直接往东南走,返回大明疆土,而要继续西行?”
沈溪打量唐寅:“伯虎兄说的话,我怎么听不太明白呢?西去不照样可以回大明?难道伯虎兄对周边地形很了解?”
唐寅看着南方,在夕阳的光辉照射下,巍峨大山映入眼帘:“虽然在下对塞外地理不是很熟悉,但沈尚书那份军事地图在下却看过,知道从这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大概四五百里,就能返回大明朝境内,可沈大人却执意要往西走,分明别有所图!”
沈溪看了看周围,发现没什么人听到,这才放下心来,蹙眉道:“伯虎兄的话,实在让人费解,你可知道我们出兵的目的?”
“知道。”
唐寅道,“沈尚书一心打胜仗,说带着大家回大明,不过是欺骗将士让他们放下戒心……再往西南走,便是成祖时设的东胜卫旧地,此后必会过黄河,看起来似乎一直是向南走,但一段时间内会距离长城越来越远……由此可见,沈尚书为达成目的,不惜利用将士们的信任!”
沈溪看着唐寅,脸上露出苦笑:“伯虎兄为何把我说得如此不堪?从出兵开始,我们的目的就是绕道草原,引诱鞑靼人前往河套地区,如果敌人不上当,我们在延绥入关也没人有话说。”
“但要是现在我们就折身回大同,请问把既定军事计划置于何地?完成了陛下和朝廷的交托么?现在朝野已有人造谣,说我出兵后就找地方藏了起来,坐视陛下带兵跟鞑靼人交战,还有传言说我投敌卖国,此刻回大同,岂非落人口实?连自己制定的计划都没完成,还有何脸面要求旁人按计划行事?”
唐寅并非不讲理之人,仔细思索沈溪的话后,点头道:“沈尚书要继续往西走,无可指责,不过在下想问一句,不知几天能到延绥镇?”
沈溪语气平淡:“最多一个月吧!”
唐寅苦笑道:“在下早说过,不会干涉沈尚书决定,不会出去乱说,但也请沈尚书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尽可能多地把将士带回故土,绝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草原上的孤魂野鬼!”
沈溪听了连连摇头,心想:“素来玩世不恭的唐大才子,几时有如此责任心和胸怀?他的意思不会是想提醒我,把他安全带回去吧?”
因唐寅为人处世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沈溪没再跟他争辩。
唐寅明知沈溪“不安好心”继续领军西行,却没有出言点破,而是跟随兵马一起走,足以说明唐寅没有恶意。
回到中军大帐,沈溪特地让唐寅留步,让对方看一下他绘制的军事地图。
等唐寅仔细看过,惊讶地问道:“原来沈尚书早就知道我们走的是什么地方,连路线都提前设计好了?”
沈溪摇头:“难道伯虎兄没发现,我标注的只有我们走过的路?我只能根据大概记忆,知道我们现在到了什么地方,把方向和路线记录下来,至于前路……依然吉凶未卜!”
唐寅又详细打量一番,叹了口气:“看来从这里到延绥,还要走很远。”
沈溪笑问:“伯虎兄想打退堂鼓了?”
唐寅看着沈溪,断然摇头:“走到现在,若再说放弃的话,等于之前的路白走了,在下理解沈尚书的决定,如果连我们这路人马都不能取得寸功,指望其余人马……唉,说句难听的,怕是几十年也未必会有什么进展,能守住疆土就算不错了!”
沈溪夸赞:“看来伯虎兄对大明边疆形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唐寅一抬手,打断沈溪的恭维,“边疆怎么样,不用沈尚书说,其实都摆在明面上,大明自太宗后,便已转变策略,由攻转守,朝廷要按照当初对待北元的方式开战,只有沈尚书这样让鞑靼人惧怕的人领军才可。”
沈溪道:“伯虎兄这是抬举在下。”
唐寅问道:“那下一步,咱们便要前往黄河渡口过河吗?以在下所知,东胜卫西南方的君子津渡口水势较为平缓,历来是渡河首选之地。”